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卫生无毒和具有极好的耐磨性,是目前理想的医用高分子材料。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逐渐发现UHMWPE的许多不足之处,如强度和表面硬度低、热变形温度低等缺陷。应用Schiff碱金属离子配合物作为添加剂对UHMWPE耐磨性进行物理改性是最新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文围绕“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新型耐磨材料的研究”课题中的科学问题,采用销盘试验机(面-面接触),在转速为60 rpm、法向为载荷40 kg±3、实验环境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60%和试验时间为1.5h的干摩擦条件下,对UHMWPE及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盘试样和对偶试样45#钢销展开了试验研究和理论探索。首先,对200万、300万、500万、900万分子量UHMWPE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并为探讨其磨损机理,用SEM观测其磨损形貌。结果发现,300万分子量UHMWPE的摩擦系数最小;随着分子量的增大,UHMWPE的磨损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300万分子量UHMWPE磨损量最小;磨损形貌也显示存在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两种磨损机理,其中300万UHMWPE磨损明显最轻;可选择摩擦磨损性能优于其他3种分子量纯UHMWPE的300万分子量UHMWPE作为Schiff碱改性UHMWPE研究的基体原料。其次,合成了五种改性UHMWPE研究的添加剂:双水杨醛缩乙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双水杨醛1,3-丙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双水杨醛1,6-己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双水杨醛缩1,2-环己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和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分别测试了五种双水杨醛缩二胺型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300万分子量UHMWPE,且含四种不同质量分数(2.5%、5%、10%、15%)摩擦磨损行为,并为探讨其磨损机理,采用SEM观察磨损表面形貌,采用EDS测定磨损表面的主要元素组成,分析了结构单元对摩擦学改性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添加双水杨醛缩乙二胺、1,3-丙二胺、1,6-己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能有效改善UHMWPE摩擦磨损性能,在10%质量分数范围内,随Schiff碱Cu(Ⅱ)配合物加入量的增加,改性UHMWPE与钢销配副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呈降低的趋势,即含10 wt%添加剂的改性UHMWPE减磨效果最佳,其中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最小的是含10 wt%的1,6-己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的UHMWPE;而添加双水杨醛缩1,2-环己二胺和邻苯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共混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并未改善;双水杨醛缩1,6-己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盘试样和钢销试样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机制,并发现其添加剂中的Cu元素发生了选择性转移效应,减小了与其配副的钢销表面的摩擦磨损。研究表明与UHMWPE的亚甲基结构存在相似性的含C原子数更多的双水杨醛缩开链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的摩擦学改性活性可能最高,双水杨醛缩开链二胺优于缩环二胺和缩芳二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冷喷涂Cu基复合材料传热加速行为模拟[J]. 中国设备工程 2019(23)
- [2].不同水体硬度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毒性[J]. 环境工程 2019(12)
- [3].磁性固相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葛仙米中的Cu~(2+)[J]. 生物化工 2020(01)
- [4].牛粪中溶解性有机质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3)
- [5].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3)
- [6].重金属Cu~(2+)胁迫对绿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8)
- [7].基于自噬途径探讨当归饮子缓解CU模型小鼠过敏反应的效应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8].高灵敏度二维光子晶体水凝胶Cu~(2+)传感器[J]. 高分子学报 2020(07)
- [9].基于OLED的Cu(Ⅰ)配合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能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17)
- [10].狐尾藻基生物炭对水中草甘膦和Cu~(2+)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05)
- [11].海州香薷耐Cu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2)
- [12].加味当归饮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指标、生活质量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0)
- [13].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2)
- [14].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u~(2+)的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6(04)
- [15].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2)
- [16].改良剂对土壤中Cu形态变化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2)
- [17].改性污泥腐殖酸的表征及其对Cu~(2+)的吸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3)
- [18].类锂Cu~(26+)离子1s~2np态能量值与量子数亏损规律的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9].黑土对Cu~(2+)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0].腐植酸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8)
- [21].基于组氨酸与Cu(Ⅱ)配位作用的凝胶光子晶体传感器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7(05)
- [22].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Cu~(2+)的选择性识别[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9)
- [23].板式换热器内Cu-水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 热能动力工程 2015(05)
- [24].鱿鱼墨黑色素络合Cu~(2+)的活性研究[J]. 安徽化工 2016(03)
- [25].新型粉煤灰陶粒对水中Cu(Ⅱ)的去除特性及吸附等温模拟[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1)
- [26].丁香蓼对Cu富集效应的研究[J]. 环境科技 2014(06)
- [27].Cu~(2+)对铜锈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2)
- [28].Cu(Ⅱ)-桑色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荧光体系测定微量Cu(Ⅱ)的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5(02)
- [29].316L-Cu抗菌不锈钢种植体中Cu离子的抗菌活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5)
- [30].Cu(Ⅱ)和温度对丁吡吗啉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5(07)
标签:碱配合物论文;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论文; 改性论文; 耐磨材料论文; 销盘试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