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态度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民党,善后大借款,孙中山,黄兴
态度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胡丞嗣[1](2019)在《民初国民党对善后大借款的态度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善后大借款是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五国银行团举借的巨额外债。国民党密切关注借款动态,基于现实考量与政治博弈的需要,其对待借款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摇摆不定到坚决反对的过程。借款谈判前期,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对借款的态度处于游移状态,甚至某些党内人士意见完全相左。直至"宋案"发生及善后大借款合同签订后,国民党内部才摆脱游移状态,团结一致反对大借款。国民党对善后大借款的态度演变,不仅折射出国民党政治斗争方向的不断明确,亦能从中透视出民初的政局走向。(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鹏[2](2018)在《冷战时期加拿大政府对驻欧军队核武装的态度演变——从迪芬贝克到皮尔逊(1957—1963)》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驻欧军队的核武装问题是1957—1963年加美核武装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时任加拿大总理迪芬贝克原本支持驻欧加军核武装,但之后却因联合控制权问题、外长格林倡导反核裁军以及对国内民意的误判等因素而日益转向拖延的核立场。而原本持反核态度的自由党党首皮尔逊逐渐转向拥核立场,并在当选总理之后最终促使加拿大完成了驻欧加军的核武装进程。该过程反映了迪、皮二人在核政策及外交路线上的考量与博弈。(本文来源于《军事历史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张欣莉,高裕昂[3](2019)在《从邹城孟庙元代碑刻看蒙元时期统治者对儒学态度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叁世纪,蒙古族以武力统一中原,在统治过程中,蒙元统治者认识到要想巩固政权只有接受并尊崇中原儒学文化。本文以邹城孟庙元碑为中心,从蒙元时期统治者由不认可儒学到逐步接受儒学,继而尊崇儒学,重视儒学教育几个方面来探究这一时期统治者对儒学态度的演变。(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18期)
奚庆庆[4](2019)在《论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英国对“神谕”提案的态度演变及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权衡后决定将中国的沿海岛屿问题递交联合国安理会处理,由安理会做出决议维持台海地区的政治和领土现状,此即后来被美、英及新西兰联合命名为"神谕"的提案。英国对美国首倡的"神谕"提案,其态度从最初不明美国初衷时的积极支持到洞悉美国真实意图后的拖延、反对,再到英美目标分歧表面弥合后英国的有限支持,以及最后在新中国政府的反对下,英国判断"神谕"提案绝无实现和平的可能后拒绝对其进行实质性推动。表面上看,英国对"神谕"提案态度多变是出于遏制共产主义及维护台海及远东地区和平的需要,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英国根据不断变化的台海形势,对英美、中英关系折中权衡后做出的政策选择。这种政策选择虽说是英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宜之举,但对于远东局势最终走向和平客观上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尽管这种推动作用,对于东西方冷战发生后,英国始终将形成"两个中国"作为制定对华政策的出发点而显得极为有限。(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19年03期)
朱晓明[5](2019)在《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上海法租界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在20世纪20年代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密切监视,其出发点是为维护租界治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法租界巡捕房对国共分裂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录,采取置身事外不干涉的态度。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中国法庭在法租界设立,法租界对国民党政府搜捕租界内中国共产党的要求采取了合作的态度,造成中共的巨大损失,使得中共中央在1933年离开上海。(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沈海伦[6](2019)在《试析我国体育态度的演变与文化自信》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的成就与经验,围绕着文化自信做了一系列重要阐述。习总书记指出,只有扎根于我国独特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并将之发扬广大,才能逐渐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我国体育历史悠久,充分反映出我国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因此解读不同时期的体育态度,抽取其中的历史内涵,对塑造我国的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曾静云[7](2019)在《日本政府对“慰安妇”事件的态度演变:日本相关回应的重新语境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重新语境化”指从源语境中提取社会实践的某一要素并重置于新语境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取的要素的意义往往会发生改变。重新语境化分析能够再现话语的生成机制,从而揭示说话者如何通过语言传达对某社会事件的不同看法。“慰安妇”,指日本在二战期间实行的军队性奴隶制度。该事件直至1991年才得到广泛重视。联合国曾就“慰安妇”问题出台报告,将该历史问题定性为日本政府战时大规模侵犯妇女人权的罪行。日本政府作为罪魁祸首,亦曾多次作出回应,但其立场却一直摇摆不定。为探究日本政府如何通过话语传达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立场,本研究搜集了日本政府自1991年至2015年对此事件的相关回应文本,其中包括河野谈话、AWF赔偿计划的网站、安倍2006年在议会上的相关答复、河野谈话的审查报告,以及安倍谈话,探讨日本政府是如何将“慰安妇”事件进行重新语境化的。研究围绕叁个问题展开,其一,日本政府为何将“慰安妇”事件重新语境化?其二,该重新语境化过程如何体现在互文性和互语性上?其叁,在重新语境化过程中,“慰安妇”事件发生了哪些意义上的改适转换?为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Wodak的历史话语分析方法(1999,2001)和van Dijk的语境模型(2008,2009),首先剖析并观察所收集文本的语境模型的变化,从社会认知层面解释日本政府重新语境化“慰安妇”的过程;其次阐明所收集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和互语关系,挖掘重新语境化过程中的互文策略;最后分析日本政府在将“慰安妇”事件重新语境化时,使用了哪些改适转换策略。