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多重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同时测定渣油多种性质的方法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应用化学
作者: 李浩然
导师: 袁洪福
关键词: 渣油,四组分,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化学计量学,模式识别
文献来源: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渣油烃族组成和性质是渣油加工所需的重要数据。它们包括四组分(SARA)组成、残炭、密度、粘度、元素含量(C、H、N、S)。目前,渣油烃族组成分析方法为经典的洗脱色谱法(EC法),操作复杂,分析耗时间长,并使用有毒溶剂。其他渣油性质也大多使用费时的传统分析方法。显然,这些方法难以满足渣油加工过程控制对分析的快速要求,因此,建立快速和高效的渣油性质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近年来,光谱分析方法,如近红外光谱,已广泛应用于分析汽油和柴油等轻质油品性质,具有快速、准确、重复性好、无污染等优点。由于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的倍频和组合频,与中红外相比,灵敏度低,其所需要的测量光程较大(2~100mm)。由于渣油样品具有深色和粘稠的特点,近红外分析测量其光谱尚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本研究提出采用多重衰减红外光谱,建立同时快速测定渣油四组分(SARA)、粘度、密度、残炭和元素C、H、S、N的新方法。使用常规的中红外液体池测量渣油光谱,在注样、清洗和保持测量光程一致性上具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本研究提出使用多重衰减全反射(ATR)附件测量渣油光谱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设计试验考察了渣油ATR红外光谱的重复性和温度对渣油ATR红外光谱的影响规律,即吸光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并且产生峰位移动。提出须在恒温条件下测定样品的红外光谱,以满足建模对光谱重复性的严格要求。通过考察光谱特征峰强度与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发现SARA组成含量与光谱强度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因此,红外光谱定量分析需要采用多元校正方法。渣油种类繁多,组成差异较大。对混合模型的研究表明,难于使用一个模型对各类渣油SARA进行校正,须对各类渣油分别建立各自的模型。因此,在红外分析方法的预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渣油类型识别。本研究选取了常见的三类渣油(常压渣油、减压渣油和加氢渣油)作标样,首先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分类方法SIMCA方法,对渣油进行分类识别的研究。结果表明,SIMCA模型对加氢渣油、常压渣油和减压渣油不能进行有效识别。通过红外光谱主成分分析和渣油组成分析,对SIMCA方法不能有效识别渣油的原因进行了合理的解释。通过探索研究,提出了采用偏最小二乘投影判别法建立渣油分类识别校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率和识别率都达到100%。为红外光谱分析渣油性质模型建立和预测,提供了渣油类型的模式识别方法。在渣油聚类与识别的基础上,采用PLS法分别建立了三类渣油的12个SARA校正模型和加氢渣油的残炭、密度、粘度和元素C、H、S、N共7个校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类渣油SARA四组分,加氢渣油的残炭和元素(H、S、N)的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定结果一致。成对t检验结果表明,红外光谱法与测定三类渣油SARA四组分和加氢渣油残炭、元素(H、S、N)的标准方法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别。这些模型建立所用的渣油样品来自国内和中东地区共90多个油田的原油加工所得共200多个校正样本,组成分布比较宽,说明所建模型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所建立的渣油SARA四组分和加氢渣油残炭、元素(H、S、N)红外分析模型具有实用性。与现有的标准方法或参考方法相比,所建新方法具有速度快、重现性好、操作简单、不用有毒溶剂、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可以同时测定渣油的11种不同性质,分析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它非常适合渣油性质的常规分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扩大方法的适用范围,尚需继续收集渣油样品,对校正集范围进行扩充。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意义
1.2 渣油组成和性质分析方法
1.2.1 四组分分析方法
1.2.2 其它性质分析方法
1.3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1.3.1 定性分析
1.3.2 定量分析
1.4 多元校正
1.4.1 多元校正方法
1.4.2 模型评价参数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 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2 渣油光谱
2.1 光谱测量方法的选择
2.2 温度变化对光谱的影响
2.3 红外光谱解析
2.4 小结
3 渣油分类方法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样品收集
3.1.2 仪器
3.1.3 光谱采集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SIMCA
3.2.2 偏最小二乘投影判别法
3.3 小结
4 红外光谱法测渣油四组分
4.1 实验部分
4.1.1 渣油样品
4.1.2 仪器与试剂
4.1.3 基础数据的测定
4.1.4 光谱数据采集
4.1.5 定量校正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校正集样品选择
4.2.2. 样品测量温度的选择
4.2.3 混合渣油的校正
4.2.4 分类渣油的校正
4.3 小结
5 红外光谱法测定加氢渣油密度、粘度、残炭和元素
5.1 实验部分
5.1.1 样品
5.1.2 红外光谱测量
5.1.3 测定加氢渣油性质采用的标准测定方法及精度要求
5.1.4 定量校正方法
5.2 校正
5.3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发布时间: 2013-03-14
参考文献
- [1].红外光谱结合模式识别对不同茶类的鉴别[D]. 万萍.安徽农业大学2018
- [2].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油料油脂检测技术研究[D]. 原喆.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 [3].基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的西藏酥油品质快速检测分析[D]. 洛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4].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系统的构建及其在甘油电催化氧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 陈棽.闽南师范大学2017
- [5].基于近红外光谱的不同品种绵羊肉鉴别及品质检测技术研究[D]. 王培培.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 [6].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材料的制备和研究[D]. 朱伟成.南京师范大学2012
- [7].灵芝红外光谱规律及灵芝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D]. 陈灶鑫.广东工业大学2013
- [8].核方法在近红外光谱中的应用研究[D]. 杨阳.长春理工大学2012
- [9].高效液相色谱和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天麻产地的识别[D]. 邢静静.华中师范大学2015
- [10].沥青四组分分离试验装置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改霞.长安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重油临氢热裂化过程中沥青质转化规律初步研究[D]. 杨永佳.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13
- [2].催化裂化和热裂化反应特征产物及其生成途径的探索研究[D]. 叶宗君.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6
- [3].延迟焦化加热炉炉管结焦机理研究[D]. 陈庆岭.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7
- [4].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代秀迎.江苏大学2010
- [5].渣油加氢转化规律研究[D]. 赵辉.中国石油大学2009
- [6].几种来源渣油组成结构的研究[D]. 王丽敏.中国石油大学2008
- [7].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高俊.南京工业大学2005
- [8].减压渣油减粘裂化工艺过程优化[D]. 尹成刚.天津大学2005
- [9].ATR/FTIR在界面领域的应用研究[D]. 徐琳.南京理工大学2004
- [10].红外光谱法中药成分检测研究[D]. 谷筱玉.天津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