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作为研究起点,围绕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现实问题和相关理论,构建了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进行了论述,进而将三者共同组成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策略。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导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选题意义、论文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研究局限与拓展。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存世的档案文献遗产数量巨大;然而目前我国能用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资源和经费则较为有限,因此数量巨大的档案文献遗产和有限的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成为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想要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该矛盾,只能在分级保护的理念下,早日找到最急需保护的档案文献遗产,并给予有效的针对性保护措施,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价值。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即濒临消失的档案文献遗产,其具有最为急迫的保护需求。可见,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其一,国内缺乏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系统性研究;其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者,其研究重点始终放在保护的技术层面上。因此,以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为研究对象,涵盖保护技术和保护管理两方面的系统化保护策略,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二章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和划分档案文献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涵盖了大量真实可信且便于识读的历史信息,其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对其的保护也愈加重要。“濒危”既是反映一种状态——存在消失的危险并具有较大的可能;同时也表示一种程度——即濒临彻底消失的距离。从符号学角度出发,档案文献遗产是制成材料和承载信息的结合体,对其的濒危界定也应该从两方面出发。因此,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是指制成材料濒临彻底损坏,或者所承载信息相对稀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濒临消失,急需保护的档案文献遗产。在界定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之后,如能将其从海量档案文献遗产中划分出来,就基本为档案馆确定了各种资源的优先使用对象。由于之前从两方面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进行了界定,因而也需要从两方面对其进行划分:其一,制成材料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在调研基础上,同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特藏损坏定级标准》,通过对10项指标的量化,提出了制成材料濒危的划分依据。其二,信息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参考文物和图书界的相关划分依据,结合档案价值判定标准,总结了信息濒危的划分原则,并初步提出了档案文献遗产信息濒危的划分依据。第三章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现状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现状总结是提出针对性保护策略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笔者收集到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研究素材,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我国档案文献遗产存世数量巨大,保存较为集中。目前存世档案文献遗产中绝大多数为清代档案和民国档案,明清以前形成的档案文献遗产极少。调查显示,清代中期以前档案文献遗产使用的载体材料主要为各种手工纸,以竹纸最多,字迹材料主要是为墨汁和印章;从清末到整个民国时期是档案载体和字迹材料大变革的时期,机制纸和各种字迹材料使用逐渐趋于普遍。另外,档案文献遗产的各种损坏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档案纸张的发黄、变脆、残缺、污染、虫蛀、霉蚀,以及印章的褪色和扩散较为普遍。其中,损坏严重的档案文献遗产也不在少数。目前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形式尚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家底不清,缺乏长期保护策略,相关法规不健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缺少针对性保护措施,欠发达地区档案馆保护条件较差,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第四章档案文献遗产濒危原因分析档案文献遗产的损坏和濒危并不是某一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众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档案制成材料的内因是其濒危的决定因素,而环境因素、时间因素、社会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外在原因将起到加快或减缓濒危进程的作用。档案文献遗产本身制成材料的耐久性是影响其濒危与否的内在因素,而纸张载体的纤维结构、制造过程以及字迹材料的色素成份和附着形式是造成其老化速度和损坏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是导致档案文献遗产濒危的自然外因。其中,时间因素是绝对而不可逆转的,而档案文献遗产保存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其老化和损坏的快慢和严重程度。社会因素和管理因素是导致档案文献遗产濒危的人为外因。造成很多档案文献遗产濒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来自于自然因素,而是由于社会的漠视、历史的变迁、保护的不足和管理的疏忽等人为因素。第五章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型分级保护的理念是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提出的基点,通过对不同档案文献遗产采取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保护策略才能更好的利用有限的保护资源,缓解保护中的主要矛盾。本文构建的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型并不止是单单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分级而已,而是涵盖了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整个流程,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策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该模型包括四个主要模块,分别是: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模块、档案文献遗产的等级划分模块、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性保护模块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预防性保护模块。其中,全国性调查模块为等级划分和保护实施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是其他各个模块的基础;等级划分模块是分级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模型的核心,串联着其他各个环节和模块;抢救性保护模块和预防性保护模块是分级模型构建的目的,也是分级之后具体保护措施的实施环节,二者分别针对制成材料濒危和信息濒危,但又相互联系,具有动态平衡的关系。第六章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从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来看,全国性调查是一切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档案文献遗产全国性调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档案文献遗产个体情况的调查;其二,对档案馆保护状况的调查。通过对档案文献遗产个体情况的调查可以对档案文献遗产的构成特点、信息内容、载体组成、保存状态、损坏程度等一系列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入而系统的认识,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划分提供数据支持。而通过对档案文献保护状况的调查,一方面可以分析目前濒危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为之后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制订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奠定基础。另外,本文引入了社会调查方法为档案馆的调查工作,提供了相应的调查方法和流程;并通过统计学原理,介绍了调查中样本量计算和误差控制的方法。