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争朝夕 再创辉煌(论文文献综述)
湖南日报评论员[1](2021)在《让科技之光照亮现代化新湖南前路》文中提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热情投身科技强省和创新型湖南建设实践,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再立新功、再创辉煌”“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湖南智慧和力量”,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张庆伟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动员令?
付梵[2](2021)在《勿忘苦难辉煌 无愧使命担当——全国民政系统热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文中研究说明百年风云激荡走过壮阔征程,百年不懈奋斗铸就世纪伟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全国民政系统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桂理辉[3](2021)在《“星”闪耀 “船”扬帆 “城”风破浪——星船城公司“十三五”发展成就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光荏苒,五年一轮回,五年一标尺,转眼"十三五"已落子收官。回望"十三五",从愿景到现实,从总体布局到落地生根,从精耕细作到行稳致远,星船城公司走过了"铺摊子"、"练里子"、"转型升级再出发"的奋进路程,解决了发展中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没有办成的大事……船城之星已然扬帆启航!
王佳媛[4](2021)在《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文中认为政治话语是政治传播内容触达受众的重要中介,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话语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新时代民族工作全局。本研究以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梳理改革开放至今《内蒙古日报》在“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建构时采取的话语和话语策略特征,厘清不同政治语境下话语特征共性与个性,梳理一贯的话语策略在新时代的挑战,讨论治理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现,政治语境与政治话语存在制约与体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政治语境的变迁,政府话语主体定位和平等的报道视角一脉相承。内容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内容形式与时俱进。话语因时而变,从强调“个性”到“共性”,从强调政治认同互信转变为强调文化认同共生,在当前阶段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地区主流媒体一脉相承的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首发渠道的受众匹配度、话语呈现方式的渠道融合度尚不太显着,文化认同待凸显,话语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需要树立政治沟通观念,促进沟通机制融合、沟通渠道融合和沟通话语融合。
张淙然[5](2021)在《秩序与交融:高中过渡仪式整合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在任何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总是会经历这样一类仪式,即“伴随着个体或群体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而为之举行的仪式,这种仪式称之为“过渡仪式”。过渡仪式能够帮助个体和群体在心理上、文化上以及社会关系上,实现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和转换,仪式参与者的心理状态、社会身份以及生命任务的转变借助过渡仪被赋予“合法化”,过渡仪式贯穿于个体的生命成长历程及社会化过程。过渡仪式已经普遍到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学校场域的过渡仪式也由此衍生而来。本研究将以“高中学校过渡仪式”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地点/身份的过渡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年龄的过渡仪式——成人礼;情感的过渡仪式——高考誓师、高三壮行仪式及石榴节(德育活动)。本研究重点要解决的是学校过渡仪式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仪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促使成功仪式的发生,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了仪式的构成要素,并做出如下划分:前提要素(仪式时间、仪式空间)、关键要素(身体在场、相互关注的焦点、共享的情感状态)及结果要素(象征符号、情感能量)。象征符号这一构成要素作为承载仪式目的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其意义的解读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功能指向。结合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的解释性符号,具体包括:战旗、成功门、红地毯、石榴、磐石;另一类是动态的操作性的符号,包括体化实践与文字表达,具体包括:宣誓、击掌、授冠以及讲话稿中呈现的文字内容。在此分类基础之上,围绕“情感”与“行动”这两个维度展开象征符号的阐释。秩序与交融分别指向仪式的功能结果与仪式的实现过程。在学校过渡仪式的情境中,师生个体社会关系模式交融的状态,是一种没有结构或者弱结构关系,具有过渡性、转换性、同质性、平等性等特点,被视为是过渡仪式最显着的特点。交融状态的发生,源自个体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整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通过过渡仪式这一教育载体,实现了师生间的交融与教育秩序的传递,仪式为个体提供身份确认、角色转换、情感释放及力量获得等积极的情感体验空间,个体在经历弱结构的社会关系模式之后,重新回归到日常的社会结构之中。高中学校过渡仪式的的整合功能具体表现为个体、群体、学校及社会四个层面。反观当前的学校过渡仪式实践,存在着走走过场的“形式化”问题。若想使其功能得到切实发挥,需回归到仪式情境之中,实现仪式各构成要素的协调配合。通过打破仪式空间的阻隔、放活仪式制度程式、充分挖掘象征符号的意义、优化仪式的科层式结构、为个体情感交融营造反结构空间、仪式角色的合理轮换等对策,关注主体间相互关注焦点的形成及共享的情感体验,促使学校过渡仪式功能发挥落到实处。
杜晶波,杜人杰[6](2020)在《论新时代劳模精神与奋斗精神有机统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劳模精神与奋斗精神的关系,劳模精神与奋斗精神具有共同的渊源,共同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奋斗历程中,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劳模精神和奋斗精神具有一致的实践指向,是涵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源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保障、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的精神动力。
