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07年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危机的巨大破坏力使得欧美国家的金融监管层开始反思巴塞尔协议Ⅱ监管框架固有的内在缺陷和一些监管真空之处,也使得全球监管当局对金融监管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产生了不断的怀疑和讨论,在危机后各国监管当局为减少危机对经济的破坏冲击,一致要求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改革金融体系的监管框架和层次,使金融体系能安全稳健的运行并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全球金融监管当局在深入分析全球金融形势和当前的监管体系之后,希望通过建立更高、更严格、更全面的监管框架和标准来加强对银行业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标志着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成果的是在201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分析并讨论了银行监管改革的新方案,也即巴塞尔协议Ⅲ,此后巴塞尔委员会又相继发布了关于巴塞尔协议Ⅲ的一系列相关补充文件,为各国银行进行监管改革提供了新的监管思路和监管框架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引入资本监管的时间不长,在2007年我国银监会还在为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Ⅱ颁布了相关的指导文件并且为了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Ⅱ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金融体系受到了一些冲击但影响相对较小,国内的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于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通过认真思考和研究分析全球的经济金融形势、状况和发展趋势下,认为一定要加快我国国内的金融监管改革的进程和速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框架体系。我国在2009年加入了巴塞尔委员会,朝着参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也确立了要提高金融监管标准,保持金融体系安全稳健地运行,建立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管理同步的逆周期监管框架的口号。在认真分析和借鉴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情况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的改革发展实际,于2011年2月我国银监会制定了被我国金融界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金融监管框架体系,初步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四大监管工具。同年5月,我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商业银行监管框架的《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流动性风险这四大新的监管工具的监管指标确定了相应的监管要求,并规定了具体实行的时间和相应的缓冲期。同年6月2日,我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的重要文件,对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的目的原则、杠杆率的计算方法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同年8月,我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文件,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的计量要求做了规定,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全面覆盖风险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办法准确计量资本,要建立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机制,强调每个商业银行要在保持微观稳健的要求下经营。同年10月我国银监会又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的重要文件,试图建立一个更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从而使商业银行在进一步完善现金流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同时,通过实行多元化和稳定的负债和融资管理、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管理、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多项内容,提高压力测试、应急计划等监管要求的针对性和可操作行,从而更好的引导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优化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结构。本文研究了从巴塞尔协议Ⅰ到巴塞尔协议Ⅲ的相关文件,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规则变化有了初步熟悉理解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分析了我国银监会关于巴塞尔协议Ⅲ出台的相关文件,对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Ⅲ与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版本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四大监管工具的内容以及特征,对四大监管工具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合上市银行的具体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流动性风险监管四大工具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具体影响,然后得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使我国上市银行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监管新规带来的冲击,保持经营稳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分析资本充足率监管工具时,首先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现状,通过上市银行披露的资本充足率数据得出短期内上市银行满足监管要求压力不大,长期却存在着巨大的资本补充压力。然后分析了银监会新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对上市银行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接着分析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存在的问题,指出资本充足率存在下降趋势、上市银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微观因素也进行了模型分析,得出了影响资本充足率的最重要因素。最后对新的资本监管规则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银监会制定的新的资本监管规则存在着适度的监管过严。在进行杠杆率分析时,首先分析了引入杠杆率的重要性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然后简要述说了国际上杠杆率工具的监管实践。接着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上市银行的杠杆率现状,认为短期达标压力较小,长期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后分析了实施杠杆率监管可能会对我国上市银行产出的冲击。贷款损失准备方面,首先对新制定的两个监管指标进行简要分析,说明其优缺点。在简要论述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背景后,重点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目前的拨备现状,通过披露的数据得出上市银行都能满足拨备覆盖率的要求,但是在贷款拨备率的监管方面上市银行中许多银行还存在着很大的压力。最后分析了两个监管指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现象,指出关键就在于不良贷款率。也简要说明了实施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制定的监管,重点分析了实施新的贷款拨备新规可能对上市银行产生的影响。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方面,还是先分析了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从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和不足过渡到我国上市银行目前的流动性现状,从LCR、NSFR、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市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压力较大,监管指标更适合大型银行。在重点分析了四大监管工具对上市银行产生的影响后,本文认为上市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新的监管规则的冲击,具体就是上市银行要多渠道的补充资本,要大力拓展内源融资的力度,这也是我国上市银行走出资本困境将来最重要的方式;上市银行还要准确判断经济形势,结合自身的情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上市银行:增强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J].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20(06)
- [2].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J]. 中国银行业 2020(09)
- [3].上市银行 从规模增长到价值创造[J]. 中国银行业 2020(07)
- [4].变中求新 危中有机 上市银行在动态平衡中稳步前行[J]. 中国银行业 2020(07)
- [5].上市银行业务转型策略与路径选择[J]. 商讯 2018(10)
- [6].同业业务对中国上市银行效率影响研究[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9(02)
- [7].我国上市银行成长性实证研究[J]. 知识经济 2019(04)
- [8].“本源”与“转型”中平衡:中国银行业走过2018年[J]. 银行家 2019(05)
- [9].我国上市银行现金分红行为研究[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9(03)
- [10].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修订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基于26家上市银行2018年年报数据[J]. 金融会计 2019(11)
- [11].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以上市银行为例[J]. 金融会计 2017(11)
- [12].2018年A股上市银行发展趋势研判[J]. 中国银行业 2018(02)
- [13].上市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审视与思考[J]. 产权导刊 2018(06)
- [14].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市场 2018(35)
- [15].上市银行2016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分析[J]. 中国城市金融 2016(11)
- [16].2017年上市银行展望[J]. 时代金融 2017(10)
- [17].2016上市银行年报分析[J]. 银行家 2017(05)
- [18].部分非上市银行亏损预警[J]. 中国商界 2016(06)
- [19].向上市银行问四个为什么[J]. 金融经济 2017(13)
- [20].上市银行进入业务升级"拐点"[J]. 新理财 2017(09)
- [21].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J]. 新金融 2017(09)
- [22].我国上市银行的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基于业务紧密关联视角的分析[J]. 上海金融 2017(07)
- [23].银行供给侧改革:在变革中突围——基于25家A股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解读[J]. 企业研究 2017(09)
- [24].上市银行的昨日“素描”与明天“写意”[J]. 中国银行业 2017(10)
- [25].上市银行步入稳定期[J]. 沪港经济 2017(10)
- [26].上市银行业绩受新会计准则影响刍议[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7(31)
- [27].盈利增速止跌回升 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中国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分析及未来展望[J]. 金融会计 2017(09)
- [28].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与对策分析[J]. 山西财税 2015(12)
- [29].企业如何获取融资便利?——来自上市公司持股非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16(01)
- [30].2015年上市银行净利增幅滑坡[J]. 经济 2016(14)
标签:巴塞尔协议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资本充足率论文; 杠杆率论文; 贷款损失准备论文; 流动性风险论文; 加强资本规划建设论文; 从资本消耗型论文; 特色化论文; 细致化的发展论文; 调整银行的信贷结构论文; 积极推进各项制定建设论文; 充分利用好过渡期论文; 增强竞争力论文; 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