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煤的热解是煤利用转化过程的第一步,是洁净煤利用的基础。热解过程对脱挥发分的产率、燃料氮的分配、煤粒的软化和溶胀、烟灰的形成、焦炭的反应性等都有影响。准确理解煤的热解过程对煤的热转化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有利于采取措施提高煤在燃烧、气化和液化过程中的利用率,控制污染物生成以提高环境效益。目前,煤热解动力学模型的确定基本都基于实验系统及经验方法,不同文献提供的动力学参数差异较大,对CFD燃烧模拟中选择合适的动力学参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此外,热解过程中氮的分配和转化对燃料型氮氧化物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要求准确地选择热解模型。因此,建立一个通用的有代表性的煤脱挥发分动力学模型一直是被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高温沉降炉,对四种典型褐煤在氮气气氛下进行了高温快速热解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温度和停留时间对褐煤热解气、固相产率及主要热解气体成分和产率的影响。四种褐煤高温快速热解过程中随着停留时间、温度的增加,挥发分产率增加,焦炭产率下降,250ms时热解完成。完全热解时的挥发分产率均高于对应的工业分析值。不同温度下的完全热解焦的C/N比范围很窄。热解完成时,HCN为主要的气相含氮产物。建立了热解一步反应模型,得到了燃料氮在热解过程中的转化路径及参数,包括燃料氮在挥发分及焦炭中的分配以及挥发分氮的气体NOx前驱体HCN及NH3的产量。褐煤快速热解的研究结果为基于煤分子结构的挥发分释放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数据。采用13C固体核磁共振谱仪分析了原煤及高温快速热解焦的碳原子结构参数,构建褐煤的团簇化学结构,分析了热解过程中焦的团簇化学结构的变化特性。热解过程是绝大部分的脂肪侧支链发生断裂,团簇的分子量不断减小的过程。但热解完成时脂肪碳并未全部断裂释放减少至零。采用XPS测量了原煤及高温快速热解焦的表面官能团组成。四种褐煤中都是石墨化的C-C键最多。碳氧官能团中,以C-O单键的醚基或酚基官能团居多,其次是C=O双键的羰基官能团,O=C-O的羧基或酯类官能团最少。热解过程中随着停留时间及热解温度的增加,芳香碳的C-C单键含量增加,C-H键减少,碳氧官能团总量减小。对含氮官能团的化学状态及键结合方式着重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氮的赋存形态及在热解过程中的转化规律。N-Q的热稳定性最差,其次是N-X。N-5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减小,N-6则呈现相反的规律,热解完成时N-6成为煤焦中氮的主要赋存形式。根据原煤及煤焦的N-X、N-5及N-6总量的变化能够预测HCN的产量。采用低温氮吸附法测试了褐煤及煤焦的孔隙结构,分析了原煤及煤焦孔隙的分布情况,得到了热解过程中焦孔径、比表面和孔体积的参数。热解过程是一个大孔逐渐消失,微孔大量发育的过程,完全热解焦孔隙结构复杂。采用化学渗透脱挥发分CPD模型(chemical percolation devolatilization model)对四种褐煤的高温快速热解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对热解挥发分释放量的很好的模拟验证了CPD模型及煤结构参数的可靠性。在CPD模型的28种煤种数据库中加入了所研究的四种褐煤,将煤的干燥基灰分作为独立变量引入到13C-NMR参数的关联回归式中,建立了一个新的基于32种煤的关联回归式,并验证了其可靠性。在原CPD热解挥发分组分的子模型煤库网络中加入了YM及BYH褐煤,将子模型煤库煤种扩展到14种,拓展了煤库网络O/C和H/C的范围。采用拓展的CPD模型模拟了四种褐煤的热解挥发分,模拟结果优于原CPD模拟结果。氮释放子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氮释放到挥发分中的份额,能够很好地追踪芳香氮环的消减程度。采用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四种褐煤在多反应控制段携带流反应器(EFCM)中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模拟。燃烧场稳定后,采用实验所得热解一步反应模型比Fluent默认一步反应模型及CPD模型所得温度场低。定性上,三种模型都能较好的预测褐煤燃烧过程中气体组分的变化趋势;定量上,实验所得热解一步反应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褐煤燃烧的NO生成过程中,挥发分氮的转化更为重要。NO模拟中,采用根据热解实验所得NOx转化路径及参数的模拟结果较好。NO模型中燃料氮在挥发分及焦炭中的分配采用CPD模拟值,挥发分氮的转化路径参数依据实验所得,NO的模拟结果最优。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石煤挥发分产率测定条件的分析与优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05)
- [2].关于挥发分计算过程中的校正问题分析[J]. 民营科技 2017(03)
- [3].对煤工业分析中的挥发分检测方法的改进的分析[J]. 科技传播 2013(02)
- [4].煤的挥发分测定偏差的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J]. 甘肃科技 2012(22)
- [5].浅谈影响挥发分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03)
- [6].浅析煤的挥发分测定[J]. 陕西煤炭 2011(02)
- [7].利用高挥发分煤生产优质冶金焦的研究[J]. 煤质技术 2008(03)
- [8].环氧富锌底漆不挥发分中金属锌含量测定及探讨[J]. 福建分析测试 2013(01)
- [9].油泥-煤混合热解挥发分析出特性[J].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2(06)
- [10].煤与焦炭同炉测定挥发分的相互影响分析[J]. 煤质技术 2018(04)
- [11].煤炭中“固有挥发分”的测定初探[J]. 煤质技术 2015(S1)
- [12].煤的高挥发分测定方法探讨[J]. 甘肃冶金 2013(01)
- [13].煤焦挥发分检测的影响因素探讨[J]. 南方金属 2013(04)
- [14].煤挥发分测定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州煤炭 2009(04)
- [15].测定挥发分仪器法与标准法的对比[J]. 洁净煤技术 2010(03)
- [16].煤粉挥发分火焰行为的理论分析与简化模拟方法[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9(04)
- [17].煤炭挥发分测定中的一些体会和应该注意的事项[J]. 化工管理 2018(09)
- [18].浅析影响挥发分测定结果的因素[J]. 煤质技术 2014(03)
- [19].中国典型褐煤的挥发分发热量分布规律分析[J].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1(06)
- [20].浅谈煤炭挥发分测定的影响因素[J]. 煤质技术 2015(03)
- [21].褐煤和无烟煤挥发分测定试验影响因素分析[J]. 化工管理 2015(25)
- [22].高挥发分气煤变质研究及应用[J]. 燃料与化工 2013(01)
- [23].浅谈影响煤中挥发分准确测定的因素[J]. 陕西煤炭 2011(02)
- [24].基于SPSS的高挥发分烟煤煤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煤炭 2016(10)
- [25].关于锅炉掺烧高挥发分、易结焦烟煤调试的探讨[J]. 中国电业(技术版) 2012(07)
- [26].低挥发分水煤浆在筒形炉内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J]. 动力工程 2009(09)
- [27].高挥发分、低热值燃煤在预分解窑的应用[J]. 水泥技术 2011(03)
- [28].油漆挥发分爆炸特性及浓度检测装置设计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11)
- [29].探索煤质化验中发热量与挥发分的测定[J]. 饮食科学 2017(14)
- [30].油页岩挥发分析出及燃烧反应中活化能变化规律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