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秋眠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O2浓度,秋眠型苜蓿,生理指标,叶绿素
不同秋眠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翟晓朦,王铁梅,关潇,张晓波[1](2016)在《3种秋眠类型苜蓿对不同CO_2浓度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研究了3种秋眠类型苜蓿(Medicago sativa)(秋眠型苜蓿Maverick、半秋眠型苜蓿ABI700和极非秋眠型苜蓿UC-1465)在700、550和350μmol·mol-1(CK)3种CO_2浓度处理下整个生育期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CO_2浓度越高,苜蓿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越高。700和550μmol·mol-1处理下,3种秋眠类型的苜蓿平均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平均分别提高了约11.49%和6.00%,可溶性糖含量平均分别提高了约52.01%和38.82%。CO_2浓度升高能够降低苜蓿的丙二醛含量,700和550μmol·mol-1处理下,丙二醛含量较照平均分别下降了约18.20%和17.93%。盛花期时,CO_2浓度升高对脯氨酸合成量有显着的正效应(P<0.05),其余时间呈抑制状态。综合来说,CO_2浓度升高在初花期时对苜蓿各生理指标均有显着影响(P<0.05)。高CO_2浓度处理下,极非秋眠型苜蓿UC-1465的叶绿素累计合成量高于秋眠型苜蓿Maverick和半秋眠型苜蓿ABI700,而高CO_2浓度大大促进了秋眠型苜蓿Maverick、半秋眠型苜蓿Maverick合成可溶性糖、降低丙二醛,有利于增强其缓解胁迫以及渗透调节能力。(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翟晓朦[2](2015)在《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生理生化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中CO2浓度在逐年升高,这一定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大气环境、人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等都不断受到影响。预计到本世纪末,大气CO2浓度将从目前的375μmol.mol-1升高至500-970μmol.mol-1。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全球广泛栽种的牧草,对草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影响。本试验以美国标准秋眠对照品种Maverick(FD1)、 ABI700(FD6)、UC-1465(FD11)为实验材料,探索在不同生育期,CO2浓度升高至550μ mol.mol-1和700μ mol.mol-1时,苜蓿的光合生理、物质积累和生态结构的变化,并揭示其响应的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CO2浓度升高能够显着的促进苜蓿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升高,并且缩短苜蓿的平均发芽天数(P<0.01)。其中高CO2浓度处理下苜蓿的发芽率提高了约121.00-126.00%;发芽势提高了约113.00-127.00%;发芽指数提高了约129.00-146.00%;平均发芽天数缩短了约0.12-0.23d。其中550μmol.mol-1处理效果影响更显着,且高CO2浓度下FD11萌发率达到最大,高CO2浓度对FD11种子萌发影响最显着。2、高CO2浓度促进了3种秋眠苜蓿的生育期提前和花期延长,平均提前3.25—5.75d,延长了0.5d。CO2浓度越高,3种苜蓿的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越高。高CO2浓度处理下单株鲜重平均提高了约19.97-32.56%;单株干重平均提高了约29.33-64.04%。此外CO2浓度对苜蓿的株高以及叶面积也均有显着地正效应(P<0.05),对茎粗影响不显着(P>0.05)。总体来说CO2浓度越高,生育期越提前,苜蓿叶面积、株高、产量越高;初花期后FD11生长最快,最早达到生育期,叶面积、株高、产量最高。3、整个生育期高CO2浓度均能极显着促进苜蓿的净光合速率Pn的提高(P<0.01),CO2浓度越高,苜蓿的净光合速率Pn越高。其中短期高CO2浓度处理下(大约75d),可大大提高苜蓿的PSII反应中心开放比例,提高苜蓿的光电子传递比例,提高光化学反应效率;降低苜蓿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保护了苜蓿的光合系统,净光合速率Pn随之提高。长期高CO2浓度处理下(大约75d-145d),苜蓿会发生“光合适应”现象,光合系统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净光合速率Pn随之降低。初花期时,CO2浓度作用更明显,高CO2浓度处理下FD11和FD6的光合效应更强。4、整个生育期内CO2浓度越高,苜蓿的叶片厚度、表皮厚度、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厚度越大,而叶片的组织紧密度和疏松度无明显改变,其中初花期前FD1的叶片厚度各指标增厚较快,而初花期后FD11的叶片厚度各指标增厚较快。初花期前,CO2浓度升高,苜蓿叶片气孔密度越低;初花期后,处理组与对照组下,各秋眠级苜蓿的气孔密度差异不大,且气孔密度有所回升。其次CO2浓度越高,苜蓿叶片潜在气孔导度PCI越低。CO2浓度对气孔开度的影响基本显着(P<0.05),气孔开度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至成熟期CO2浓度升高气孔最大开度减少了24.79%-28.31%。6、CO2浓度越高,苜蓿的叶绿素(Chl)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S)、生长素含量(IAA)、赤霉素(GA3)越高。此外,CO2浓度升高能够降低苜蓿的丙二醛(MDA)含量、脱落酸(ABA)含量含量下降。盛花期时CO2浓度升高对脯氨酸(Pro)含量的有促进作用,其余时间呈抑制状态。综合整个生育前期来看,初花期和盛花期时,高CO2浓度处理对苜蓿的生理指标有较大的影响,但不同秋眠类型苜蓿的生理指标的影响无明显区别。(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5-05-01)
