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收与放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收与放

放与收,这里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授课方法。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有关的知识和情感;所谓收,就是指在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综合,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明确化、系绕化、完整化。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表现为引导得法,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即收放自如;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则表现为目标明确、思维活跃、新旧知识与经验能融会贯通。从而学有所得。

放,就是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分折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深深地走出自己的心理轨迹。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牢固地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并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课,由于它本身强烈的主观性特点——放,就显得更必要一些。

但是,强调放,决不抹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反,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则显得更突出一些。

首先,放,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放正与撒网相同,撤网的目的是为了捕鱼,离开了捕鱼这个目的,撒网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一篇未经讲读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曾到达的境界,这个境界同学生经济与知识的原有水平是有着一定的距离的。而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走完这段距离,到达这个境界。这中间,走的过程自然应该是由学生发挥自已的潜能,迈动自己的脚步,走出自己的脚印来。但是,朝哪个方向走,怎么走,走到什么地方去,却应由教师来指引与点拔。这也就是说,在学生分折与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和思维导向,否则,学生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故乡》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民的不幸命运,让学生了解与掌握第一人称小说的一些基本写法,是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的。而要实现这个自标,教师就须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分成若干步骤与层次,并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与提示,或者设计出若干个具体问题启发学生:①在“我”的感觉中,故乡的景象有无变化?②作者是怎祥通过“我”的具体感受来描绘故乡景象的?这些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这些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联系?如此等等。前面我们将一课书的总的知识目标比作是学生未曾到达的境界,那么,这些在具体步骤或层次上的问题和提示就是学生思维途程上一个个必不可少的路标,正是这些路标引导着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那个境界。

其次,放,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个“数”,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要吃透故材;第二是要吃透学生。

所谓吃透教材就是充分而且深刻地把握故材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把握课文知识的难点、重点以及各个段落层次的突破点。教师只有对教材掌握到这个“数”上,引导才能准确得体,问题的设计才可能恰如其分。如有的讲到《故乡》中的环境描写时,就认为故乡的景象在“我”的感受中是大大变化了,由美面变得萧条了。这个理解其实是错误的。首先,在“我”的感受中,二十年前的故乡也未必是真美丽,那种所谓模糊的“美雨”的记忆,不过是儿时的一种天真幼稚的感受而已。其次,从辛亥革命往前推二十年,中国农村的景象也决不会是美丽的。腐败没落的清政府早使它治下的土地变得萧索荒凉了。而且作者在《故乡》中的环境描写也恰恰是表现农村景象本质上的不变,从而艺术地、形象地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未给中国农村带来新的生气。正是这样背景使得闰土日复一日地走向贫穷与衰落。而那段瓜田月下的风景描写,则纯粹是为了衬托少年闰土的活泼、神奇的形象。因此开头那一段环境描写决不可与这一段环境描写相提并论,把两者放在同一意旨下进行比较,显然是错误的。准确无误地把握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的设计与步骤便无从谈起。

所谓吃透学生,就是要充分细致地把握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原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我们还以讲读《故乡》为例,有的教师用一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让学生认读辨析课文中的生癖字词,或用词造句,或抄写段意。这就是知识目标的质量过低的表现。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索然无味,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而有的教师根据课文表现的思想内容分析鲁迅当时的世界观是属于进化论还是阶级论又期望过高。学生几乎是望尘莫及。总之,质量过低,学生就会总到无聊而疲惫;质量过高,他们又会感到因惑而疲惫。只有目标的设计恰如其分了,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放,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每一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都应该是一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知识链。放就得遵循这个规则。

上面讲的是放的过程中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三个因素其实是互相联系的,只有有机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当然,有放必有收,正如捕鱼,撤网必须收网,才能捕得到鱼。放是前提,收是目的。实际上,放即寓着收,放得准确,是为了收得充分,放得系统,是为了收得有效。但是,放毕竞代替不了收。那么,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收要做到鱼满而网合,水到而渠成。这一点,主要是说时间要及时。鱼群未至而收网,是为时过早,网中无鱼;水到渠不成,是为时过晚,水就会四下漫延。实际上,在教师把预定的知识目标放下去后,其观察和检查工作应贯穿于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全过程中,时时留神他们反馈的情况,把握他们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估计学生将知识领会得差不多的时候,便及时进行综合和归纳。综合与归纳,对于那些反应敏捷,理解速度快的学生是一种及时的肯定、安慰和进一步充实;而对于那些反应较为迟钝、理解速度慢的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及时的拨迷、修正和补足。因此,收得及时,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收要做到准确无误,简洁利落。

准确无误是就知识而言的。也就是说,教师的归纳综合,要恰如其分地揭示知识要点,要高屋建瓴,揭示课文内容。

简洁利落是说知识要具体明确,严谨清晰。在放的过程中,则要让新知识与学生的感情体验交织融合、印证、补充、提高;在收的过程中,则要使新知识在学生认识中理性化起来。

总之,放与收是一门艺术,是知识与能力综合而成的艺术。它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要精深,教学方法要恰当,才能放得从容,收得潇洒,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标签:;  ;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收与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