研究发现,日本政府对“慰安妇”事件的重新语境化是由语境模型的变化所致。该事件自1991年浮出水面以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语境模型,在第一阶段中,“慰安妇”事件的原始语境得到了界定,其中涉及有关历史真相和日本最初立场的六个必要要素。但由于不同阶段所处的社会背景、国家利益需求、交际角色、以及知识语境的差异,叁个新语境随之形成。为了使该事件融入新语境,日本政府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互文及改适转换。整个重新语境化过程反映着日本政府从一开始承认罪行,到后来开始自我辩护,再到否认罪行,最后又模棱两可的立场演变。但无论如何,日本政府由始至终都在试图逃避其法律责任。通过分析日本政府对“慰安妇”事件重新语境化的过程,本研究揭示了日本政府的立场演变及其使用的话语策略,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知之甚少的读者批判性解读日方在该事件上的表述。(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崔佳豪[8](2019)在《《环保态度的演变》(第二章)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翻译实践报告原文节选自罗伯特·詹姆斯·贝里(Robert James Berry)编着的《环保态度的演变》(Environment Attitudes Through Time),该书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人类发展史,书中涉及生物学、社会学相关专业知识,阐述了远古时期的人类是如何生存繁衍、应对自然灾害,再现了原始社会的风貌。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能够增进对环境历史、大自然以及对人类自身的了解,提高对环境的认知水平,重新唤起自身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地球未来发展的思考。根据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文本类型理论,该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要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针对遇到的翻译难点主要采取了转换、倒置的翻译方法。译者希望此次的翻译实践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肖文慧[9](2019)在《环境态度的演变(第九章)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环境保护一直都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各方各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遭受着不可逆转的破坏。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项目通过对历史上影响人类环境态度的事件、原因以及政策的分析,为决策者和读者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译者在简要介绍翻译项目和原文背景的基础上,对原文文本加以认真分析,以及通过翻译实践和总结,发现本章语言精练,典型较多,专业词汇及长难句使用较为频繁,这很适合从中英差异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为了让译文更具可读性,以及让中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将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结合起来交替使用,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本章翻译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翻译项目,包括其相关背景、项目意义和项目结构;第二部分介绍原文基本信息和译前准备;第叁部分介绍本章翻译的重难点以及主要指导翻译理论;第四部分介绍解决重难点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最后是翻译总结,指明此次收获和努力方向。(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冯琳[10](2019)在《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托管台湾”态度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战争前后,中国局势及东亚局势剧变使台湾问题成为美国政府远东政策的一个焦点。当国民党败局已定,美国考虑将台湾与大陆剥离,由联合国"托管"台湾。在讨论具体方案和可行性之后,美国对台湾有过短暂的疏离态度。但远东局势的剧变使其很快改变对台政策,不再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在此基调下,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活动。因对"托管"台湾的后果和效用有疑虑,且难以在盟友间取得最大一致,美国决定以"中立化"原则取代"托管"等实际的行动。然而,因台湾地位被美国人为地制造成问题,"托管"台湾的议论未能止息。(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态度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加拿大驻欧军队的核武装问题是1957—1963年加美核武装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时任加拿大总理迪芬贝克原本支持驻欧加军核武装,但之后却因联合控制权问题、外长格林倡导反核裁军以及对国内民意的误判等因素而日益转向拖延的核立场。而原本持反核态度的自由党党首皮尔逊逐渐转向拥核立场,并在当选总理之后最终促使加拿大完成了驻欧加军的核武装进程。该过程反映了迪、皮二人在核政策及外交路线上的考量与博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态度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胡丞嗣.民初国民党对善后大借款的态度演变[J].宜宾学院学报.2019
[2].王鹏.冷战时期加拿大政府对驻欧军队核武装的态度演变——从迪芬贝克到皮尔逊(1957—1963)[J].军事历史研究.2018
[3].张欣莉,高裕昂.从邹城孟庙元代碑刻看蒙元时期统治者对儒学态度的演变[J].长江丛刊.2019
[4].奚庆庆.论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英国对“神谕”提案的态度演变及原因[J].台湾研究集刊.2019
[5].朱晓明.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上海法租界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演变[J].中共党史研究.2019
[6].沈海伦.试析我国体育态度的演变与文化自信[J].浙江体育科学.2019
[7].曾静云.日本政府对“慰安妇”事件的态度演变:日本相关回应的重新语境化分析[D].广州大学.2019
[8].崔佳豪.《环保态度的演变》(第二章)翻译实践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9].肖文慧.环境态度的演变(第九章)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10].冯琳.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托管台湾”态度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