第七章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的对象主要是已经存在损坏,具有一定的保护时效性,急需抢救的档案文献遗产,其主要分为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方面。抢救性保护的工程化管理是指根据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具体情况,按工程化管理的思想对抢救性保护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主要包括:制订抢救方案,建立信息平台,建立抢救档案,制订抢救与修复方法标准,规范抢救与修复工作流程,建立抢救与修复验收与评估机制,完善档案保护教育培训及资质认证制度。抢救性保护的技术层面即根据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状况,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保护操作,其主要包括: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治理、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修复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第八章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是指通过环境的控制,特殊管理的实施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濒危档案文献遗产处于一个良性保存环境,避免原有损坏的恶化,降低新损坏情况出现的可能,进而延长其保存寿命。保存环境的优劣是档案文献遗产濒危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通过对档案库房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和生物污染的综合控制,才能将档案文献遗产保持在较为理想和稳定的状态,达到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技术层面的预防性保护。总的来说,预防性保护的管理层面它又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提供相应的法律保证、政策支持和标准规范;而微观层面是将档案馆作为管理的实施者,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进行特殊的管理措施和方法。预防性保护的社会层面主要是在社会大环境下,通过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激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情,增强人们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决心,从而加大资源的投入,增强人才培养,推进保护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论文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1.7 研究局限与拓展
  • 第二章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及划分
  • 2.1 档案文献遗产
  • 2.1.1 遗产定义的变迁
  • 2.1.2 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
  • 2.2 “濒危”的引入
  • 2.2.1 引入原因
  • 2.2.2 “濒危”的含义和应用
  • 2.3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
  • 2.3.1 制成材料的濒危
  • 2.3.2 信息的濒危
  • 2.3.3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具体化
  • 2.4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划分
  • 2.4.1 档案文献遗产制成材料的濒危划分
  • 2.4.2 档案文献遗产信息的濒危划分
  • 研究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现状
  • 3.1 调研方案设计
  • 3.1.1 问卷调查
  • 3.1.2 实地调研
  • 3.2 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总体情况
  • 3.2.1 存世数量
  • 3.2.2 分布情况
  • 3.2.3 馆藏结构
  • 3.2.4 制成材料情况
  • 3.2.5 保存现状
  • 3.3 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现状
  • 3.3.1 总体保管条件
  • 3.3.2 环境控制情况
  • 3.3.3 抢救与保护现状
  • 3.4 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家底不清,保护总体状况不明
  • 3.4.2 缺乏全国性长期保护策略,相关法规不健全
  • 3.4.3 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缺少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 3.4.4 欠发达地区县、市级档案馆保护条件较差,难以达到保护要求.
  • 3.4.5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 研究小结
  • 第四章 档案文献遗产濒危原因分析
  • 4.1 档案制成材料的濒危内因
  • 4.1.1 纸张载体
  • 4.1.2 字迹材料
  • 4.2 环境因素
  • 4.2.1 温湿度的影响
  • 4.2.2 光照的影响
  • 4.2.3 空气污染的影响
  • 4.2.4 生物污染的影响
  • 4.3 时间因素
  • 4.4 社会因素
  • 4.4.1 形成时主体对档案文献价值判定所造成的影响
  • 4.4.2 历史变迁带来的影响
  • 4.4.3 保护意识薄弱而造成的影响
  • 4.5 管理因素
  • 4.5.1 管理方式不当
  • 4.5.2 保管机构繁杂
  • 研究小结
  • 第五章 档案文献遗产的分级保护模型
  • 5.1 构建分级保护模型的意义
  • 5.1.1 贯彻《实施办法》的客观要求
  • 5.1.2 合理使用和配置有限保护资源的需要
  • 5.1.3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的理论基础
  • 5.2 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型的构建
  • 5.3 分级保护模型的内涵
  • 5.3.1 档案文献遗产全国性调查模块
  • 5.3.2 档案文献遗产等级划分模块
  • 5.3.3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性保护模块
  • 5.3.4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预防性保护模块
  • 研究小结
  • 第六章 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
  • 6.1 国内外遗产调查现状
  • 6.1.1 国外文化遗产调查现状——以法国文化遗产大普查为例
  • 6.1.2 国内文化遗产普查现状
  • 6.2 档案文献遗产全国性调查的重要性
  • 6.3 档案文献遗产全国性调查的主要内容
  • 6.3.1 档案文献遗产个体情况的调查
  • 6.3.2 档案馆保护状况的调查
  • 6.4 档案文献遗产全国性调查的方案制订
  • 6.4.1 调查方法的选择
  • 6.4.2 调查流程的设计
  • 6.4.3 样本量的确定
  • 6.4.4 误差的控制
  • 6.5 档案文献遗产全国性调查的实施
  • 研究小结
  • 第七章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 7.1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性保护的工程化管理
  • 7.1.1 制订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方案
  • 7.1.2 建立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信息库
  • 7.1.3 建立抢救档案
  • 7.1.4 制订抢救材料和方法标准或规范
  • 7.1.5 规范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工作流程
  • 7.1.6 建立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的验收与评估机制
  • 7.1.7 完善档案保护教育培训及资质认证制度
  • 7.2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性保护的技术层面
  • 7.2.1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原则
  • 7.2.2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流程
  • 7.2.3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治理
  • 7.2.4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修复
  • 7.2.5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
  • 研究小结
  • 第八章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预防性保护
  • 8.1 预防性保护的含义和框架
  • 8.1.1 预防性保护的含义
  • 8.1.2 预防性保护的框架
  • 8.2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环境控制
  • 8.2.1 温湿度的控制
  • 8.2.2 光照的控制
  • 8.2.3 空气质量的控制
  • 8.2.4 生物污染的控制
  • 8.3 预防性保护中的管理层面
  • 8.3.1 管理的宏观层面
  • 8.3.2 管理的微观层面
  • 8.4 预防性保护的社会层面
  • 8.4.1 加大资金投入
  • 8.4.2 提高社会意识
  • 8.4.3 加强人才培养
  • 8.4.4 推进基础保护研究
  • 研究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我国历史档案保存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历史档案文献损坏情况调查表
  • 附录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保存状况调查报告
  • 附录4 四川省档案馆纸样 PH 值测试报告
  • 附录5 随机数表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