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重动句是汉语中较特殊的一种旬式,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分析能够更加准确、深入地揭示重动句的本质。全文共分九章,除去绪论、综述和结语,主体部分共六章,这六章的关系是:第三章是理论前提,第四、五、六、七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重动句内部的信息结构,第八章主要考察重动句的篇章信息。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是重动句研究综述,分别对大陆学者和海外学者的研究做了综述,而且对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做了述评。第三章是理论前提,介绍信息结构理论。讨论了信息结构的含义,明确了信息结构研究的历史,确立了信息结构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采取的是Lambrecht(1994)的信息结构理论,但结合重动句的特点做了些扩充和完善。第四章主要分析重动句宾语的认知状态。重动句宾语主要以名词性语素、光杆普通名词和人称代词为主,它们基本是无指的或定指的,表达的是次要信息。形式上的无标记,指称上的无指或定指,以及表达次要信息,是重动句宾语最主要的特点。第五、六章分析重动句的焦点结构。重动句可有两种焦点结构模式:(1)VP1是预设,VP2是焦点,即预设一焦点结构;(2)VP1是焦点,VP2是预设,即焦点—预设结构。前者是常规情况,后者是非常规情况,本文主要探讨常规情况下的焦点结构。第五章分析重动句的预设。本章认为重动句是种预设触发语,为结构触发语,其触发的预设是VP1表达的信息。这是重动句很重要的特点,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如VP1主要表达旧信息,特别是能解释VP1也可以表达新信息的情况。第六章分析重动句的焦点。主要是从各种角度来验证VP2是焦点:省略、话题化、提问、并列、是否受“是”作用、是否受助动词作用、是否受否定词作用、是否为内嵌最深的成分,等等。本章还探讨了VP1为焦点的情况及其所受的限制。最后对有关文献中提到的种种双焦点结构做了分析,指出它们是标记性非常强的结构,而且不常用。重动句不是双焦点结构。第七章分析可插入成分与重动句信息结构之间的关系。可插入成分是指可以插在VP1、VP2之间的成分,主要有两类:(1)表意成分;(2)表用成分。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后一种成分。可插入成分与重动句信息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可插入成分的性质体现了重动句的信息结构特点。可插入成分绝大多数是表示强调或情态语气意义的,可看作是焦点敏感算子,它们的特点显示重动句的VP2是焦点。其次,重动句的信息结构特点决定了多义成分的特征呈现,即当这些成分出现于VP1、VP2之间时,它们往往表示的是强调的意义。第八章分析重动句的篇章信息。这是以往重动句研究关注不多的。本章主要从及物性的角度来探讨篇章信息,因为两者密切相关:前景和高及物特征相关,后景和低及物特征相关。为使结论更可靠,将重动句与把字句、被字句的及物性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重动句是低及物的,主要表达后景信息。第九章结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论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指出了本文研究中尚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图示目录表格目录1 绪论1.1 研究对象与范围1.2 理论前提与研究方法1.3 语料来源2 重动句研究综述2.1 大陆学者重动句研究综述2.1.1 关于重动句的界定和范围2.1.2 关于重动句的结构特点2.2 海外学者重动句研究综述2.2.1 功能的角度2.2.2 形式的角度2.2.3 以认知为基础的功能角度2.2.4 对重动结构的新看法2.2.5 相互影响主义的角度2.2.6 认知和话语的角度2.2.7 大陆、海外学者重动句研究简单比较2.3 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综述2.3.1 关于重动句的话题/主题2.3.2 关于重动句的焦点2.3.3 关于重动句宾语的认知状态2.3.4 关于重动句的篇章信息2.3.5 关于重动句形成和使用的信息限制2.3.6 小结3 信息结构理论3.1 信息结构的含义3.1.1 什么是信息结构?3.1.2 什么是信息包装?3.1.3 信息结构和信息包装3.2 信息结构研究简史3.2.1 国外信息结构研究3.2.1.1 起源: Gabelentz(1901)3.2.1.2 发展: 布拉格学派3.2.1.3 深化: 韩礼德(1967)3.2.1.4 里程碑: Lambrecht(1994)3.2.1.5 广泛运用3.2.2 国内信息结构研究3.3 信息结构研究的内容3.3.1 信息结构范畴3.3.2 信息安排原则3.3.3 本文的研究4 重动句宾语的认知状态分析4.1 以往研究4.1.1 以往研究概述4.1.2 简要评论4.2 重动句宾语形式特点分析4.2.1 名词性成分的形式4.2.2 重动句宾语形式分析4.2.3 宾语形式统计及简要分析4.3 重动句宾语认知状态分析4.3.1 指称性质4.3.2 信息状态4.3.2.1 信息状态研究概述4.3.2.2 重动句宾语信息状态分析5 重动句预设分析5.1 以往研究5.2 重动句是种预设触发语5.2.1 预设和预设触发语5.2.2 重动句是结构预设触发语5.2.3 信息状态与预设5.3 新信息与预设调整5.3.1 VP1的信息状态5.3.2 新信息与预设调整5.3.2.1 预设调整5.3.2.2 预设调整的限制条件5.3.2.3 新信息与预设调整5.3.2.4 重动句独特用法的语用解释6 重动句焦点分析6.1 以往研究6.2 并非简单的结论6.3 VP2是重动句的常规焦点6.3.1 现代汉语是自然焦点突出的语言6.3.2 从信息状态的角度来看6.3.3 形式验证6.3.3.1 可不可以省略?6.3.3.2 可不可以话题化?6.3.3.3 是不是重复?6.3.3.4 是不是平行?6.3.3.5 是否包含在“是”字谓语中?6.3.3.6 是否包含在助动词谓语中?6.3.3.7 是否为疑问形式,是否为答复疑问结构的成分?6.3.3.8 是否受否定词的作用?6.3.3.9 是否为内嵌最深的成分?6.4 VP1为非常规焦点6.5 重动句不宜归为“双焦点”结构7 可插入成分与重动句信息结构分析7.1 可插入成分7.2 重动句还是紧缩复句?7.3 可插入成分的类型7.4 可插入成分与重动句信息结构7.4.1 总体分析7.4.2 个案分析7.4.2.1 “都”与重动句的信息结构7.4.2.2 “也”与重动句的信息结构8 重动句篇章信息分析8.1 以往研究8.2 篇章信息理论及重动句篇章信息分析8.3 背景性与及物性8.3.1 及物性理论8.3.1.1 及物性的不同含义8.3.1.2 广义及物性理论8.3.2 及物性与背景性8.4 重动句篇章信息分析8.4.1 及物性参数的精细8.4.2 重动句及物性特征分析8.4.2.1 分析思路8.4.2.2 从句式对比的角度看重动句的及物性特征8.4.2.2.1 从参与者的角度看8.4.2.2.2 从动作性的角度看8.4.2.2.3 从体的角度看8.4.2.2.4 从瞬时性的角度看8.4.2.2.5 从意志性的角度看8.4.2.2.6 从肯定性的角度看8.4.2.2.7 从语态的角度看8.4.2.2.8 从施事性的角度看8.4.2.2.9 从宾语的受影响的程度的角度看8.4.2.2.10 从宾语的个体化程度的角度看8.4.2.2.11 三种句式的综合比较8.5 小结9 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重动句论文; 信息结构论文; 认知状态论文; 焦点结构论文; 可插入成分论文; 篇章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