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对痴呆患者精神病症状的疗效

利培酮对痴呆患者精神病症状的疗效

一、利培酮对痴呆患者精神病性等症状的疗效(论文文献综述)

韩富华,欧阳嘉慧,陶庄,詹敏,乔丹丹,陈文洁,孙林娟,缴秀珍[1](2021)在《奥氮平对比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奥氮平对比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8月发表的奥氮平(试验组)对比利培酮(对照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RCT,共计14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RR=1.14,95%CI(1.06,1.23),P=0.0008]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WMD=-2.67,95%CI(-3.79,-1.55),P <0.000 01]、4周后[WMD=-2.83,95%CI(-4.02,-1.65),P <0.000 01]的试验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定量表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8周后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定量表评分[WMD=-1.40,95%CI(-4.34,1.54),P=0.35]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WMD=1.01,95%CI(-1.73,3.76),P=0.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RR=0.52,95%CI(0.34,0.80),P=0.003]、失眠发生率[RR=0.49,95%CI(0.32,0.76),P=0.002]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头痛、乏力、视物模糊、激惹、肝功能、体质量增加、嗜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奥氮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的效果优于利培酮,锥体外系反应和失眠发生率低于利培酮。

李文达[2](2021)在《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诊断为痴呆症的患者共60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采集,如性别、年龄、病程、烟酒史、既往病史等,并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测定与记录、相关量表的评分收集。应用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痴呆证候要素量表(PES-D/11)。对调查数据进行核对与整理后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应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检验、Shapiro-Wilk(S-W)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及线性分析等,探讨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Hcy水平、中医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 一般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痴呆患者60例,其中年龄最小者50岁,最大者97岁;男性患者28人,平均年龄为75.57± 10.97岁;女性患者32人,平均年龄为77.62±7.13岁,男女比例约为1:1.14。60例痴呆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0人,血管性痴呆患者23人,混合性痴呆患者15人,其他类型痴呆2人。相比于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妄想、淡漠及刻板运动更多发生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P<0.05)。60例痴呆患者中,轻度痴呆患者12人,中度痴呆患者33人,重度痴呆患者15人。重度痴呆组的NPI总分显着高于轻度痴呆组(P=0.03),且更容易出现幻觉症状(P=0.02)。患者既往史中伴高血压史42人,脑血管病史30人,高脂血症史26人,糖尿病史25人,冠心病史17人。伴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有较低的Hcy水平(P=0.02)和较低的激越攻击症状发生率(P=0.03)。患者的年龄、性别、烟酒史、病程长短与患者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及Hcy水平无明显相关。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关系分析:本研究中精神行为症状条目共12项,分别为妄想、幻觉、激越攻击、抑郁低落、焦虑、欣快、淡漠、脱抑制、易激惹、刻板运动、夜间行为、进食障碍。每项12分,总分共144分。对Hcy水平与NPI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痴呆患者的Hcy水平越高,NPI得分越高,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中,这种正向影响关系更紧密。在12项症状条目中,出现淡漠症状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二者呈正相关(P=0.03)。3同型半胱氨酸与中医证素的关系分析:本研究纳入中医证素共11个,包括阳亢、毒盛、阴虚、脾虚、阳虚、髓减、血虚、肾虚、气虚、血瘀、痰浊。其中伴有阳亢证素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P=0.01)。4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通过分析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发现伴有阳亢证素的患者NPI评分更高(P<0.01),且会出现更多症状条目表现(P<0.01)。在具体症状条目中,伴脾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P=0.02);伴血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1);伴阴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P=0.01);伴阳亢证素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P=0.01)以及易激惹症状(P=0.01);伴毒盛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3)。结论:1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出现和加重可能与其Hcy水平相关。2伴有淡漠症状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且其淡漠程度可能与Hcy水平呈正相关。3伴有阳亢证素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更多的精神行为症状类型及更严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表现。4痴呆患者的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间存在相关性:伴脾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伴血虚、毒盛证素的患者更可能出现夜间行为症状;伴阴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伴阳亢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以及易激惹症状。

