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黄瓜褐斑病病原及病理生理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植物病理学
作者: 刘鸣滔
导师: 杨家荣
关键词: 黄瓜褐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病理生理,药剂防治
文献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黄瓜褐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 Curt)Wei]是黄瓜生产中近年出现的新病害,病原菌最早由魏景超(1950)报道命名,但直至1994年才有在辽宁部分地区造成严重危害的报道。1998年后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危害加重,造成严重损失,但国内目前还很少有关于该病的研究报道,国外也无深入系统的研究,更无有效防治措施和方法。为科学的制定防治策略,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流行,本文对该病害的症状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载,描述了病原菌的形态特征,首先系统研究了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病菌侵染引起的寄主生理变化,并对化学防治药剂进行了初步筛选。 ①该病害是黄瓜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致病菌为多主棒孢霉。该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棒孢属。本文系统描述了该病各个阶段症状的表现。该病中后期病斑易与黄瓜炭疽病混淆,要注意区分两者病征特点。 ②黄瓜褐斑病菌在10℃~35℃下均能生长,最适为30℃左右;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为25℃;分生孢子萌发的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为25℃~30℃。病菌生长的pH值范围为3~12,最适为5;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为3~13,最适为5~6。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才能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孢子形成所要求的湿度与萌发基本一致。病菌对营养要求表明,病菌生长对碳源的利用以乳糖为最好,病菌生长对氮源的要求以硝酸胺为最好,孢子萌发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光照能促进菌丝的生长,但对孢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紫外线对孢子有杀伤作用。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田间的发生条件看,该病害属一高温高湿型病害,要及时采取相对应的栽培措施进行控制。 ③黄瓜感病后,对其叶绿素含量有明显影响,随发病程度加重,叶绿素含量呈明显减少趋势;而受害后各级病叶呼吸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但各级病叶间增加的程度不同;对蒸腾作用的影响表明,在结瓜初期和结瓜末期蒸腾速率的变化均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呈显著下降趋势,各级病叶间呈显著差异,结瓜末期蒸腾速率总体上低于结瓜初期;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在结瓜初期和结瓜末期基本一致,基本呈现随受害程度加重而显著下降的趋势,各级病叶间也呈显著差异,但在结瓜末期净光合速率整体上明显低于结瓜初期。不同级别病叶中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无明显规律性变化,在发病的不同时期对植物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不同。 ④供试药剂中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好的是粉锈宁,其次是速克灵、克霉灵和普得丰,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黄瓜栽培现状
1.2 黄瓜侵染性病害发生危害情况
1.2.1 主要种类及分布危害情况
1.2.2 黄瓜病害发生特点
1.3 植物病害的演替和新病害的流行
1.4 生态位原理与病害的流行
1.5 农业生态系的变更与新病害的流行
1.6 植物病理生理学研究现状
1.6.1 病原生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6.2 有机物转移的影响
1.6.3 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1.6.4 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1.6.5 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1.7 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1.8 多主棒孢菌研究现状
1.9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症状系统观察
2.2 病原
2.2.1 菌种来源
2.2.2 培养性状
2.2.3 形态
2.2.4 生物学特性
2.3 生理变化
2.3.1 试验基本情况
2.3.2 标样采集及病情分级
2.3.3 叶绿素含量测定
2.3.4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2.3.5 蛋白质含量测定
2.3.6 呼吸强度测定
2.3.7 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测定
2.5 药剂防治
2.5.1 菌种来源
2.5.2 供试药剂
2.5.3 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
2.5.4 田间药效试验
2.6 发生因素调查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症状系统观察
3.2 病原
3.2.1 培养性状
3.2.2 形态
3.2.3 生物学特性
3.3 生理变化
3.3.1 叶绿素含量测定
3.3.2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3.3.3 蛋白质含量测定
3.3.4 呼吸强度测定
3.3.5 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的测定
3.4 药剂防治
3.4.1 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
3.4.2 田间药效试验
3.5 发生因素调查
3.5.1 品种对病情的影响
3.5.2 土壤肥力条件
3.5.3 田间湿度与病情的关系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4-06
参考文献
- [1].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及防治基础研究[D]. 吴桥.沈阳农业大学2017
- [2].番茄中与病害密切相关miRNA的功能分析[D]. 孙广鑫.大连理工大学2015
- [3].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创制番茄抗多种病害与耐贮运育种材料的研究[D]. 孔凡慧.东北农业大学2015
- [4].广西鸡蛋花主要病害病原鉴定[D]. 唐莹莹.广西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现代温室黄瓜矿质元素吸收规律及温光逆境和CO2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D]. 魏述英.南京农业大学2006
- [2].黄瓜灰霉病和炭疽病生物防治研究[D]. 高书锋.河南农业大学2006
- [3].苜蓿褐斑病抗性鉴定筛选及抗病机理研究[D]. 宋卫玲.甘肃农业大学2006
- [4].植物提取液对黄瓜白粉病的生物活性及活性成份的提纯[D]. 金素心.上海交通大学2007
- [5].壳聚糖分解细菌的分离鉴定以及壳聚糖分解液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D]. 徐鹏.兰州大学2007
- [6].苹果褐斑病抗性诱导剂筛选及诱抗机理初探[D]. 刘高峰.山东农业大学2005
- [7].黄瓜感染枯萎病菌后生理生化变化及其与抗病性关系的研究[D]. 王玲平.山西农业大学2001
- [8].草坪草褐斑病病原鉴定及化学防治研究[D]. 陈海波.甘肃农业大学2001
- [9].内生真菌提高高羊茅对褐斑病抗性的研究[D]. 王瑞.甘肃农业大学2002
- [10].黄瓜霜霉病菌侵染模拟、致病机理和高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D]. 石延霞.东北农业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