论文摘要
从早期的苑囿具有物质生产功能开始,鱼与园林就有了不解之缘。“鱼”作为动物资源不仅是园林造景的要素,而且与“鱼”相关的“景”更是园林审美和意境创造不可或缺的媒介。具体如秦汉皇家园林中的石鲸,抽象如东晋简文帝的“濠濮间想”,园林建筑如西游园的钓台、苏州怡园的画舫斋等等,“鱼”及其衍生出的“鱼文化”在园林中的影响可窥见一斑。本文拟从鱼文化的角度上分析其在中国古典园林里中作为造园要素的特点。从原始的渔猎文化谈起,介绍鱼的原始崇拜和在文字起源中的意义。然后分析在原始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的过程中,鱼(渔)与儒、道的美学的联系,探析《诗经》中的比兴思维和孔子倡导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园林中鱼文化的影响,庄子的“鱼我同乐”所带来的园林中特有的审美境界。探析在园林隐逸文化兴起的过程中,渔隐在园林中的融入和表现,以及对后来园林设计文化的影响。结合古典园林的文献及现存资料,分类汇集与鱼(渔)有关的园林表现,发现其内在的规律,从这些共同的特点中找寻其文化渊源,并对园林中依靠这一文化要素所形成的园林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其相同的文化来源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园林特点,以及其相同的建筑类型的不同处理手法。将研究园林文化与园林设计手法结合起来,将古人的设计理念与现代的建筑设计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以新的角度对古典园林进行分析,感受古典园林的魅力,以期对现代建筑设计起到相应的参考作用。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绪论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二、 已有研究回顾三、 研究对象和方法四、 论文结构五、 未尽事宜第一章 鱼与渔猎文化1.1 原始渔猎文化与鱼崇拜1.1.1 “捕鱼”为主的谋生方式1.1.2 “丰饶”的意蕴1.1.3 水的崇拜与鱼的神性1.1.3.1 水的崇拜1.1.3.2 鱼的神性1.1.4 鱼的生殖崇拜1.2 文字起源中鱼的作用1.2.1 渔猎文化与文字的起源1.2.2 “鱼”与早期园林的联系1.3 龙凤图腾的原型1.3.1 龙的原型1.3.2 凤的原型1.3.3 园林中的神物1.4 帝王应天承运的符瑞第二章 鱼与儒、道美学2.1 孔子与鱼的审美2.1.1 《诗经》与儒2.1.2 诗性思维与“鱼藻”原型2.1.3 孔子与园林中的博物学及动植物审美2.2 庄子与鱼的审美2.2.1 鱼的出现的必然性2.2.2 鱼与人的互比2.2.2.1 “造乎水”与“造乎道”2.2.2.2 “相忘于江湖”与“忘而化其道”2.2.3 “濠梁之辩”的园林美学贡献2.2.3.1 庄惠之辩的美学思想2.2.3.2 园林中的濠濮间想2.2.3.3 园林中的鱼乐第三章 鱼(渔)与园林隐逸文化3.1 园林与士人之隐3.2 “渔”与士人之隐3.2.1 渔——自由的象征3.2.2 渔——智者的象征3.3 园林中的渔隐实例3.4 园林中的沧浪意象3.4.1 孟子与屈原的沧浪歌3.4.2 北宋后的实例及论述3.5 园林中的垂钓第四章 园林中鱼文化的解释与再创造4.1 园林命名的解释学4.1.1 魏晋玄学的影响4.1.2 简文帝的“濠濮间想”4.1.3 题名的意象点化4.1.4 类名的解释学创作4.2 清代皇家园林中“鱼跃鸢飞”的诠释4.2.1 观生意:理学的精要4.2.2 鸢飞鱼跃:天理流行发现的妙处4.2.3 皇家园林中的追慕4.2.3.1 清帝对“鱼跃鸢飞”的诠释4.2.3.2 避暑山庄4.2.3.3 圆明园4.2.3.4 西苑4.2.3.5 畅春园第五章 园林中鱼文化的建筑类型表现5.1 舟、舫——渔隐的建筑形式5.1.1 地理起因5.1.2 “渔隐”的体现5.1.3 舫5.1.4 船坞5.1.5 皇家园林中的舫和船坞5.1.5.1 西苑5.1.5.2 避暑山庄5.1.5.3 圆明园5.1.5.4 静宜园5.1.5.5 团河行宫5.1.5.6 颐和园5.1.6 私家园林中的舫5.1.7 与池岸的关系5.1.7.1 平行于池岸5.1.7.2 垂直于池岸5.1.7.3 位于池中心5.1.7.4 位于岸上5.1.7.5 “名不副实”的舫5.2 亭5.2.1 综述5.2.2 历代实例5.2.3 亭的位置选择5.2.3.1 山上建亭5.2.3.2 临水建亭5.2.3.3 平地建亭5.2.4 亭的造型5.3 榭5.3.1 综述5.3.2 历代实例5.3.3 榭与水面、池岸的关系5.3.3.1 单面临水5.3.3.2 突出于池岸5.3.3.3 跨水5.4 桥5.4.1 综述5.4.2 历代实例5.4.3 桥的位置5.4.4 桥的造型5.5 其它建筑类型5.5.1 楼5.5.2 台结语参考文献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附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古典园林论文; 鱼文化论文; 渔隐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