肖狄[3](2021)在《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临床特征分析及与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一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索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临床特征以及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脑三科门诊及住院病房的痴呆患者3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并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评、认知功能测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画钟试验(CDT)、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精神行为症状测评:神经精神问卷量表(NPI);中医证候采集:痴呆证候要素量表(PES-D)。所得结果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表示,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痴呆患者33人,男性13人,女性20人,年龄呈正态分布,平均年龄74.30岁,84.8%患者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上,有吸烟史占24.2%,饮酒史15.2%,有高血压占36.4%,冠心病12.1%,糖尿病9.1%,高脂血症12.1%。2.经CDR量表测评,3名患者评分0.5分,17名患者评分1分,12名患者评分2分,1名患者评分3分;CDR得分不成正态分布,中位数为1,共有33名患者,轻度认知损害3人,轻度痴呆4人,中度痴呆17人,重度痴呆9人。3.根据神经精神问卷量表,妄想发生频率48.5%,幻觉发生频率42.4%,激越/攻击发生频率48.5%、抑郁/心境恶劣发生频率48.5%、焦虑发生频率45.5%、情感高涨/欣快发生频率12.1%,情感淡漠/漠不关心发生频率60.6%,脱抑制发生频率6.1%,易激惹/情绪不稳发生频率60.6%,异常的运动行为发生频率51.5%,睡眠/夜间行为发生频率42.4%,食欲和进食障碍发生频率15.2%。4.经痴呆证候要素量表(PES-D)评定之后,其中瘀血证候发生频率最高,为60.6%,依次递减为是痰浊42.4%、气虚30.0%、髓减24.2%,而肾虚、脾虚、血虚证候发生频率相同,为18.2%,发生频率比较低的有阴虚12.1%、阳虚9.1%、阳亢6.0%、毒盛3.0%。结论:1.痴呆患者可出现多种精神行为症状,其中情感淡漠和易激惹最常见。2.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以瘀血、痰浊最常见。研究二脑白质高信号与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性目的:研究脑白质高信号与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予以神经心理学测评,采用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神经精神问卷(NPI)量表,脑白质高信号评价方法采用头颅核磁共振技术(MRI)。中医瘀血证候采用《痴呆证候要素量表》进行评价;数据分析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统计学具有显着差异。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明显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值型变量采用2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或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分别比较两组NPI、CDR、MMSE评分的差异,NPI评分为正态分布,无或轻度组平均分21.43±17.66,中重度组平均分17.31±15.36,P>0.05;CDR评分为正态分布,无或轻度组平均分1.14±0.63,中重度组平均分1.08±0.70,P>0.05,;MMSE评分为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P>0.05。2.将12种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的频率进行比较,妄想、幻觉、激越、抑郁、易激惹等症状中,在两组的发生频率有一定差异,但经统计分析P>0.05。3.20名患者经痴呆证候要素量表(PES-D)测评,整体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为:血瘀>痰浊>髓减=气虚>肾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阳亢=毒盛;证候要素评分排序:阳虚>阴虚>气虚>髓减>痰浊>血瘀>肾虚>血虚。4.在11个证候要素中,髓减、痰浊、血瘀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由于其余证候要素统计数量较少,因此未做统计。比较髓减、痰浊、血瘀三个证候要素,P>0.05,在WMH不同程度的两组中,三个证候要素的发生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中重度脑白质高信号痴呆患者中,最常见的精神行为症状是妄想、幻觉、激越、易激惹。2.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中,血瘀、痰浊、髓减为最常见的中医证候要素。研究三活血化瘀法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erary、Web of Science8 个数据库,检索日期从建库至2020年9月21日,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表评价其质量,通过RevMan 5.4软件提取资料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RCT研究,共691例,试验组348例,对照组34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的中药联合西医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64,95%CI=(2.14,6.20),P<0.0001],改善精神行为症状BEHAVE-AD 评分[MD=-2.90,95%CI=(-4.56,-1.24),P=0.0006],改善 Blessed 行为能力评分[MMD=-5.19,95%CI=(-6.38,-3.99),P<0.00001],改善 MMSE 评分[MD=2.11,95%CI=(1.12,3.09),P<0.0001];相比于对照组,单用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的总有效率更高[OR=2.51,95%CI=(1.09,5.77),P<0.03],改善 MMSE 评分[MD=2.94,95%CI=(1.63,4.25),P<0.0001]。结论: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的中药联合西医治疗,对痴呆伴有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孔思瑾[4](2020)在《三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将三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利培酮、喹硫平和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方法本课题选取自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的住院患者,按照入组标准、排除标准,将8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1:1:1随机分配到利培酮组(n=30)、喹硫平组(n=29)和阿立哌唑组(n=30),在入院当天及治疗后1周、2周、4周分别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对三组药物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比较和趋势分析,并分析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认知功能作用的差异。采用的测量工具为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由统一培训后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整理后,应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总分及各量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PANSS总分及各量表评分的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6,=0.286,F=1.184,F=0.640,P>0.05)。2.与基线相比,三组在治疗四周后的RBANS总分与基线均存在差异(t=12.562,P<0.05;t=14.240,P<0.05;t=19.801,P<0.05)。3.治疗后,利培酮组除言语功能外(t=1.314,P=0.199),即刻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和延迟记忆维度的单项得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喹硫平组除言语功能外(t=1.953,P=0.061),即刻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和延迟记忆维度的单项得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阿立哌唑对RBANS量表涉及的所有认知维度均有改善(P<0.05),且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阿立哌唑在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和总分方面优于利培酮和喹硫平(P<0.05)。结论1.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改善作用。2.利培酮除言语功能外,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即刻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延迟记忆)有改善作用。3.喹硫平除言语功能外,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即刻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延迟记忆)有改善作用。4.阿立哌唑有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和延迟记忆)的作用,且在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迟记忆和总分方面优于利培酮和喹硫平。