乌日娜,于林清,慈忠玲,王富贵,苏东[3](2011)在《低温胁迫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抗寒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秋眠性对苜蓿抗寒能力的影响,用11个美国苜蓿秋眠标准对照品种,每品种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研究低温胁迫对苜蓿幼苗存活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处理6h,苜蓿幼苗的存活率仅为2.75%,表明-8℃为该试验致死温度。而非秋眠型和极非秋眠型苜蓿的存活率要低于秋眠和半秋眠类型苜蓿,秋眠习性与耐寒性存在显着相关。各品种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随着胁迫程度加重均呈显着增加。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而不同处理对其变化的影响有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呈增加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31期)
吴鹏举[4](2011)在《光周期对不同秋眠类型紫花苜蓿phyA、phyB mRNA和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作为主要的豆科牧草,其产量高低受到人们关注。影响其产量的因子秋眠性成为人们主要研究的对象,苜蓿是长日照植物,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说明苜蓿秋眠存在光周期效应,光敏色素是主要的光受体,据推测phyA、phyB基因是影响光周期的主要光受体,因此研究phyA、phyB的mRNA含量及植物激素IAA、GA_3、ZR和ABA的关系对秋眠性的影响很重要。本研究以秋眠品种Norseman、半秋眠品种Archer、非秋眠品种Cuf101叁个苜蓿标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设置4个重复,分别在6月、8月、9月、11月四个不同光周期时间采样,从顶芽第二片展开真叶采集。分别测phyA、phyB mRNA含量和IAA、GA_3、ZR和ABA四种植物激素含量变化。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光周期对不同秋眠品种phyA、phyB mRN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在6月、8月、9月、11月,叁个参试品种phyA含量Norseman、Archer差异极显着(P<0.01),呈逐渐增加的趋势;Cuf101在6月和8月差异不显着,数值上呈逐渐递增趋势。不同的月份之间,叁个参试品种phyA含量变化有差异,但无明显变化规律。PhyB含量在四个月份有差异且呈逐渐增加趋势,在不同的月份之间,叁个品种有差异,秋眠品种Norseman>半秋眠品种Archer>非秋眠品种Cuf101。结论:随着日照时间变短,在不同品种中phyA、phyB含量逐渐增加,phyB在叁个品种间不同月份,秋眠性越强,phyB含量越高。试验二,光周期对不同秋眠品种IAA、GA_3、ZR、ABA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在6月、8月、9月、11月,叁个参试品种IAA、GA_3、ZR叁种激素含量有差异且呈递减趋势,ABA含量有差异且逐渐增加。在不同的月份,叁个品种之间四种植物激素含量有差异但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随着日照时间逐渐变短,IAA、GA_3、ZR含量逐渐减少,ABA含量逐渐增加。IAA、GA_3、ZR与ABA起拮抗作用,含量变化呈负相关,四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苜蓿的生理变化。(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刘磊,陈立波,李志勇,师文贵,李鸿雁[5](2010)在《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种不同秋眠类型9个苜蓿品种进行晚秋的最后1次刈割试验,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计的刈割情况下,从9月10日,3个不同秋眠类型的苜蓿地下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在11月5日或11月20日,都达到刈割峰值,然后开始下降,一直到翌年5月份返青达到最低点。其中高度秋眠类型苜蓿的变化幅度最大。由于可溶性糖在翌年5月份达到最小值,所以研究认为可溶性糖对于苜蓿返青是必需物质;由于高度秋眠类型苜蓿的低抗寒性(越冬率),研究认为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多少与苜蓿抗寒性没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0-09-11)