《中国农资》编辑部[7](2020)在《“鼠”你最美之最美推动者》文中提出王孝峰中国无机盐协会会长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和中微量元素肥行业分会秉持减量增效的原则,积极开拓新型肥料,为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20年,我们将继续培育行业发展的新动能,加快推进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配合政府部门做好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在新征程中使无机盐工业实现新跨越,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辞旧迎新之际,衷心祝愿行业全体同仁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美满、事业顺利有成、工作锐意进取、新年再创辉煌,也衷心祝愿中国农资传媒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的成绩。
郑超华[8](2019)在《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文中研究说明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政治承诺和责任担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把历史接力棒传递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为之接续奋斗。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赋之以民族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创新性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牢牢接住,而且领跑于时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性伟大飞跃,民族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璀璨的前景。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的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使民族复兴成为新时代的最鲜明主题,拓宽了民族复兴的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范式。“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热议,中外学者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可以说,用“梦想—愿景”的研究范式来阐释民族复兴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十八届党中央作出的理论贡献。自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重大命题以来,以“使命—担当”为视角探讨民族复兴日益成为学术理论界的新的研究热点、焦点,而这一研究也刚刚才起步。虽然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曾用“使命”来阐述民族振兴、民族复兴等问题,但新时代赋予了历史使命新的内涵和要求,则是需要加以对比区分、厘清界定和深入把握的。鉴于此,本研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图较为完整地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基本原理、理论渊源,找到本研究命题的具体分析工具和分析视角,融通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对中国共产党担负的新时代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全文结构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共有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引言,简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与述评、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本研究的限度。第一章,重点对政党使命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特别是较为全面地梳理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由远及近、从大到小地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发展中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理论地位,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提供重要原则参考和一般原理指引。第二章,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源出发梳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实质内涵,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质属性出发探讨分析其所肩负的对人民、对民族、对世界的三重伟大使命,并以这三重使命为出发点和分界点,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履行三重使命的伟大奋斗历程。第三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呈现与意义,厘清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复兴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阐述在“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不同话语体系下实现民族复兴的不同时代要求,并从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精神力量、民心根本、生态底线、外部环境、历史责任、安全保障、领导核心等九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生动演绎进行简要归纳,初步提炼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性意义。第四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梳理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重要标志、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对民族复兴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综合研判,梳理民族复兴征程中的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以期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化巨大挑战为重大机遇。第五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紧密围绕新时代对民族复兴提出的新要求,从“政党—国家—社会”与“国际—国内—党内”两重维度的“大党建”视角出发,提出中国共产党只有统筹协调好“四个必须”和“四个伟大”、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两个大局”和“两件大事”、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等决定性要素,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最终实现自身所肩负的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伟大历史使命。结语,主要是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就进一步深化本命题研究进行展望。
崔玉宝[9](2014)在《转型升级 再创辉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新的一年仍将面临的重重困难面前,唐山应该怎么办?怎么干?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提出了推进转型升级、再创辉煌的目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必须牢牢把握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为努力创造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而奋斗?