李姣[5](2020)在《中药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内容,通过文献研究阐明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的诊疗现状,通过系统评价研究中药治疗BPSD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第一部分内容:文献研究,通过查阅BPSD相关原始文献,从中医、西医两方面阐述目前医学对于BPSD的认识;第二部分内容: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20年2月中药治疗BPS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相关文献,由两名相互独立的评价员按照检索策略分别进行文献检索,依据设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若二者出现分歧则通过协商解决,协商无法解决则由第三名评价员决定,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项RCTs,共计2124例受试者,试验组1069例,对照组10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中药组VS西药组:纳入8项RCTs,共计受试者702例,中药组351例,西药组351例;中药组降低NPI评分、BEHAVE-AD评分优于西药组;改善ADL评分优于西药组;不良反应、嗜睡、头晕/头痛、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均低于西药组;提高MMSE评分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便秘发生率、失眠发生率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西医结合组VS西药组:纳入10项RCTs,共计受试者877例,中西医结合组443例,西药组434例;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改善ADL评分优于西药组;提高HDS评分优于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便秘、恶心、乏力、腹泻、口干、失眠、嗜睡、头晕发生率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中药组VS抗精神病药组:纳入5项RCTs,共计受试者412例,中药组206例,抗精神病药组206例;中药组总有效率、失眠发生率与抗精神病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低BEHAVE-AD评分优于抗精神病药组;不良反应、嗜睡、头晕/头痛、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低于抗精神病药组。4.中药+抗精神病药组VS抗精神病药组:纳入4项RCTs,共计受试者342例,中药+抗精神病药组171例,抗精神病药组171例;中药+抗精神病药组总有效率高于抗精神病药组;降低BEHAVE-AD评分、提高MMSE评分优于抗精神病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抗精神病药组;嗜睡、口干、失眠、便秘、恶心、头晕发生率与抗精神病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中药+多奈哌齐组VS多奈哌齐组:纳入4项RCTs,共计受试者344例,中药+多奈哌齐组178例,多奈哌齐组166例;中药+多奈哌齐组提高MMSE评分与多奈哌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泻、失眠、恶心、头晕发生率与多奈哌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药治疗BPSD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西药,且改善认知功能效果与西药相当;2.中西医结合治疗BPSD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西药,且改善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单用西药;3.中药治疗BPSD的疗效不劣于抗精神病药,且安全性优于抗精神病药;4.中药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BPSD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单用抗精神病药,且改善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单用抗精神病药;5.中药联合多奈哌齐在改善BPSD患者认知功能与安全性方面与单用多奈哌齐相当,就目前证据而言尚不支持中药联合多奈哌齐的搭配方案。但由于纳入文献样本含量偏低,文献质量普遍不高,仍需纳入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张丹丹[6](2019)在《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全面检索CNKI、CBM、维普、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检索词包括目标疾病、干预措施、对照措施,具体检索词根据不同数据库做相应调整。限制时间从建库到2019年2月,语言为中文或英文。严格按照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剔除,应用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相关数据,采用ReMan5.3统计学软件对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针对本研究的连续型变量和二分类变量分别选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加权均数差(WMD)和比值比(OR)作为效应指标,以I2统计量衡量异质性大小,当I2<50%时,认为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FE)计算合并统计量,否则认为研究数据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RE)计算合并统计量,进而评价两种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2篇文献,在疗效方面,统计学分析各研究治疗结束时疗效评价指标(NPI、BEHAVE-AD),结果:P=0.63,SMD=-0.03,95%CI(-0.14,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NPI为疗效评价指标的亚组分析结果:P=0.82,WMD=-0.41,95%CI(-4.01,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BEHAVE-AD为疗效评价指标的亚组分析结果:P=0.41,WMD=-0.37,95%CI(-1.24,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治疗2周时疗效评价指标,结果:P=0.25,SMD=-0.09,95%CI(-0.25,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嗜睡不良反应结果:P=0.03,OR=1.53,95%CI(1.05,2.24),嗜睡不良反应奥氮平组发生率高于利培酮组。锥体外系症状不良反应结果:P<0.0001,OR=0.35,95%CI(0.21,0.57),椎体外系不良反应奥氮平组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乏力不良反应结果:P=0.99,OR=1.00,95%CI(0.58,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激惹不良反应结果:P=0.98,OR=1.00,95%CI(0.67,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氮平与利醅酮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在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安全性方面奥氮平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利培酮,锥体外系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

