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楚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华简(陆),秦穆公,子仪,秦晋楚关系
楚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淑芳[1](2019)在《清华简(陆)《子仪》篇与崤之战后秦晋楚关系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近问世的清华简(陆)《子仪》篇,涉及秦穆公在崤之战后以放归子仪的方式而与楚结好的内容。通过将传世文献与《子仪》篇对读,认同李学勤先生关于秦穆公放归子仪的时间,即《左传》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在这之后,秦穆公因国力渐强,而于鲁文公六年再次会见已回国的子仪,目的是与楚结盟。这是清华简(陆)《子仪》篇作为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的补充之处。会见子仪是秦穆公对秦晋楚关系的战略调整。楚国不仅坐收渔利,而且成功地将秦国从晋国阵营中拉拢过来,而晋国则开始独自对抗秦楚两大国。在面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记载不一之处时,不能冒然肯定新出土文献,否定传世文献,而应坚持辩证的态度。(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辛爱琴[2](2019)在《秦孝公至秦昭王时期的秦楚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孝公至秦昭王时期是秦楚关系变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至战国前期,秦、楚两国一直维持着和平友好的同盟关系,但从秦孝公时期起,由于秦国实力的壮大,对外扩张的趋势已不可阻挡,与楚国的争夺也不可避免。两国一改先前的友好关系,利益冲突日渐明显,双方关系趋于紧张和复杂化。秦惠文王至秦昭王时期,两国关系更是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时常发生直接的交战和冲突。但是由于楚国地位特殊,秦国时常把它作为自己的笼络对象,同时楚国又不时联合各国对抗秦国,因而导致这一时期,秦国对楚国政策的反复,两国之间呈战、和交替的状态。与此同时,从秦孝公至秦昭王时期,秦、楚两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国由前期的势均力敌发展为秦盛楚衰,秦国最终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主导者。秦、楚两国关系的处理,既反映了两国统治者的不同谋略和素养,也直接影响了两国实力的此消彼长。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窥见秦统一过程影响因素之一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08)
张旭晟[3](2018)在《春秋吴楚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用来维系统治的分封制、宗法制不断被破坏,诸侯群起争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吴楚两国同为南方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接触与碰撞。吴楚两国的关系,由于各自民族的发展历史、现实利益的冲突和民族心理间的矛盾,在产生伊始就摩擦不断,其后更欲置对方于死地。这种强烈对抗的国家关系,在整个春秋国家关系中都是极其特殊的。春秋时期的吴楚关系,从阶段上可以分为产生和发展两个时期。产生时期是春秋早中期,发展时期是春秋中后期。后者占两国关系的主要部分,又可细分为敌对摩擦期、强烈斗争期、相对和平期。吴楚两国的关系在形成演变中,也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晋国的争霸运动,弭兵运动兴起和南方越国崛起等。这些历史事件或有利于吴国,或有利于楚国,推动了吴楚关系的不断深入。吴楚关系除了无数的战争外,也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交流、人才交流和思想交流。吴楚关系的产生发展,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两国的命运,也推动了中国历史的整体进程,意义深远。对楚国而言,造成了春秋后期到战国初期国力的衰落的局面,丧失了数次北上争霸的机会,可是又激发了本国的忧患意识,改革了内部的一些弊端,为战国的重新崛起埋下了伏笔。对吴国而言,极大地鼓舞了吴人的民族情感,使其跻身春秋强国之列,却又加深了其盲目自大的缺点,使其过分使用武力,不重视内部文化积累,最终迅速走向灭亡。对整体历史而言,推动了南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促使了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的转变,进一步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小雨[4](2018)在《政治地理视野下的陈国及陈楚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国是武王始封的先王后裔,又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作为周王室东南方向“以藩屏周”策略的成员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同时拥有先王后裔、周室姻亲的双重身份,陈不仅见证了西周的灭亡还亲历了东周的建立,在先秦历史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更是与楚国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国不同于楚在扩张中兼并的其他小国,其与楚国的关系在灭国与复国之间反复。以陈国为着眼点、讨论陈国历史、地理、文化、陈楚关系及陈在春秋霸权政治中的地位角色和作用,深入了解陈国,亦可以管窥先秦历史上诸侯国国家关系的变化和楚国的发展。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陈国的基本概况族属始封、简述历史、地理概况。第二部分以陈国为中心,分析陈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分析东周诸侯国之间关系,对陈国的国际关系进行讨论。第叁部分是通过时间顺序,主要借由《左传》为材料,整理陈国的经历,重点叙述叁次导致陈国灭国的陈楚战争。第四部分是从陈楚两国角度出发,分析陈楚两国在陈国复国以及楚灭陈反复现象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张文慧[5](2018)在《春秋时期吴楚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楚关系是春秋时期一对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关系。吴楚两国大致经历了立国之初的各自发展、吴国服从于楚国、吴楚关系受到晋国的干预、第二次弭兵会盟后吴楚长期对峙与拉锯以及吴楚两国围绕蔡国、陈国展开争夺等几个阶段。清华简《系年》第18章的相关记载,表明吴国也参加了鲁定公四年晋国伐楚的行动,这为我们深入探讨吴师入郢前的国际局势提供了契机。上博简《吴命》篇记载了吴国救陈的史料,可与传世文献对读,揭示了吴国救陈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尊王。此外,吴国和楚国的交往活动主要是在春秋中后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想都在进一步发生变化。吴楚关系以战争为主要表现形式,春秋后期的吴楚争霸既延续了春秋霸权迭兴的传统方式,又展现出了战国时代的特征。除了长期的战争,新格局下吴楚之间零星的外交活动,符合了第二次弭兵会盟后的时代背景。“楚材吴用”作为吴楚关系中的微观内容,为我们了解春秋中后期的人才流动提供一个视角。(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4-01)
