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23R、PTPN2、10q2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IL23R、PTPN2、10q2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近年来IB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CD的发病率,随着双气囊小肠镜的应用,CD的发现率逐年上升。以往IBD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近年来多个研究证明IBD特别是CD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炎症性肠病是携带遗传易感基因的宿主在环境因素作用下,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因此遗传因素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对基因研究的重点已由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转移到了对基因组中个体基因多态性和功能的研究。个体基因多态性的主要形式就是单链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NP被公认为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微卫星多态性”这两种遗传标记之后,出现的“第三代DNA遗传标记”,是目前全世界基因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2001年欧洲Hugot研究小组及美国Ogura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发现了人类第一个CD易感基因NOD2基因,后改名为CARD15,并证实该基因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Arg702Trp、Gly908Arg和Leu1007fsinsC是白种人CD的易感基因,但后来的研究证明此三个SNP位点与日本人及我国香港人、浙江人CD患者无关。我们也对广东地区CD患者NOD2基因的三个SNP位点进行研究发现其与CD无显著相关,并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发现了可能与中国人CD密切相关的SNP位点P268S,并成功构建了该位点的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为后续功能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最近西方多个研究小组通过全基因扫描的方法分别对欧洲高加索人、犹太人、英国、法国、巴尔干、德国、加拿大(魁北克)等地区的IBD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些与IBD,特别是CD患者密切相关的SNP位点,主要位于IL23R、ATG16L1、PTPN2、10q21、NKX2、IRGM、MST1、DLG5、OCTN1、5p31等基因中。其中位于IL23R基因中的rs11209026、rs11805303位点、PTPN2基因中的rs2542151和位于染色体10q21中的rs10761659 SNP位点统计学意义较为明显;rs11209026位于IL23R基因的第10外显子中,正常为G,突变为A,导致381位的氨基酸由精氨酸(Arg)变为谷氨酰胺(Gln),Duerr等人研究的结果认为该SNP位点与欧洲白种人CD患者显著相关(P=1.56×10-3),其OR值为0.26(犹太人为0.47);rs11805303位于IL23R基因第7和第8外显子之间的内含子之中,正常为C,突变为T,该碱基的改变增加了西方人CD发病的风险,杂合突变的OR值为1.39,纯合突变的OR值为1.86;rs2542151位于PTPN2基因上游约5.5kb的区域中,可能为PTPN2基因的启动子区或者上游控制元件,PTPN2基因编码一种关键的炎症负性调节因子—T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T cell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TCPTP),在西方IBD患者当中,其危险等位基因为G,杂合子的OR值为1.3(1.14-1.48),纯合子的OR值为2.01(1.46-2.76),rs10761659位于10q21的基因间区,其危险等位基因为G,其杂合子的OR值为1.23(1.05-1.45),纯合子的OR值为1.55(1.30-1.84)。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基因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探索与西方白种人及犹太人CD患者密切相关的上述四个多态性位点与IBD患者发病易感性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IBD的发病机制及探索IBD易感基因打下基础,并有可能为临床治疗IBD提供一种新的基因治疗靶点。材料和方法:1、收集南方医院消化科及普外科确诊,临床资料完整,彼此无血源关系的广东及外省籍CD患者40例(包括前期收集病例24例和新收病例16例),UC患者40例(所选患者均为手术或者内镜下确诊的病例,并除外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所选患者中男5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4岁;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取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外周血5 ml。2、应用特异性结合DNA的硅基质材料离心吸附柱法和独特的洗脱缓冲液系统抽提血液基因组DNA(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抽提成功后DNA产物-70℃保存。3、针对上述四个SNP位点用Primer5.0软件设计PCR引物,PCR方法扩增包含这四个SNP位点在内的DNA片段,扩增产物以1.5%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以确保目的片段扩增成功,然后采用切胶纯化试剂盒(TIANGEN公司提供)将目的片段纯化回收,分光光度计检测纯化产物浓度。4、将纯化产物分别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 products,PCR-RFLP)进行研究;测序结果用chromas231判读SNP位点的基因型。酶切产物以2.5%琼脂糖凝胶电泳,根据电泳结果判读SNP位点的基因型。采用基因计数法计算四个SNP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IL23R(rs11209026和rs11805303)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的相关性:通过DNA测序,我们发现中国人部分CD患者位于IL23R中的这两个SNP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1805303位点基因型频率UC组与HC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P<0.05(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rs1180530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部分UC患者的性别、疾病的活动性及发病部位比较P值均大于0.05;提示rs11805303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中国部分UC患者有相关性。2、PTPN2(rs2542151)和10q21(rs10761659)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的相关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结果显示:①PTPN2(rs2542151)位点:CD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携带者频率分别与HC组比较P值均大于0.05,而UC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HC比较P<0.05(分别为:0.002和0.006),且3例纯合子GG均出现于UC患者,提示该位点可能与中国部分UC患者的发病易感性有关。②10q21(rs10761659)位点:UC组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携带者频率分别与HC组比较P值均大于0.05,CD组等位基因频率与HC组比较P值也大于0.05,而基因型频率与HC组比较P=0.044,提示该位点可能与中国UC患者易感性无关,但该位点基因型可能与中国部分CD患者有相关性。但这两个位点与相应疾病的临床特征均无显著相关(P值均大于0.05)。结论:1、IL23R中两个与西方人CD密切相关的SNP位点(rs11209026和rs11805303)的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部分CD患者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而rs11805303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中国部分UC患者有相关性,且该碱基的改变降低了UC的发病风险,但这个SNP位点基因多态性与UC患者的病变特点并无显著相关;2、位于PTPN2基因上游区域中的rs2542151位点可能是中国部分UC患者的一个易感基因,其纯合子GG增加了UC的发病风险,但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与UC的临床特点无显著相关。3、位于染色体10q21中的rs10761659位点可能是中国部分CD患者的一个易感基因,其纯合子AA增加了CD的发病风险,但这个SNP位点基因多态性与CD患者的病变特点并无显著相关。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IL-23及IL-23R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二、T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锌指蛋白和假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第一章 PCR直接测序法检测白介素23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果分析
  • 第二章 PCR-RFLP法检测PTPN2和10q2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果分析
  • 全文结果总结
  •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词表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IL23R、PTPN2、10q2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