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植物呼肠孤病毒属,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泰国发现以来,已在马来西亚、中国、日本和韩国等水稻产区相继发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水稻生产造成重大危害。目前虽然已经获得了RGDV基因组12个片段的全序列,但对其基因组各片段编码蛋白所进行的功能研究还不多。为此,本论文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将P3和P8两个主要结构蛋白在昆虫细胞中进行表达,探讨其装配形成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的特点,并对Pnsl2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利用RT-PCR方法获得RGDV的内层衣壳蛋白基因S3,并克隆至pMD-18T载体,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重组质粒pMD-S3,将S3基因亚克隆到pET-32a表达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 Rosetta(DE3)Ⅱ,经IPTG诱导要S3基因获得了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产物的分子量与预期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相符。将获得的P3重组蛋白免疫大耳白兔制备了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为1:20480,Western blot印迹分析表明所制备的抗血清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可用于核心样颗粒(Core-like particles,CLPs)和病毒样颗粒的组装研究。将S3和S8基因分别克隆到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供体质粒pFastBac中,构建二个重组转移质粒:pFB-S3和pFB-S8;将S3和S8基因同时克隆到供体质粒pFastBacDual中,首次构建成双价重组转移质粒pFD-S3/S8。分别将它们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得到三种重组杆粒:rbpFB-S3、rbpFB-S8和rbpFD-S3/S8,经鉴定后分别转染Sf9(Spodoptera frugiperda,Sf9)细胞,获得三种重组病毒:rvpFB-S3、rvpFB-S8和rvoFD-S3/S8。通过四次再感染新鲜Sf9昆虫细胞,裂解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发现重组病毒rvpFB-S3表达了分子量约为116 kDa的P3蛋白,重组病毒rvpFB-S8表达了分子量约为47 kDa的P8蛋白,重组病毒rvpFD-S3/S8既表达了P3蛋白又表达了P8蛋白,表明RGDV结构基因在昆虫细胞内获得成功表达。将重组病毒感染的Sf9昆虫细胞与昆虫细胞蛋白抽提液混合,10000 r/m离心10min,上清以磷钨酸负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rvpFB-S3感染的细胞裂解上清可见到直径约40 nm单层衣壳的的核心样颗粒,共表达P3和P8蛋白的细胞裂解上清可观察到形态和大小都和RGDV病毒粒体一致的病毒样颗粒,但单独表达P8蛋白时并没有观察到病毒样颗粒结构,说明体外共表达P3和P8蛋白可以形成双层衣壳的病毒样颗粒结构。利用Overlap-PCR方法构建了S12基因及其缺失突变体与GFP融合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并在Sf9昆虫细胞中对Pnsl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进行了研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绿色荧光集中于昆虫细胞的细胞核内,当预测的位于Pnsl2蛋白C末端的核定位信号序列(NLS,202KRRPR206)被缺失或碱性氨基酸突变为丙氨酸的突变体,绿色荧光则不能在细胞核中积累,而是与GFP空载体对照类似均匀分布于整个细胞,暗示Pnsl2蛋白具有核定位功能,所预测的NLS(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可能是一个有功能的核定位信号序列,这是植物呼肠孤病毒属中核定位信号蛋白的首次报道。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水稻瘤矮病毒研究进展1.1.1 病害的分布与危害1.1.2 病害的传毒介体及其传毒特性1.1.3 血清学1.1.4 病毒粒体结构与特性1.1.4.1 病毒粒体结构1.1.4.2 粒体特性1.1.5 病毒粒体的定位及昆虫介体细胞间的扩散1.1.6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1.1.6.1 病毒基因组的编码策略1.1.6.2 病毒的基因组特性1.1.7 病毒编码的蛋白及功能1.1.7.1 病毒粒体结构蛋白的定位1.1.7.2 RGDV编码的蛋白及其同源蛋白1.1.7.3 病毒编码的结构蛋白1.1.7.4 病毒编码的非结构蛋白1.1.8 病毒基因组的转录、复制和组装1.2 蛋白质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1.2.1 蛋白质的表达1.2.1.1 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1.2.1.2 