方一庆,胡亚柱,王雨吟[10](2010)在《汕头:思想解放推动全面发展 加快实现“五年大变化”》文中研究说明弘扬特区精神践行科学发展 特区三十而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对汕头提出“三道题”,这是汪洋书记在汕头完成“三年打基础”,向“五年大变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对汕头提出的重大课题,希望该市认真总结过去30年的经验教训,认真?
二、只争朝夕 再创辉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只争朝夕 再创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2)勿忘苦难辉煌 无愧使命担当——全国民政系统热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鉴往知来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 |
牢记使命矢志不渝地增进民生福祉 |
接续奋斗在新的赶考路上再创辉煌 |
(3)“星”闪耀 “船”扬帆 “城”风破浪——星船城公司“十三五”发展成就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涅盘重生破冰远行曙光在前 |
抢抓机遇乘势而进创造历史 |
清洁生产转型升级谱写新篇 |
战略规划科技创新再创奇迹 |
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开创未来 |
(4)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
(二)创新之处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1.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
2.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
1.样本选取 |
2.类目建构 |
一、改革开放至今主流媒体“多元一体”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话语特征分析 |
(一)一脉相承的政府话语主体和平等报道视角 |
1.关注政府政策动向,转引权威声音 |
2.报道视角平等客观,近景镜头拉进距离 |
3.多元素叙事再现,和谐一体互动 |
(二)与时俱进的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和内容形式 |
1.首发渠道:逐渐重视线上渠道 |
2.报道体裁:偏好消息报道,偶见新意互动 |
3.内容形式:侧重文字灌输,多模态尚不显着 |
(三)话语导向因时而变:从多元到共性,从政治认同到文化共生 |
1.1978-1990年国家认同发展期:社会生活改善,政治认同互信 |
2.1991-2013年国家认同充实期:文化认同凸显,受助者变为互助者 |
3.2014年至今国家认同巩固期:厘清多元一体,铸牢五个认同 |
(四)典型案例分析 |
二、新时代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策略分析 |
(一)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 |
(二)渠道与受众匹配度、话语渠道融合度尚不显着 |
(三)文化认同待凸显,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 |
三、把握政治沟通规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
(一)沟通机制融合:打造多层次交流平台 |
(二)沟通渠道融合:官方与自媒体联动,传播主体多元化 |
(三)沟通话语融合:“滴灌式”讲故事,多模态直观呈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附录1:1978-2021年1月31日《内蒙古日报》关于“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报道 |
致谢 |
(5)秩序与交融:高中过渡仪式整合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教育需求:高中过渡仪式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 |
2.现实困境:学校仪式实践存在形式化倾向 |
3.研究旨趣:基于个人对仪式研究的旨趣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仪式的相关研究 |
2.学校仪式的相关研究 |
3.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1.高中过渡仪式 |
2.仪式化与形式化 |
3.交融 |
4.秩序 |
5.整合功能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进入田野现场 |
3.研究方法 |
(六)理论基础 |
1.过渡仪式进程理论 |
2.互动仪式链理论 |
一、学校过渡仪式的本体论解读 |
(一)过渡仪式缘何重要 |
1.仪式与人的关系如何? |
2.为什么需要过渡仪式? |
(二)何为学校过渡仪式 |
1.学校仪式:作为一种“蕴含文化的行动” |
2.学校仪式的具体类型之一:高中学校过渡仪式 |
3.学校过渡仪式的本质:教育过程 |
二、高中过渡仪式的构成要素 |
(一)构成要素:学校过渡仪式成功的关键 |
1.前提要素:仪式时间与仪式物理空间 |
2.关键要素:身体在场、相互关注的焦点及情感连带 |
3.结果要素:象征符号与情感能量 |
(二)教育发生的载体:仪式情境中的象征符号 |
1.象征符号:一种行动的力量 |
2.静态的解释性符号 |
3.动态的操作性符号 |
三、高中过渡仪式的整合功能 |
(一)“通过”:实现角色转化与身份确认 |
1.地位提升的学校过渡仪式 |
2.地位逆转的学校过渡仪式 |
(二)“想象的共同体”:群体团结的生成 |
1.个体积极情感体验的唤起促使群体团结的生成 |
2.群体通过社会记忆生成群体团结 |
(三)“学业的神化”:教育秩序的缔造与延续 |
1.学业的神圣性贯穿于高中学校过渡仪式 |
2.仪式中的“重要他人”促使学生身体规训的自觉发生 |
(四)“传递规则”:社会秩序的形成 |
1.规则的构成:管制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
2.秩序的形成:实践意识内化为行动自觉意识 |
四、高中过渡仪式中交融与逃离的发生 |
(一)力量的获得:交融状态下的情感释放 |
1.集体欢腾:为个体情感释放提供空间 |
2.赋予个体“反结构”的力量:促成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 |
3.分享的喜悦:身体互动激发群体团结 |
4. “校园明星”的诞生:实现低位与高位的调和 |
(二)空洞的情感体验:互动仪式链理论下逃离行为的发生 |
1. “小反抗”:身体缺席消解了仪式的互动基础 |
2. “我们都懂‘礼’”:空洞的言语表达淡化了个体情感体验 |
3. “尬演”:程式化模糊了相互关注的焦点 |
五、高中过渡仪式整合功能的实现 |
(一)成功的学校过渡仪式何以可能 |
1.相互关注的焦点 |
2.仪式主体间的情感连带 |
3.各构成要素的协调配合 |
(二)高中学校过渡仪式整合功能何以实现 |
1.打破仪式空间的阻隔 |
2.放活仪式制度程式 |
3.充分挖掘象征符号的意义 |
4.优化仪式的科层式结构 |
5.为个体情感交融营造“反结构”空间 |
6.仪式角色的合理轮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活动过程 |
后记 |