甄文凤,马辛[7](2009)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伴发痴呆综合征和精神病性症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以痴呆综合征和精神病性症状痴呆综合征和精神病性症状为主,其中痴呆综合征和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及照料者有重要影响。针对痴呆综合征和精神病性症状抗精神病药物已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痴呆综合征和精神病性症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罗荣连[8](2004)在《利培酮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振晓,刘存明,于相芬,王爱萍[9](2004)在《利培酮在非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利培酮在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强迫症、精神发育迟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孤独症、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谵妄、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变形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疾病中的应用情况。

伊茂森,李松芝[10](2001)在《痴呆病人行为及精神症状的药物治疗》文中指出本文围绕BPSD的幻觉、妄想、行为障碍,睡眠障碍,情感障碍,焦虑恐惧障碍等的药物治疗近况给以讨论。

二、利培酮对痴呆患者精神病性等症状的疗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培酮对痴呆患者精神病性等症状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奥氮平对比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总有效率
        2.4.2 BEHAVE-AD评分
        2.4.3 MMSE评分
        2.4.4 不良反应发生率
    2.5 敏感性分析
    2.6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2)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1 西医对BPSD的定义
        1.2 中医对BPSD的定义
        1.3 BPSD的流行病学
    2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表现
        2.1 BPSD的症状分类
        2.2 不同痴呆类型的精神行为症状分布
    3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病机制
        3.1 BPSD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3.2 BPSD的中医病因病机
    4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西医治疗
        4.1 BPSD的治疗原则
        4.2 BPSD的非药物治疗
        4.3 BPSD的药物治疗
    5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医治疗
        5.1 BPSD的中医非药物治疗
        5.2 BPSD的中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研究概况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1.1 Hcy的存在形式
        1.2 Hcy的代谢途径
        1.3 影响Hcy水平的因素
        1.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界定
        1.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症的研究现况
        2.1 Hcy水平与痴呆症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2.2 Hcy与痴呆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探讨
        2.3 B族维生素的补充与痴呆的关系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障碍的研究现况
        3.1 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3.2 Hcy水平与抑郁障碍的相关研究
        3.3 Hcy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研究
        3.4 Hcy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患者痴呆类型及性别、年龄构成情况
        1.2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烟酒史分布情况
        1.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程度分布情况
        1.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病程分布情况
        1.5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2 Hcy水平相关分析
        2.1 Hcy水平分布情况
        2.2 不同年龄、性别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2.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2.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与烟酒史分布情况
        2.5 既往史患病情况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2.6 不同痴呆程度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3 NPI量表相关分布情况
        3.1 NPI总分相关分布情况
        3.2 NPI各条目相关分布情况
        4 Hcy、NPI及中医证素相关分析
        4.1 Hcy水平与NPI总分相关关系分析
        4.2 Hcy水平与NPI各条目相关分析
        4.3 中医证素分布与Hcy水平相关分析
        4.4 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情况
        4.5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数分布情况
        4.6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分布情况
    讨论
        1 患者资料分析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相关性分析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4 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结语
    1 主要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临床特征分析及与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脑白质高信号的研究进展
    二 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研究进展
    三 脑白质高信号与BPSD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四 中医对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的认识
前言