刘磊,陈立波,李志勇,王美珍,常书娟[6](2009)在《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种不同秋眠类型9个苜蓿品种进行晚秋的最后一次刈割试验,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月10日刈割的不同秋眠类型的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9月20日、9月30日和10月10日刈割的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都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都在翌年3月下旬达到最大值;对照中,不同刈割时间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分别在10月20日和翌年3月下旬达到最大值,说明在10月20日左右,晚秋温度的变化对于苜蓿的伤害相对较大,同时在翌年返青时,丙二醛含量增加,可能与苜蓿返青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草业与畜牧》期刊2009年08期)
陈立波,刘磊,李志勇,王美珍,陈双燕[7](2009)在《晚秋刈割时间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POD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叁种不同秋眠类型的9个苜蓿品种进行晚秋刈割试验,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根系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度秋眠类型苜蓿POD活性较高度秋眠类型苜蓿变化平稳,变化幅度较小,表明低度秋眠类型苜蓿对于北方温度变化具适应性及更好的抗寒性;高度秋眠类型苜蓿POD活性变化剧烈,表明高度秋眠类型苜蓿对晚秋温度的变化更加敏感;中度秋眠类型苜蓿POD活性的变化幅度介于低度和高度秋眠类型之间,但其变化趋势更接近低度秋眠类型,说明中度秋眠类型苜蓿在抗寒性方面更接近于低度秋眠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蒙海涛[8](2008)在《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中内源激素含量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国外引进的秋眠级数为2、4、6、8的7个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苜蓿扦插生根阶段茎段中和返青、再生、休眠阶段根系中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叁大类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过程,以期为揭示内源激素对苜蓿生长的调控机理,以及合理使用生长物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苜蓿茎段扦插生根过程中,IAA含量的高峰与根原基出现的高峰是相一致的,低水平的GA3含量和一定浓度的ABA含量有利于不定根的形成。在温度25℃,湿度70 %条件下苜蓿茎段扦插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与秋眠性没有显着相关性。2、返青阶段,同一秋眠级数苜蓿品种的同种内源激素在返青生长阶段的变化趋势一致,不同秋眠级数品种间差异明显。返青前,秋眠级数高的品种根系内GA3的含量高,秋眠级数低的品种GA3含量相应较低;而ABA的含量与GA3相反,秋眠级数低的品种含量较高;非秋眠型和半秋眠型品种IAA含量大于秋眠型品种。整个返青生长过程中,秋眠型苜蓿根系中ABA含量明显高于半秋眠和非秋眠型品种,并且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GA3的含量呈双峰变化,秋眠级数高的品种在短时间内波动明显;生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不同秋眠级数的品种间无明显差异。3、再生阶段,与苜蓿秋眠性相关的内源激素主要为赤霉素(GA3)。刈割前根系内赤霉素(GA3)的含量与秋眠类型无相关性。苜蓿刈割后,根系内赤霉素(GA3)的含量FD8品种≥FD6品种≥FD4品种≥FD2品种。刈割叁天后,根系内赤霉素(GA3)的含量变化为非秋眠性品种和半秋眠性品种明显大于秋眠性品种。生长素(IAA)的含量与苜蓿秋眠性无相关性。脱落酸(ABA)含量只有非秋眠品种超级13R和半秋眠类型品种维多利亚明显小于其他品种,其他品种间无明显差异。4.休眠阶段,根系内赤霉素(GA3)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在0℃≤日最低气温≤5℃时间段,内源激素含量和变化与秋眠性无关,日最低气温≤0℃,秋眠类型品种赤霉素含量下降明显大于半秋眠和非秋眠品种,脱落酸(ABA)含量增多秋眠类型品种明显大于非秋眠类型和半秋眠类型品种;生长素含量变化和秋眠性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5-26)
董静华[9](2008)在《不同秋眠类型紫花苜蓿在华北地区农艺特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在河北省廊坊市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引种的50个秋眠、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品种从生育期、越冬率、再生性、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几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秋眠性标准,把秋季植株再生高度作为划分秋眠级的唯一标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将50个苜蓿品种分为四个组。