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制氢系统的研究

微生物发酵制氢系统的研究

论文摘要

利用微生物以自然界中极为丰富的纤维素类秸秆为底物进行生物制氢,对开发新能源、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以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HP1为产氢菌株,以稻草粉为产氢底物,进行同步糖化发酵(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SSF)产氢。对影响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单因子进行试验,选取对产氢影响较大的因子:温度、pH、纤维素酶用量进行L9(3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最佳条件为:温度40℃,pH 6.5,纤维素酶用量为20 FPAU/g稻草粉,摇床转速100 r/min,发酵时间42 h。在该条件下的最大氢产量为110.6 mL/g稻草粉。进行了10 L放大发酵产氢试验,最大氢产量为122.3 mL/g稻草粉。与分步糖化发酵(Separate Hydrolysis and Fermentation ,SHF)产氢相比,氢产量提高34.4%。研究表明利用同步糖化发酵工艺可提高生物制氢的产量。对产酸克雷伯氏菌( Klebsiella oxytoca ) HP1和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 capsulata)CN1混合发酵产氢进行了研究。实验对影响混合发酵产氢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发酵最适光照强度为4000 lux,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 capsulata)CN1最佳接种量为20%,最适起始pH为7.5,最适氮源为蛋白胨(3 g/L),谷氨酸钠次之。加入氨盐会抑制放氢,但可以缩短光合产氢的停滞期。产氢实验须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即使浓度为3%的氧浓度也会影响放氢。在最适条件下,混合发酵氢产率为4.0 mol H2/mol (CH20)6,氢转化率为66.7%。以同步糖化发酵制氢的废液为底物进行混合发酵制氢。同步糖化发酵制氢的废液中含有机酸类(丁酸2.55 g/L,乙酸0.51 g/L)和残余糖类(3.1 g/L)可以被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 capsulata)CN1和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HP1利用。氢产量为920mLH2/L培养基(同步糖化发酵制氢的废液)。因此,以稻草粉为底物,经过同步糖化发酵制氢和混合发酵制氢后稻草粉的最终产氢率为140.7 mLH2/g稻草粉。生物质发酵制氢废水含有大量的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HP1和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 capsulata)CN1菌体。实验对壳聚糖作为絮凝剂处理发酵制氢废水以进行菌体蛋白的收集和废水处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壳聚糖用量和絮凝温度等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H4.5,壳聚糖用量60 mg/L,絮凝温度40℃时,除菌率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2.1%,40%,并改善了过滤效果,在与絮凝剂130的复合絮凝试验,除菌率可以达到94.1%。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能源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1.1.1 化石燃料日益枯竭,能源需求高度成长
  • 1.1.2 化石燃料引起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1.1.3 能源对策-开发新能源
  • 1.2 生物制氢
  • 1.2.1 传统的制氢方式
  • 1.2.2 光合细菌制氢的研究进展
  • 1.2.3 暗发酵生物产氢研究进展
  • 1.3 壳聚糖作为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 1.3.1 壳聚糖的性质
  • 1.3.2 壳聚糖絮凝机理
  • 1.3.3 壳聚糖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菌种
  • 2.1.2 培养基
  • 2.1.3 实验材料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体培养
  • 2.2.2 稻草成分分析
  • 2.2.3 还原糖测定方法
  • 2.2.4 滤纸酶活(FPA)测定
  • 2.2.5 秸秆预处理
  • 2.2.6 同步糖化发酵产氢实验
  • 2.2.7 混合发酵产氢实验
  • 2.2.8 同步糖化发酵制氢废水混合发酵产氢实验
  • 2.2.9 氢含量测定
  • 2.2.10 光照强度的测定
  • 2.2.11 生长动力学测定
  • 2.2.12 絮凝操作方法
  • 2.2.13 絮凝效果测定
  • 2.2.14 过滤效果分析
  • 2.2.15 不同发酵废液中脂肪酸的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稻草粉成分分析
  • 3.2 利用产酸克雷伯氏菌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研究
  • 3.2.1 发酵时间对产氢的影响
  • 3.2.2 温度对产氢的影响
  • 3.2.3 pH 对产氢的影响
  • 3.2.4 纤维素酶用量对产氢的影响
  • 3.2.5 摇床转速对产氢的影响
  • 3.2.6 正交试验
  • 3.2.7 同步糖化发酵产氢放大实验
  • 3.2.8 同步糖化发酵废液中成分的测定
  • 3.3 混合发酵制氢的研究
  • 3.3.1 混合发酵生长动力学和产氢动力学
  • 3.3.2 光照强度对混合发酵产氢的影响
  • 3.3.3 起始pH 对混合发酵产氢的影响
  • 3.3.4 光合细菌接种量对混合发酵产氢的影响
  • 3.3.5 氮源对混合发酵的影响
  • 3.3.6 氧气对混合发酵产氢的影响
  • 3.3.7 利用同步糖化发酵产氢废液进行混合发酵制氢的研究
  • 3.4 壳聚糖絮凝处理生物质发酵制氢废水的研究
  • 3.4.1 pH 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3.4.2 壳聚糖加入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3.4.3 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3.4.4 壳聚糖絮凝处理对过滤效果的影响
  • 3.4.5 复合絮凝实验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同步糖化发酵产氢
  • 4.2 混合发酵制氢
  • 4.3 利用同步糖化发酵产氢废液进行混合发酵制氢
  • 4.4 壳聚糖絮凝处理生物质发酵制氢废水
  • 4.5 发酵制氢反应器的设计
  • 4.6 纤维素类秸秆发酵制氢方式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微生物发酵制氢系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