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田辽宁省凌源市小城子中心校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产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他们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它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
学校的体育教学,同其他文化课一样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且应按照新课程标准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更具体目标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而体育课却有各种类型的课,应根据各种类型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进行组织上课。具体衡量一堂课的质量,总的应从这次课的类型与具体课的任务考虑,而评定整个体育课的质量,却离不开学校体育课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所占的地位作用这个大前提,因此确定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至关重要。首先,应明确学校体育课在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或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建立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再具体深入研究学校体育课的上法。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之,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于奏效。
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绪,专心听讲解,看示范,认真参加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锻炼欲望。通过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本人有如下体会: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来选择与搭配内容,所选择的内容应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兴趣。
其次,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生理、心理特点与生活中实际的走、跑、跳这些动作,教师设计了“参观动物园”这一教案,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参观动物园”,一路上趟“小河”、过“高山”、走“独木桥”、爬“山洞”,此时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到教师设置的各个游戏场地。这里放了体操垫、呼啦圈、体操棒等各种运动器材,这时教师启发学生,看了这些器材后想说什么,动物园的动物们拿着这些器材会怎样玩耍呢?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拿起器材模仿动物玩耍的动作。此时,教学达到高潮,学生自由、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各种器材模仿动物的跳、爬、跑、钻、走等各种动作,教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玩耍并给予纠正指导动作,鼓励模仿性强、反应灵敏、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学生们在虚幻情境的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各部分都得到了锻炼。
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引导,把开心还给了学生,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演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特别浓厚。
第三,我们不仅要重视传统体育课结构的改变,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实践中我们结合“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互动”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提炼出专门针对体育教学的学习方式。其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感知与感性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逐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与爱好。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能力与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与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但仍有严格的区别,且不能相互代替。
学校的体育课是按国家教委颁布的统编的体育教学大纲上课,完成该大纲的教学任务已十分繁重,体育教师在此条件下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进教法,并与课外相配合,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学生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