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区的地貌面与新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区的地貌面与新构造演化

论文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区是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和向外扩展的最新地区,也是我国大陆新构造运动和强震活动十分活跃和典型的地区。最近二十多年来,中外地质学家围绕这一地区的活动断层、古地震、第四纪构造变形与过程、内陆活断层位移的规模与速率、青藏高原东北隅各构造块体相互作用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开展工作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有关这一地区新构造变形的诸多问题(如变形方式、最大变形量、新构造演化的详细过程等)仍然是人们争议的热点问题。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本区特殊而典型的构造地貌景观。本论文针对研究区层状地貌比较发育的特点,以解决地貌面的测年问题为突破口,对本区主要地貌面的形态、结构、类型、级数、形成年代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所反映的重要构造事件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本区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的详细过程。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如下:1、砾石钙膜测年方法的建立发育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粗碎屑沉积地貌面土壤中的砾石钙膜含有明显的年龄信息,它的厚度不仅是所在地貌面的一个良好的年代指标,同时它本身还可作为定年物质直接用于ESR法的测年。通过对黑山峡河口黄河阶地以及部分山前冲洪积台地上砾石钙膜厚度的详细测量和钙膜的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获得了本区1.57Ma以来砾石钙膜厚度的平均累积速率为0.10mm/10ka,建立了如下钙膜厚度-发育时间之间的经验计算公式: logY=1.03logX+1.968或Y=92.942X1.03 (r=0.998)式中Y=时间,以千年(Ka)表示;X=地貌面上砾石Ca膜的平均厚度,以毫米表示。在此关系式中,相关系数r=0.998,剩余标准差s=0.056,说明由该经验公式所表示的砾石Ca膜厚度与发育年代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经回检分析,求得该经验计算公式的年龄计算误差平均在±10%以内。依据以上研究结果,系统确定了研究区黄河黑山峡河口T2-T11阶地的形成年代,其值依次为18ka、94ka、139ka、215ka、305ka、410ka、495ka、742ka、1072ka和1570ka,同时还确定了研究区米家山东坡、车木峡等地部分黄河阶地以及老虎山、天景山等多处山前冲洪积台地的形成年代,其中确定的黄河最老阶地和山前最高台地(高山麓剥蚀面)的形成年代为1.6Ma左右。砾石钙膜测年方法的建立,为研究区及环境类似地区第四纪粗粒沉积物及其地貌面测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 2.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 3. 研究思路、技术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 4. 已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一章 地貌面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理论分析
  • 1.1 关于夷平面的概念
  • 1.2 关于夷平面的成因
  • 1.3 关于夷平面的分类
  • 1.4 讨论与认识
  • 第二章 研究区的地貌面
  • 2.1 地貌分区研究
  • 2.2 地貌面总体发育概况
  • 2.3 夷平面
  • 2.4 高山麓剥蚀面(丘陵面)
  • 2.5 低山麓剥蚀面(或堆积面)
  • 2.6 盆地面
  • 2.7 河流阶地
  • 2.7.1 米家山东坡阶地
  • 2.7.2 车木峡阶地
  • 2.7.3 黑山峡河口一带阶地
  • 2.8 地貌面的成因类型划分
  • 第三章 土壤发育与粗碎屑地貌面形成年代确定
  • 3.1 土壤年代学方法及其测年原理
  • 3.2 砾石Ca 膜的成因、结构特征与测年原理
  • 3.3 黄河阶地的砾石Ca 膜及其厚度测量方法
  • 3.3.1 黄河阶地发育特征
  • 3.3.2 砾石Ca 膜发育特征及其厚度测量方法
  • 3.4 砾石钙膜的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厚度累积速率及厚度-年龄定量关系
  • 3.4.1 砾石Ca 膜ESR 测年及其可靠性分析
  • 3.4.2 砾石Ca 膜厚度累积速率及厚度-年龄定量关系
  • 3.5 研究区粗碎屑地貌面年龄测定结果
  • 3.6 有关问题的讨论
  • 第四章 研究区第三纪地层与夷平面形成年代分析
  • 4.1 第三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 4.2 第三纪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
  • 4.3 第三纪沉积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 4.4 夷平面的形成年代确定
  • 第五章 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构造作用的多层次性分析
  • 5.1 河流阶地的发育年代与横向对比
  • 5.1.1 阶地的发育年代
  • 5.1.2 阶地的横向对比
  • 5.2 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构造作用的多层次性分析
  • 5.3 阶地形成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5.4 有关问题的讨论
  • 第六章 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区的新构造演化
  • 6.1 地貌面所反映的重要构造事件
  • 6.2 弧束区的晚新生代构造演化
  • 6.3 对弧束区新构造演化有关问题的认识
  • 6.3.1 关于新构造变形的起始时间与演化过程
  • 6.3.2 关于新构造运动的最大变形量
  • 6.3.3 关于新构造变形的方向与序次
  • 结束语
  • 1. 主要结论
  • 2. 主要科学进展
  • 3. 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相关论文文献

    • [1].盐风化地貌[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06)
    • [2].矿坑地貌[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06)
    • [3].烧变岩地貌[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06)
    • [4].奇异的动物地貌[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0(12)
    • [5].奇异的人形地貌[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1(Z1)
    • [6].高山森林地貌[J]. 林业调查规划 2017(02)
    • [7].立足研学旅行的地貌深度观察策略——以新疆天山研学行为例[J]. 地理教育 2020(08)
    • [8].地貌形成与演变机理展教系统公众展示关键技术示范研究[J]. 地球学报 2017(02)
    • [9].盘点地球15大奇特地貌[J]. 科学大观园 2009(23)
    • [10].石油地质条件与中国地貌的形成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6(24)
    • [11].大自然的杰作 多彩地貌[J]. 地理教育 2010(06)
    • [12].大自然打造的美丽地貌[J]. 广东第二课堂(上半月小学生阅读) 2016(Z2)
    • [13].地貌地质力学及其最新进展[J]. 科学中国人 2012(19)
    • [14].河北省地貌空间信息系统研建初探[J]. 地理空间信息 2013(03)
    • [15].2007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J]. 第四纪研究 2008(02)
    • [16].地形地貌描述中的常见问题[J]. 西南公路 2017(03)
    • [17].基于点云的典型地貌全局光渲染方法的改进及实现[J]. 科技通报 2014(11)
    • [18].线状地貌分形研究综述[J]. 科技传播 2012(19)
    • [19].典型地貌地杂波数据测量及分析[J]. 电子科技 2009(01)
    • [20].乾安泥林:潜蚀地貌的经典景观[J]. 地球 2020(09)
    • [21].基于双重逆极限空间的地貌信息数据挖掘方法[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1)
    • [22].四川有种地貌,全球罕见 拜访中国唯一穹窿地貌的古寨群[J]. 环球人文地理 2019(19)
    • [23].浅析1:50000西部无图区地貌采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03)
    • [24].潮汐通道系统动力地貌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9(02)
    • [25].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12)
    • [26].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小比例尺晕渲图地貌综合方法研究[J]. 测绘工程 2012(03)
    • [27].2009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J]. 地理学报 2010(01)
    • [28].台湾丹霞旅游地貌的分布与形成机制研究[J]. 中国矿业 2016(S1)
    • [29].近期长江口北港冲淤变化与微地貌特征[J]. 泥沙研究 2016(02)
    • [30].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形地貌的利用与改造[J]. 农技服务 2015(09)

    标签:;  ;  ;  ;  ;  ;  ;  ;  ;  ;  ;  

    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区的地貌面与新构造演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