(6)论新时代劳模精神与奋斗精神有机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模精神与奋斗精神具有共同的渊源 |
1.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2.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奋斗历程 |
3.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 |
二、劳模精神和奋斗精神具有一致的实践指向 |
1.涵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源泉 |
2.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保障 |
3.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的精神动力 |
三、劳模精神与奋斗精神的逻辑关联 |
1.以奋斗精神引领劳模精神 |
2.以劳模精神赓续奋斗精神 |
四、结语 |
(7)“鼠”你最美之最美推动者(论文提纲范文)
王孝峰 |
符纯华 |
修学峰 |
商照聪 |
许秀成 |
曾宪成 |
夏英彪 |
叶兴庆 |
轶荣 |
高祥照 |
汪洪 |
杨帆 |
李国祥 |
张树清 |
胡树文 |
(8)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处与限度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限度 |
第一章 政党使命基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
一、使命的内涵 |
二、使命的特征 |
(一)多元性和多样性 |
(二)完成性和延续性 |
(三)历史性和时代性 |
三、使命的功能 |
第二节 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 |
一、政党使命的来源 |
二、政党使命的类型 |
(一)以阶级属性为划分 |
(二)以政权关系为划分 |
三、政党使命的价值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 |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 |
(二)列宁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发展 |
(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 |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地位 |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与形成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历史自觉 |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
(一)初心的内涵界定 |
(二)初心与使命的互通性 |
二、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三重界定 |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根本使命 |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
(三)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重要使命 |
第二节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
一、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解放 |
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 |
三、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
第三节 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
一、领导中国人民共同致富 |
二、扞卫中华民族独立主权 |
三、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环境 |
第四节 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
一、领导中国人民奔向小康 |
二、领导中华民族振兴富强 |
三、推动世界和谐合作发展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呈现与意义 |
第一节 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 |
一、新时代的内涵及要求 |
二、历史使命的时代内涵 |
三、实现历史使命的时代要求 |
(一)“梦想—愿景”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
(二)“使命—担当”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
第二节 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指归 |
一、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
二、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 |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梦想的光明前景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奋斗 |
一、夯实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 |
二、优化民族复兴的政治体制 |
三、提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
四、厚植民族复兴的民心根本 |
五、守护民族复兴的生态底线 |
六、营造民族复兴的外部环境 |
七、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
八、筑牢民族复兴的安全保障 |
九、锻造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意义 |
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
二、科学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生机活力 |
三、夯实世界和平发展进步更坚固的地基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机遇挑战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 |
一、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标志 |
二、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时间表 |
三、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线图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机遇 |