对四个组品种的秋眠等级进行验证,聚类结果表明四个组品种的秋眠等级与种子公司标注的秋眠等级是完全一致的。定为秋眠、半秋眠、非秋眠、极不秋眠品种四个组型。进一步对不同秋眠等级组间进行子叶节长、茎粗、茎节数、再生高度等农艺性状及越冬率比较,结果表明,再生高度、越冬率这两个指标在不同秋眠等级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越冬率与秋眠性呈显着负相关(-0.921);再生高度与秋眠性成显着正相关(0.989)。(2)产量与秋眠等级具有明显相关性,秋眠品种平均产量0.386 kg/㎡,半秋眠品种平均产量0.861 kg/㎡,而非秋眠品种平均产量达1.092 kg/㎡;非秋眠品种Overseason产量较高;半秋眠品种中CW650、秋眠品种新牧1号产量较高。产量与粗蛋白(CP)呈极显着负相关(-0.432);与酸性洗涤纤维(ADF)呈极显着正相关(0.619);与中性洗涤纤维(NDF)呈显着正相关(0.329)。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秋眠组间第一、二茬产量存在显着差异,第叁茬间差异不显着,进一步对不同秋眠等级组间做差异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二茬产量中,秋眠品种(组Ⅰ)与半秋眠品种(组Ⅱ)、非秋眠品种(组Ⅲ),极不秋眠品种(组Ⅳ)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他的组间差异不显着。(3)不同苜蓿品种粗蛋白(CP)含量差异显着(p<0.05),变化幅度从10.1%到27.36%,Amerigraze701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27.36%;参试品种中20个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均超过了20%;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差异显着(p<0.05),变化幅度分别在1.18%-5%、27.08%-33.8%、33.27%-53.73%之间。不同秋眠等级组间营养成分存在显着差异,对不同秋眠等级组间粗蛋白、粗脂肪、ADF、NDF做差异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在四个秋眠等级组间秋眠品种(组Ⅰ)、半秋眠品种(组Ⅱ)、非秋眠品种(组Ⅲ),极不秋眠品种(组Ⅳ)均有显着差异;粗脂肪含量在Ⅰ-Ⅲ、Ⅰ-Ⅳ、Ⅱ-Ⅳ、Ⅲ-Ⅳ有显着差异;酸性洗涤纤维在Ⅰ-Ⅱ、Ⅰ-Ⅲ、Ⅰ-Ⅳ、Ⅱ-Ⅲ、Ⅱ-Ⅳ、Ⅲ-Ⅳ有显着差异;中性洗涤纤维在四个等级组间均有显着差异。(4)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50个苜蓿品种的秋眠性,生产性能、品质特性进行综合评价,选取越冬性、再生性、生长速度、鲜干比、地上生物量、茎叶比、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10个因素。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有:Amerigraze701、CW900、CW650、SIMA893、CW680、Amerileaf721、新疆大叶、Debo、Lobo等9个品种。其中生长速度快的品种有:Amerileaf721、CW650;粗蛋白含量高的品种有:Amerigraze701、CW680、Amerileaf721、SIMA893、Lobo; Amerileaf721、Amerigraze701、CW900、SIMA893晾制干草能力强,相同条件下可以获得较高的干草,干物质含量高。而相对来说,CW650、Debo鲜干比较大,适合鲜喂。(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8-05-01)
王成章,高永革,韩锦峰,李黎,史莹华[10](2008)在《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的秋眠性和其再生性、秋季的产量等生产性能密切相关。本试验通过对42个秋眠级为2-9级的紫花苜蓿品种4个生产年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秋眠级苜蓿生产性能的差异。结果如下:(1)各秋眠级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均呈现出第4年-第3年>第1年>第2年的趋势,其中第2生长年(2003年)天气温度较低和降雨过量为直接原因;(2)在郑州地区,4、2秋眠级苜蓿干物质产量显着高于非秋眠品种,其余秋眠或半秋眠苜蓿产量也程度不同地高于非秋眠苜蓿,为该地区栽培选择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3)每年第1茬产量最高,依次为第2、3、4茬,第5茬产量最低,提示无论何种秋眠级品种,提高产量的重点在于春季和早夏前叁茬苜蓿的生产:(4)由于苜蓿的秋眠级和年干物质产量、CP含量之间极显着负相关,和CF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郑州地区非秋眠品种不应被作为主要选择对象。(本文来源于《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04-01)
