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由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性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实践证明,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研究与利用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重要基础。本文用多元方差分析比较了四川多年鉴定筛选的48份基础抗源和47份改良抗源的抗瘟性及农艺性状的总体差异,并对这95份供试抗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础抗源与改良抗源总体上抗瘟性差异不显著,但农艺性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播始天数、单株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粒重及谷粒宽等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进,表明运用杂交育种等常规技术手段改良稻瘟病抗源的农艺性状能取得明显效果。主成分聚类将95份供试抗源划分为2大类,Ⅰ类包括Ⅰ1、Ⅰ2、Ⅰ33个亚类共计47份材料,其中基础抗源及改良抗源分别占27.66%和72.34%;Ⅱ类包括Ⅱ1、Ⅱ2、Ⅱ3、Ⅱ44个亚类共计48份材料,其中基础抗源和改良抗源分别占72.92%和27.08%。Ⅰ1类抗源的显著特点是大穗,单株穗数偏少,粒形为团粒形;Ⅰ2类抗源的各农艺性状较为协调,单株产量较高;Ⅰ3类抗源的显著特点是千粒重高,且粒形为长粒形,其中有的抗源如HRl7-92-332-2、HRl7-TTP.17等米质较优,对三系不育系具有恢复性。根据育种目标和亲本互补原则,Ⅰ类抗源应作为当前抗稻瘟病育种的一线抗源加以选择利用。另外,利用根据已克隆植物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设计的3对RGA引物对四川部分主要恢复系和稻瘟病抗源共计47份材料进行RGA-PCR扩增及DNA指纹分析。3对引物共扩增出447条清晰可辨的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348条,占总数的77.85%。不同引物对同一水稻品种的扩增图谱有较大差异,扩增谱带数从0~9条不等,结果显示了水稻RGA图谱具有较高的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GA1取相似系数0.70时可将47个水稻品种分为8类,RGA2取相似系数0.66时可分为5类,RGA3取相似系数0.56时可分为9类,不同引物聚类结果有差异,3对引物组合取相似系数0.68时可分为13类,表明47份供试水稻品种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类型丰富,反映了47个水稻品种抗性遗传相似性程度较低,遗传背景差异较大。此外,本文还对抗源改造利用的策略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