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秦岭Q161号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矿体预测研究

陕西小秦岭Q161号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矿体预测研究

论文题目: 陕西小秦岭Q161号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矿体预测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质工程

作者: 白和

导师: 姚书振,宋小文

关键词: 小秦岭,矿床研究,深部矿体预测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小秦岭金矿田处于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交接部位。该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区豫西分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太古宙太华群深变质岩系,其北为新生界第四系现代沉积物,南为中元古宙长城系高山河组浅变质沉积岩。赋矿地层主要为太华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大月坪组、板石山组、洞沟组、三关庙组、秦仓沟组、桃峪组。岩石主要为斜长(角闪)片麻岩类,斜长角闪岩类,混合岩类等。 太华群地层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伴随有多期变质作用,即前晋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燕山期。前晋宁期形成区内基底构造骨架,晋宁期,加里东期发生区域性变质作用,伴随有金的活化、迁移、富集,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不仅使早已形成的含金石英脉受到改造,而且有新的含金矿脉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形成。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以酸性岩为主,主要为元古代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生代二长花岗岩,多呈岩枝,岩基状产出,中基性岩,碱性岩次之,多为岩墙、岩脉状产出。 小秦岭金矿田主要构造形迹为东西向,由横贯全区的太华复背斜及其北南两侧的大夫峪—太要断裂及崇凝镇--唐家沟断裂组成该区构造格架。 褶皱是影响矿脉空间展布的主要因素,它控制着小秦岭金矿带的分布,含金石英脉多沿太华复背斜或其次级褶皱轴成群成带分布,远离背斜轴部的翼部地带石英脉的分布稀而散。 区内东西向含金矿脉产出数量最多,是主要控矿构造,次为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分布少,但亦具有找矿前景。区内共圈出一个金重砂异常,其范围与陕西小秦岭金矿田大致吻合。在矿田范围内圈出九个金化探异常。Q161号金矿床位于桐峪—太峪东沟化探异常区。 Q161号金矿脉位于小秦岭金矿田西部,矿脉规模大,品位高,探明储量多,矿床地质特征具典型性。矿区出露出层为太华群深变质片麻岩系,酸性及基性脉岩发育。含金构造带沿走向及倾向具舒缓波状延伸。构造带长度大于918米,控制最大斜深897米。构造带含脉率深部大于浅部,石英脉排列形式为尖灭再现及尖灭侧现。脉中具以黄铁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化。矿脉中已圈出两个矿体,均为薄板状,其中①号矿体规模较大,长度705.70米,最大延深545.60米,矿床出露最高标高1452.63米,最低标高1311.08米;工程控制最高1497.04米,最低标高992.35米;矿体圈定最高标高1497.04米,最低标高963.37米。全矿平均厚度0.81米,变化于0.51—3.37米之间,变化系数为64%,属较稳定类型,全矿平均品位22.14×10-6,变化于1.02—112.41×10-6之间,变化系数102%,属不均匀型。品位与厚度相关系数为0.6503,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Q161号金矿床和小秦岭金矿具有四个重要特点:一是沉积成岩形成初始矿源层;二是(同变质期)褶皱—挤压构造带提供成矿空间;三是多期区域变质与混合岩化作用使金及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选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7 研究工作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控脉(矿)构造带的展布特征

2.2.1 矿脉空间分布规律

2.2.2 控脉(矿)断裂的产状特征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3.1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2.3.2 金的重砂异常

2.3.3 金的化探异常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 地层及岩石

3.1.1 矿区地层

3.1.2 岩性特征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3.1 花岗伟晶岩(rρ)

3.3.2 辉绿岩(βu)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控脉(矿)构造带及石英脉特征

4.1.1 控脉(矿)构造带特征

4.1.2 石英脉特征

§4.2 矿体特征

4.2.1 分布及规模

4.2.2 产状

4.2.3 矿化连续性及质量变化

§4.3 矿石质量特征

4.3.1 矿石的物质成分

4.3.2 矿石结构构造

4.3.3 矿化期次及矿化阶段的划分

4.3.4 金的赋存状态

§4.4 矿石类型和品位分级

4.4.1 矿石类型

4.4.2 矿石品位分级

§4.5 矿体围岩的蚀变特征

第五章 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

§5.1 成矿溶液性质

5.1.1 成矿溶液成份

5.1.2 成矿溶液的盐度

§5.2 金的迁移与沉淀

5.2.1 金的迁移

5.2.2 金的沉淀

§5.3 成矿过程和成矿模式

5.3.1 沉积成岩阶段

5.3.2 区域变质阶段

5.3.3 岩浆活动阶段

第六章 成矿预测

§6.1 区域控矿因素

6.1.1 矿源层控矿

6.1.2 构造对金矿床的控制规律

6.1.3 花岗岩对成矿的控制

§6.2 区域成矿预测

6.2.1 预测标志

6.2.2 预测成果

§6.3 Q161号金矿床深部隐伏矿定位定量预测

6.3.1 预测标志

§6.4 预测成果

第七章 结论

§7.1 取得的主要成果

§7.2 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设想

照片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7-01-12

参考文献

  • [1].新疆乌恰县萨热克巴依盆地基底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D]. 刘得磊.新疆大学2018
  • [2].辽西地区温杖子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系统[D]. 王丽娜.吉林大学2015
  • [3].老挝爬奔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朱本鸿.昆明理工大学2015
  • [4].黑龙江省黑河市争光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D]. 郑全波.吉林大学2012
  • [5].西藏荣那铜金矿床地质特征解析[D]. 姚丹.成都理工大学2014
  • [6].山西东腰庄绿岩带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研究[D]. 陈文韬.石家庄经济学院2011
  • [7].大渡河地区三碉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王吉勇.成都理工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江西铅山县陈坊—永平地区铜铅锌银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罗平.中国地质大学2005
  • [2].阿尔泰红土型金矿特征研究[D]. 冯伟华.西安科技大学2006
  • [3].广西佛子冲铅锌矿深部找矿预测研究[D]. 张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4].新疆鄯善梧南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隐伏矿预测[D]. 晁会霞.长安大学2005
  • [5].小秦岭大湖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 陈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6].黑龙江东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及远景评价[D]. 于建波.吉林大学2006
  • [7].云南播卡式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D]. 程辉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
  • [8].煎茶岭金矿床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D]. 王小红.长安大学2006
  • [9].新疆彩霞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机理[D]. 高晓理.长安大学2006
  • [10].小秦岭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D]. 崔海峰.西北大学2003

标签:;  ;  ;  

陕西小秦岭Q161号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矿体预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