代生[6](2018)在《《大雅·崧高》《小雅·采芑》《王风·扬之水》本事探析——从周人的南方经营和周楚关系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人为维护王朝统治、掠取江汉流域的青铜等材料,十分重视在南方的经营;楚人在这一区域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对周的统治和利益逐渐产生影响,因而受到周王朝的讨伐。《大雅·崧高》记载分封申国,是宣王加强南国控制的措施;《小雅·采芑》记载周人伐楚,与楚人不臣服于周且逐渐掌控汉水流域青铜运输之路有密切关系;《王风·扬之水》所载平王戍申、吕、许,应与楚人北上有关,也是周王控守整个南方区域的防御性手段。(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光[7](2016)在《清华简《系年》“南怀之行”考论——兼说楚灵王时期的吴楚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楚关系是春秋晚期诸侯之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楚灵王时的"南怀之行"是当时两国关系的重大事件,现有研究虽偶有涉及,然其经过仍或明或暗,不能详悉。文章通过对"南怀之行"经过的考证,认为:南怀地望当在今安徽凤阳、凤台之间的淮水南岸;"南怀之行"是分在两个战场同时进行的,即淮河附近的战场(安徽凤阳、凤台之间);长江北岸战场(安徽无为、巢县附近)。此外,关于"南怀之行"对吴楚关系的影响,《系年》与《左传》呈现出不同的评价体系,文章认为:此当与两部史书的叙事结构与作者的"历史意识"有关。(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林家骊[8](2016)在《屈原与东楚关系新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原的活动范围,以前一直以为是在郢都及西楚一带,近几年有关屈原与东楚的话题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屈原《九章·哀郢》中有“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其中“陵阳”一词的解释,自王逸、洪兴祖以来,众说纷纭。细究之,实乃时代久远、文献不明之故(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8-29)
王风利[9](2016)在《论先秦吴楚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楚两国处于长江中下游,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两大诸侯国,相似的地缘政治使吴、楚两国文化具有极强的相似性。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长达百年的争霸战争,为两国人才、科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拓了渠道。争霸战争使吴、楚两国不断发展与进步:楚国利用吴国先进的技术,在战国时期大展身手,战胜南方诸侯,完成江南地区的统一,成功抵御了强秦的进攻;楚才吴用,使吴国逐渐强大并战胜强楚。(本文来源于《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章水根[10](2015)在《曾侯与编钟“就”字及其反映的曾楚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传抄古文以及郭店简材料,为李天虹释"■"为"就"说提供更直接的证据,并修正其对"■"构形的解释,最后谈谈"就"字所反映的曾楚关系。(本文来源于《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期刊2015年01期)
楚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孝公至秦昭王时期是秦楚关系变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至战国前期,秦、楚两国一直维持着和平友好的同盟关系,但从秦孝公时期起,由于秦国实力的壮大,对外扩张的趋势已不可阻挡,与楚国的争夺也不可避免。两国一改先前的友好关系,利益冲突日渐明显,双方关系趋于紧张和复杂化。秦惠文王至秦昭王时期,两国关系更是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时常发生直接的交战和冲突。但是由于楚国地位特殊,秦国时常把它作为自己的笼络对象,同时楚国又不时联合各国对抗秦国,因而导致这一时期,秦国对楚国政策的反复,两国之间呈战、和交替的状态。与此同时,从秦孝公至秦昭王时期,秦、楚两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国由前期的势均力敌发展为秦盛楚衰,秦国最终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主导者。秦、楚两国关系的处理,既反映了两国统治者的不同谋略和素养,也直接影响了两国实力的此消彼长。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窥见秦统一过程影响因素之一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楚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王淑芳.清华简(陆)《子仪》篇与崤之战后秦晋楚关系演变[J].甘肃社会科学.2019
[2].辛爱琴.秦孝公至秦昭王时期的秦楚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3].张旭晟.春秋吴楚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王小雨.政治地理视野下的陈国及陈楚关系[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8
[5].张文慧.春秋时期吴楚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8
[6].代生.《大雅·崧高》《小雅·采芑》《王风·扬之水》本事探析——从周人的南方经营和周楚关系角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刘光.清华简《系年》“南怀之行”考论——兼说楚灵王时期的吴楚关系[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8].林家骊.屈原与东楚关系新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9].王风利.论先秦吴楚关系[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章水根.曾侯与编钟“就”字及其反映的曾楚关系[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