一、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一)中国内需不断扩大和提升 |
(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三)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 |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 |
(二)新一轮产业变革新机遇 |
三、我国发展具备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
(一)世界格局总体趋于稳定 |
(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挑战 |
一、维护良好外部环境的难度剧增 |
(一)经济全球化受到破坏 |
(二)世界和平稳定出现波折 |
二、危害民族复兴的因素明显增长 |
(一)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
(二)祖国统一面临严峻挑战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
(二)打好三大攻坚战迫在眉睫 |
四、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压力加大 |
(一)执政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
(二)党建自身出现薄弱环节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统筹“四个必须”与“四个伟大” |
一、始终坚持“四个必须” |
(一)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
(二)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三)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
(四)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
二、统筹推进“四个伟大” |
(一)必须高扬伟大梦想 |
(二)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
(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
(四)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
第二节 统筹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 |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一)正确把握总体布局内在逻辑 |
(二)抓紧抓牢五大建设基本要求 |
(三)狠抓落实各项建设重点难点 |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一)正确把握战略布局内在逻辑 |
(二)系统处理四个全面各重关系 |
(三)时空推进战略布局全面落实 |
第三节 统筹两个大局与两件大事 |
一、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
(一)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
(二)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
(三)用好国际国内两类规则 |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
(一)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
(二)把安全作为巩固发展成果的保障 |
第四节 统筹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 |
一、深入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
(一)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
(二)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三)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
(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二、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做到“两个维护” |
(二)强化党员思想武装,补足精神之钙 |
(三)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巩固执政根基 |
(四)锻造党的铁军队伍,发挥先锋作用 |
(五)不断正风肃纪反腐,净化政治生态 |
(六)健全完善党内法规,提高制度刚性 |
第五节 倡导共同价值与共同命运 |
一、弘扬人类共同价值 |
(一)夯实和平发展这个条件基础 |
(二)运用公平正义这个手段原则 |
(三)致力民主自由这个根本追求 |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价值基础 |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话语体系 |
(三)精准高效地传播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
(四)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厚价值意蕴 |
(五)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只争朝夕 再创辉煌(论文参考文献)
- [1]让科技之光照亮现代化新湖南前路[N]. 湖南日报评论员. 湖南日报, 2021
- [2]勿忘苦难辉煌 无愧使命担当——全国民政系统热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J]. 付梵. 中国民政, 2021(22)
- [3]“星”闪耀 “船”扬帆 “城”风破浪——星船城公司“十三五”发展成就纪实[J]. 桂理辉. 中国水泥, 2021(09)
- [4]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D]. 王佳媛.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秩序与交融:高中过渡仪式整合功能研究[D]. 张淙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论新时代劳模精神与奋斗精神有机统一[J]. 杜晶波,杜人杰.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7]“鼠”你最美之最美推动者[J]. 《中国农资》编辑部. 中国农资, 2020(04)
- [8]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D]. 郑超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转型升级 再创辉煌[N]. 崔玉宝. 唐山劳动日报, 2014
- [10]汕头:思想解放推动全面发展 加快实现“五年大变化”[N]. 方一庆,胡亚柱,王雨吟. 南方日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