不同秋眠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气中CO2浓度在逐年升高,这一定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大气环境、人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等都不断受到影响。预计到本世纪末,大气CO2浓度将从目前的375μmol.mol-1升高至500-970μmol.mol-1。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全球广泛栽种的牧草,对草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影响。本试验以美国标准秋眠对照品种Maverick(FD1)、 ABI700(FD6)、UC-1465(FD11)为实验材料,探索在不同生育期,CO2浓度升高至550μ mol.mol-1和700μ mol.mol-1时,苜蓿的光合生理、物质积累和生态结构的变化,并揭示其响应的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CO2浓度升高能够显着的促进苜蓿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升高,并且缩短苜蓿的平均发芽天数(P<0.01)。其中高CO2浓度处理下苜蓿的发芽率提高了约121.00-126.00%;发芽势提高了约113.00-127.00%;发芽指数提高了约129.00-146.00%;平均发芽天数缩短了约0.12-0.23d。其中550μmol.mol-1处理效果影响更显着,且高CO2浓度下FD11萌发率达到最大,高CO2浓度对FD11种子萌发影响最显着。2、高CO2浓度促进了3种秋眠苜蓿的生育期提前和花期延长,平均提前3.25—5.75d,延长了0.5d。CO2浓度越高,3种苜蓿的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越高。高CO2浓度处理下单株鲜重平均提高了约19.97-32.56%;单株干重平均提高了约29.33-64.04%。此外CO2浓度对苜蓿的株高以及叶面积也均有显着地正效应(P<0.05),对茎粗影响不显着(P>0.05)。总体来说CO2浓度越高,生育期越提前,苜蓿叶面积、株高、产量越高;初花期后FD11生长最快,最早达到生育期,叶面积、株高、产量最高。3、整个生育期高CO2浓度均能极显着促进苜蓿的净光合速率Pn的提高(P<0.01),CO2浓度越高,苜蓿的净光合速率Pn越高。其中短期高CO2浓度处理下(大约75d),可大大提高苜蓿的PSII反应中心开放比例,提高苜蓿的光电子传递比例,提高光化学反应效率;降低苜蓿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保护了苜蓿的光合系统,净光合速率Pn随之提高。长期高CO2浓度处理下(大约75d-145d),苜蓿会发生“光合适应”现象,光合系统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净光合速率Pn随之降低。初花期时,CO2浓度作用更明显,高CO2浓度处理下FD11和FD6的光合效应更强。4、整个生育期内CO2浓度越高,苜蓿的叶片厚度、表皮厚度、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厚度越大,而叶片的组织紧密度和疏松度无明显改变,其中初花期前FD1的叶片厚度各指标增厚较快,而初花期后FD11的叶片厚度各指标增厚较快。初花期前,CO2浓度升高,苜蓿叶片气孔密度越低;初花期后,处理组与对照组下,各秋眠级苜蓿的气孔密度差异不大,且气孔密度有所回升。其次CO2浓度越高,苜蓿叶片潜在气孔导度PCI越低。CO2浓度对气孔开度的影响基本显着(P<0.05),气孔开度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至成熟期CO2浓度升高气孔最大开度减少了24.79%-28.31%。6、CO2浓度越高,苜蓿的叶绿素(Chl)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S)、生长素含量(IAA)、赤霉素(GA3)越高。此外,CO2浓度升高能够降低苜蓿的丙二醛(MDA)含量、脱落酸(ABA)含量含量下降。盛花期时CO2浓度升高对脯氨酸(Pro)含量的有促进作用,其余时间呈抑制状态。综合整个生育前期来看,初花期和盛花期时,高CO2浓度处理对苜蓿的生理指标有较大的影响,但不同秋眠类型苜蓿的生理指标的影响无明显区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秋眠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翟晓朦,王铁梅,关潇,张晓波.3种秋眠类型苜蓿对不同CO_2浓度的生理响应[J].草业科学.2016
[2].翟晓朦.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生理生化影响研究[D].海南大学.2015
[3].乌日娜,于林清,慈忠玲,王富贵,苏东.低温胁迫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抗寒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
[4].吴鹏举.光周期对不同秋眠类型紫花苜蓿phyA、phyBmRNA和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1
[5].刘磊,陈立波,李志勇,师文贵,李鸿雁.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C].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0
[6].刘磊,陈立波,李志勇,王美珍,常书娟.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J].草业与畜牧.2009
[7].陈立波,刘磊,李志勇,王美珍,陈双燕.晚秋刈割时间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POD活性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09
[8].蒙海涛.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中内源激素含量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9].董静华.不同秋眠类型紫花苜蓿在华北地区农艺特性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8
[10].王成章,高永革,韩锦峰,李黎,史莹华.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研究[C].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