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形态创新研究

居住形态创新研究

论文摘要

居住是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居住生活空间的组织与表达反映着人类对自身生存意义的思考,居住形态的创新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在城市化的潮流中,城市的改进和发展显然应当从住宅问题开始。居住形态是居住生活与物质空间的复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居住生活的连续性和丰富性使居住形态在物质空间层面上呈现多尺度、多元化的组成特征。居住形态创新是人的创造能力在居住建设上对象化的过程,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将新的构想创造性地引入居住形态系统并实现其价值的动态非连续行为,它同时关注居住生活的物质与非物质因素,涉及多层面、多要素,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应用整体思维来研究。创新意味着创造新的价值,价值观分析是一个基本问题,因而从人本性和整体性两方面剖析了当代居住形态创新中的价值观。居住生活方式的发展,导致居住形式与内容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推动居住形态创新的根本动力。“自下而上”的居民参与力量与“自上而下”的非居民群体力量,共同构成了居住形态创新的直接动力。居住形态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协同性、普适性以及取向的多元性,产生了居住形态创新中的传承机制、推绎机制、扩散机制以及博弈机制,体现了创新与发展的统一。传承机制强调通过类型选择与转换,来解决创新中所面临的新与旧、变与不变的矛盾问题。尺度推绎体现着整合研究的思路,着眼尺度间功能与形态结构的协同关联。居住形态创新扩散是居住创新实现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新颖的居住形态被广泛采用,推动人类居住形态发展,居住形态自身构成特性及扩散所涉及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创新扩散的两个基本方面。博弈机制的根本成因在于居住生活方式的动态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以创新性、典型性和延续性为依据对居住形态创新进行了分类,显示了以“创新”视角审视居住形态演进的独特性。渐进与根本创新的分类有利于我们分析居住形态发展与演进的非均匀性和周期性,为研究居住发展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典型化与个性化创新的分类区分了居住形态创新所产生的不同社会效益,从而强调对典型化创新的研究;破坏性创新对居住形态创新的指导意义在于启发人们转变思维,打破固有模式,充分考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依据居住形态系统组成,以行为、自然、社会、文化与技术几个方面为创新切入点分别进行具体诠释。并应用可拓学方法形式化地分析了居住形态创新的思维过程。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国情建构居住形态创新体系,分析其组成、功能与当代主题,并从理念、相关制度和建构模式几个层面搭建创新策略框架。本文的创造性成果主要体现于对居住形态创新机制的揭示,以及对居住形态创新的类型与途径的系统总结,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构起我国居住形态创新体系与策略框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概况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居住形态及其创新概述
  • 2.1 居住形态解析
  • 2.1.1 空间层次
  • 2.1.2 成因与结构
  • 2.1.3 分类
  • 2.2 居住形态创新的内涵解析
  • 2.2.1 基本要素
  • 2.2.2 本质特征
  • 2.3 居住形态创新的价值观阐释
  • 2.3.1 人本价值观
  • 2.3.2 整体价值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居住形态创新的动力与机制
  • 3.1 居住形态创新的动力
  • 3.1.1 居住形态创新的根本动力
  • 3.1.2 居住形态创新的直接动力
  • 3.2 居住形态创新的传承机制
  • 3.2.1 类型学基本理论
  • 3.2.2 传承与创新
  • 3.3 居住形态创新的推绎机制
  • 3.3.1 功能的尺度推绎
  • 3.3.2 形态与结构的尺度推绎
  • 3.4 居住形态创新的扩散机制
  • 3.4.1 居住形态创新扩散简析
  • 3.4.2 居住形态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
  • 3.4.3 居住形态创新与扩散的相互作用
  • 3.5 居住形态创新的博弈机制
  • 3.5.1 博弈与创新
  • 3.5.2 博弈机制的原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居住形态创新的类型与途径
  • 4.1 居住形态创新的类型
  • 4.1.1 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
  • 4.1.2 典型化创新与个性化创新
  • 4.1.3 延续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
  • 4.2 居住形态创新的途径
  • 4.2.1 行为缘起
  • 4.2.2 自然缘起
  • 4.2.3 社会缘起
  • 4.2.4 文化缘起
  • 4.2.5 技术缘起
  • 4.3 基于可拓学的居住形态创新思维过程解析
  • 4.3.1 居住形态的可拓分析
  • 4.3.2 居住形态创新中的可拓变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居住形态创新体系建构与策略框架
  • 5.1 我国居住形态创新体系的建构
  • 5.1.1 居住形态创新体系的组成与功能
  • 5.1.2 当代居住形态创新体系的主题分析
  • 5.2 我国居住形态创新的策略框架
  • 5.2.1 理念层面的居住形态创新策略
  • 5.2.2 制度层面的居住形态创新策略
  • 5.2.3 建构模式层面的居住形态创新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特色小镇哪家强? 八仙过海各有招[J]. 地球 2016(11)
    • [2].楼盘动态[J]. 当代企业世界(透明楼市) 2017(04)
    • [3].从自发改造中看传统居住形态的继承[J]. 华中建筑 2013(11)
    • [4].观唐:对传统居住形态的探讨与实践[J]. 建筑创作 2008(03)
    • [5].关注老龄化对居住形态的影响[J]. 上海房地 2008(09)
    • [6].苏南农村城镇化中居住形态发展及新型理念探讨[J]. 小城镇建设 2012(05)
    • [7].城市居住形态: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J]. 理论界 2010(02)
    • [8].类型学视野下居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9].浅析四川藏区游牧民的居住形态[J]. 建材与装饰 2016(32)
    • [10].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形态与城市融入——基于城市社会学视角[J]. 建筑与文化 2015(10)
    • [11].西北窑洞居住形态特色化再生设计发展模式[J]. 大众文艺 2016(24)
    • [12].古代满族先民地室居住形态的多重论证[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3)
    • [13].苏南乡村居住形态转型中政府行为考量[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2)
    • [14].重庆地区“吊层”居住形态研究及设计尝试——以重庆十八梯片区城市设计为例[J]. 住区 2013(02)
    • [15].集合居住形态的可拓分析[J]. 建筑技艺 2011(Z1)
    • [16].上海隆昌公寓研究 再看老式居住形态转型[J]. 时代建筑 2016(06)
    • [17].小区级城市居住形态架构浅析——以郑州市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为例[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06)
    • [18].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的生态与美学观[J]. 艺海 2011(10)
    • [19].城市住宅影响因素研究[J]. 住宅科技 2010(06)
    • [20].居住形态[J]. 建筑与文化 2008(10)
    • [21].非正规住房市场下深圳城中村空间形态特征与演化研究[J]. 南方建筑 2013(02)
    • [22].西方城市居住形态的历史演变[J]. 华中建筑 2018(09)
    • [23].谈我国民族居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J]. 中华民居 2012(03)
    • [24].谈我国民族居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J].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2(06)
    • [25].新农村居住形态的发展探索——以山东省诸城市社区规划融合为例[J]. 门窗 2015(04)
    • [26].将传统的居住形态融入现代住区——上海某度假别墅区的规划设计[J]. 华中建筑 2013(04)
    • [27].眷村:抹不去的台湾记忆[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4(06)
    • [28].“栖岸”:临水而居的精神家园——常州世茂·香槟湖住宅小区规划设计[J]. 华中建筑 2013(05)
    • [29].城市发展的时间研究:意大利式创新[J]. 国际城市规划 2010(03)
    • [30].匪患对黄土高原居住形态的影响探略——以近现代陇东地区为例[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标签:;  ;  ;  

    居住形态创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