蛋白质在昆虫细胞中表达1.2.2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2.1.1 毒源2.1.2 菌株和细胞2.1.3 质粒2.1.4 实验动物2.1.5 试剂与仪器2.1.6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2.2 方法2.2.1 cDNA的合成2.2.2 PCR技术2.2.3 PCR产物纯化2.2.4 DNA克隆技术2.2.4.1 连接2.2.4.2 感受态细胞制备2.2.4.3 转化2.2.5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2.2.5.1 质粒的提取2.2.5.2 PCR鉴定2.2.5.3 酶切鉴定2.2.6 重组质粒DNA的转座与昆虫细胞的转染2.2.6.1 重组质粒DNA的转座2.2.6.2 重组Bacmid DNA的提取与制备2.2.6.3 重组Bacmid转染Sf9细胞2.2.6.4 重组病毒的效价测定2.2.7 内层衣壳蛋白基因甜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抗体制备2.2.7.1 诱导表达2.2.7.2 多克隆抗体制备2.2.7.3 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2.2.8 蛋白质SDS-PAGE电泳与Western印迹分析2.2.8.1 蛋白的SDS-PAGE电泳2.2.8.2 电转移2.2.8.3 Western印迹分析2.2.9 重组病毒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3 RGDV内层衣壳蛋白基因S3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抗体制备3.1 材料与方法3.1.1 菌株和质粒3.1.2 RGDV-dsRNA的提取和纯化3.1.3 内层衣壳蛋白基因S3的克隆3.1.4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3.1.5 诱导表达3.1.6 抗体制备和Western印迹3.1.7 抗血清效价测定3.2 结果与分析3.2.1 RGDV-dsRNA的提取和纯化3.2.2 内层衣壳蛋白基因S3的克隆3.2.3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3.2.4 利用pET-32a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His融合蛋白3.2.5 多克隆抗体制备3.2.6 抗血清的效价测定3.3 讨论4 水稻瘤矮病毒核心样颗粒和病毒样颗粒的组装4.1 材料与方法4.1.1 质粒与试剂4.1.2 菌株与细胞4.1.3 杆状病毒转移载体构建4.1.3.1 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B-S3和pFB-S8的构建4.1.3.2 重组杆状病毒双价转移载体pFD-S3/S8的构建4.1.4 重组Bacmid DNA提取与鉴定4.1.5 昆虫细胞转染及重组病毒的PCR鉴定4.1.6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Western blot检测4.1.7 核心样颗粒和病毒样颗粒的电镜观察4.2 结果与分析4.2.1 杆状病毒转移载体构建4.2.1.1 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B-S3和pFB-S8的构建4.2.1.2 重组杆状病毒双价转移载体pFD-S3/S8的构建4.2.2 重组Bacmid DNA提取与鉴定4.2.3 昆虫细胞转染及重组病毒的PCR鉴定4.2.4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Western blot检测4.2.5 核心样颗粒和病毒样颗粒的电镜观察4.3 讨论4.3.1 Bac-to-Bac表达系统的选择4.3.2 双价表达载体构建4.3.3 影响表达的因素与目的蛋白的收获4.3.4 核心样颗粒及病毒样颗粒的形成与作用5 水稻瘤矮病毒Pns1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5.1 材料与方法5.1.1 质粒与试剂5.1.2 RGDV Pns12蛋白的结构功能域预测5.1.3 GFP与S12基因的连接与克隆5.1.4 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5.1.5 重组杆粒DNA(Bacmid)的提取与鉴定5.1.6 昆虫细胞转染和培养5.1.7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5.2 结果与分析5.2.1 RGDV Pns12蛋白的结构功能域预测5.2.2 GFP与S12基因及其突变体的连接与克隆5.2.3 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5.2.4 重组穿梭质粒的构建与鉴定5.2.5 Pns12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定位5.2.6 Pns12蛋白亚细胞定位信号的初步研究5.3 讨论总结参考文献附录1 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附录2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附录3 攻博期间发表(投稿)的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水稻瘤矮病毒论文;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论文; 病毒样颗粒论文; 自我组装论文; 亚细胞定位论文;
水稻瘤矮病毒病毒样颗粒组装及Pns1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