研究一 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临床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研究二 脑白质高信号与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性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研究三 活血化疲法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三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工具
    4.实验质置控制
    5.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
    1.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2.三组PANSS评分比较
    3.三组RBANS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RBANS记录表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中药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西医对BPSD的认识
        1.1 西医对BPSD的定义
        1.2 BPSD的补充概念
        1.3 西医对BPSD的流行病学认识
        1.4 BPSD的发病机制
        1.5 BPSD的药物治疗
        1.6 痴呆症的测量工具
    2.中医对BPSD的认识
        2.1 中医对BPSD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对BPSD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药对BPSD的治疗
        2.4 现代医家对BPSD的治疗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方法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发表偏倚检测
讨论
    1.对于RCTs科研方法学的评价
        1.1 样本的选择
        1.2 样本含量的估算
        1.3 随机化方案的实施
        1.4 盲法的实施
    2.关于Meta分析
        2.1 疗效分析
        2.2 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二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1.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6)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
    2.4 质量评价
    2.5 数据提取
    2.6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筛选流程
    3.2 质量评价
    3.3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3.4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BPSD的疗效分析
    3.5 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BPSD的安全性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伴发痴呆综合征和精神病性症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氯氮平 (Clozapine)
2 利培酮 (Risperidone)
3 奥氮平 (Olanzapine)
4 喹硫平 (Quetiapine)
5 其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8)利培酮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2 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3 复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4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5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
6 对其他精神障碍的治疗
7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
8 副作用与依从性

(9)利培酮在非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器质性精神障碍
    1.1 痴呆病人的行为和精神症状 (BPSD)
    1.2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1.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所致精神障碍
2 情感性精神障碍
    2.1 抗躁狂作用
    2.2 抗抑郁作用
    2.3 对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 (RCBD) 的疗效
3 边缘型人格障碍
4 强迫症
5 精神发育迟滞
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7 抽动障碍
8 孤独症
9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10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11 谵妄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13 躯体变形障碍
14 迟发性运动障碍 (TD)

(10)痴呆病人行为及精神症状的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BPSD幻觉、妄想,异常行为的药物治疗
2 BPSD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
3 BPSD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
4 BPSD焦虑、恐怖的药物治疗
5 BPSD的药物治疗注意点[3]

四、利培酮对痴呆患者精神病性等症状的疗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奥氮平对比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韩富华,欧阳嘉慧,陶庄,詹敏,乔丹丹,陈文洁,孙林娟,缴秀珍. 中国医药导报, 2021(35)
  • [2]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D]. 李文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临床特征分析及与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性[D]. 肖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三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D]. 孔思瑾. 山东大学, 2020(04)
  • [5]中药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D]. 李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6]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张丹丹. 吉林大学, 2019(10)
  • [7]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伴发痴呆综合征和精神病性症状的研究进展[J]. 甄文凤,马辛.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9(05)
  • [8]利培酮临床应用研究[J]. 罗荣连. 中国民康医学, 2004(11)
  • [9]利培酮在非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进展[J]. 孙振晓,刘存明,于相芬,王爱萍. 山东精神医学, 2004(02)
  • [10]痴呆病人行为及精神症状的药物治疗[J]. 伊茂森,李松芝. 山东精神医学, 2001(03)

标签:;  ;  

利培酮对痴呆患者精神病症状的疗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