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扭转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字图像相关,声发射,扭转实验,叁维编织复合材料
扭转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郝文峰,张路,赵国旗[1](2018)在《叁维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扭转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数字图像相关(DIC)和声发射(AE)方法应用于叁维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扭转实验。首先,利用叁维编织技术和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成型方法,制备出叁种不同编织角度(25°,35°和45°)的复合材料传动轴。其次,通过静力扭转试验机,开展了叁维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扭转实验,并通过叁维DIC方法监测试验过程中传动轴表面变形场演化,利用AE技术全程监测复合材料传动轴在扭转载荷作用下失效行为的声发射特性。最后,通过对变形场和声发射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叁维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扭转失效模式、特征及失效机理。研究结果将为叁维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张憬,马文江,尚新春[2](2017)在《组合杆件扭转实验设计与课程教学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制作了一种比较复杂的弯扭组合变形结构作为实验装置.基于材料力学空间杆件的弯扭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确定施加扭矩载荷的弹性极限值.对该装置进行了两组扭转实验测试,测试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比较表明,二者吻合较好.本实验是对材料力学实验改革的有益尝试,可直接应用于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17年04期)
赵建锋,张旭,康国政[3](2015)在《细丝循环扭转实验研究:基于热力学自洽的应变梯度循环塑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Fleck和Hutchison等人(1994)提出的应变梯度塑性理论以及Armstrong和Frederick(1966)提出的背应力模型,建立了应变梯度塑性框架下的细丝循环扭转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塑性功被假设分为两部分:与随动硬化相关的能量部分(自由能)以及与各向同性硬化相关的耗散部分(耗散能)。在刚塑性近似下,通过假设这两部分在各自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郇勇,代玉静,董杰,刘薇[4](2015)在《电磁式微尺度扭转实验技术研究及其典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电磁驱动兼扭矩测量原理研制了微尺度扭转试验机。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安培力产生旋转,通过测量和控制电流实现对微小扭矩的测量和控制。经检验,扭矩和电流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扭矩量程1.3×10~(-3)Nm,非线性度1%,扭转角量程115°。采用该仪器对金属玻璃纤维进行了扭转测试。结果显示,金属玻璃纤维表现出很好的线性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冯涛,潘铄,刘晓辉,张宏,伍虎[5](2015)在《多种药物干预治疗老龄雌性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股骨近端扭转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对照组、骨质疏松模型组、骨质疏松模型以丹杞颗粒、以依普拉芬、以结合型雌激素、以阿法治疗组大鼠股骨近端进行扭转实验,确定各种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以去卵巢法复制骨质疏松动物模型,以丹杞颗粒、依普拉芬、结合性雌激素、进行治疗,饲养15 w后以腹主动脉放血法处死大鼠,取大鼠左、右侧骨在扭转试验机验机上进行扭转实验。结果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组股骨近端最大扭矩、最大扭转角、最大扭转切应力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丹杞颗粒、依普拉芬、结合性雌激素治疗组(P<0.05),以丹杞颗粒组大鼠胫骨最大切应力、最大扭转角大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老龄骨质疏松模型组大鼠由于骨质疏松导致股骨扭转力学特性发生改变。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通过以丹杞颗粒、依普拉芬、结合型雌激素、干预治疗后扭转力学特性均有一定提高,丹杞颗粒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5年15期)
张憬,马文江,尚新春[6](2014)在《材料力学扭转实验的扩展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对传统材料力学实验中圆轴扭转实验的延伸和扩展,对复合材料杆件的扭转性能进行了分析,将实验测试结果和理论值进行了比较,所涉及的实验测试和理论分析内容可直接应用于材料力学实验课程中,是对材料力学实验改革的有益尝试,对于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对工程实践和科研分析能力的培养均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4年07期)
冯晓九,游文明,杜晋[7](2013)在《拉压实验与纯扭转实验的互补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金属材料的单一拉伸与纯扭转实验结果的比较可见,拉伸所测等效应变值仅对不可压缩材料才成立,对可压缩材料并不成立,纯扭转实验中所测等效应变值不受压缩性影响。用纯扭转实验来初步研究材料的性能,再用拉伸实验来做压缩性修正,说明拉伸实验和纯扭转实验的互补性。利用这种互补关系,用纯扭转实验资料建立材料的本构关系,再考虑材料的压缩性,推导出可压缩材料的本构关系。(本文来源于《扬州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黄宏,陈梦成,黄斌洁[8](2012)在《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扭转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名义含钢率、外钢管强度和空心率为主要变化参数,设计了6根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和1根双层空钢管试件,对其进行了扭转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加载过程中,钢管和混凝土变形协调,共同工作;试件表现出很好的塑性性能;试件名义含钢率和外钢管强度越大,试件抗扭承载力也越大;空心率越大,试件抗扭承载力也越大;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比双层空钢管抗扭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同时用有限元方法对试件扭矩-转角全过程曲线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2年03期)
王保民,邹颖康,程伟,董龙治[9](2012)在《矩形花键轴的扭转强度计算和少齿数齿轮轴的扭转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基于极惯性矩的概念和平面假设理论推导出了矩形花键轴横截面的极惯性矩和最大扭转切应力公式,并验证了此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其次,采用Ansys软件对矩形花键轴的扭转切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对少齿数齿轮进行正反转扭转实验,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杨丽红,邹广平,王喆,何蕴增[10](2010)在《两种约束圆轴扭转实验确定大应变本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应变本构关系的参数标定问题,采用实心圆轴扭转实验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一端自由实心圆轴和两端固定实心圆轴的大应变扭转变形和扭转应力进行了分析.对于大应变等向强化弹塑性本构模型,基于Kirchhoff应力的Jau-mann应力导数,采用实心圆轴扭转实验标定了弹塑性本构模型中的塑性刚度函数.对一端自由实心圆轴扭转实验,讨论了轴向伸长变形和径向变形对塑性刚度函数的影响.对于两端固定实心圆轴扭转实验,讨论了轴向正应力对塑性刚度函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实心圆轴扭转时的Swift效应对大应变本构关系有影响,影响程度与轴向和径向变形及轴向正应力相对于剪应变的变化率有关.(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扭转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制作了一种比较复杂的弯扭组合变形结构作为实验装置.基于材料力学空间杆件的弯扭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确定施加扭矩载荷的弹性极限值.对该装置进行了两组扭转实验测试,测试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比较表明,二者吻合较好.本实验是对材料力学实验改革的有益尝试,可直接应用于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扭转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郝文峰,张路,赵国旗.叁维编织复合材料传动轴扭转实验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2].张憬,马文江,尚新春.组合杆件扭转实验设计与课程教学实践[J].力学与实践.2017
[3].赵建锋,张旭,康国政.细丝循环扭转实验研究:基于热力学自洽的应变梯度循环塑性理论[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4].郇勇,代玉静,董杰,刘薇.电磁式微尺度扭转实验技术研究及其典型应用[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5].冯涛,潘铄,刘晓辉,张宏,伍虎.多种药物干预治疗老龄雌性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股骨近端扭转实验[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6].张憬,马文江,尚新春.材料力学扭转实验的扩展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7].冯晓九,游文明,杜晋.拉压实验与纯扭转实验的互补特性[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3
[8].黄宏,陈梦成,黄斌洁.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扭转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2
[9].王保民,邹颖康,程伟,董龙治.矩形花键轴的扭转强度计算和少齿数齿轮轴的扭转实验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0].杨丽红,邹广平,王喆,何蕴增.两种约束圆轴扭转实验确定大应变本构关系[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