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苗期鉴定及毒性分析

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苗期鉴定及毒性分析

论文摘要

本试验利用44个已知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对1981~2004年间来自我国不同省份的346株小麦叶锈菌进行致病性苗期鉴定和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北省内,1981~1982、2001、2002和2003~2004年四个时间段上的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的出现频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优势致病类型与非优势致病类型之间的交替变化明显,小麦叶锈病病原菌存在较快的变异及优势致病类型与非优势致病类型之间的更替;小麦叶锈菌中不同的毒性基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小麦叶锈菌毒性基因V2a、V9、V24、V19、V38、V41、V42、V43和V46在1981~1982年、2001年、2002年和2003~2004年的毒性频率都小于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Lr2a、Lr9、Lr24、Lr19、Lr38、Lr41、Lr42、Lr43和Lr46具有巨大的潜力,是河北省当前主要可利用的小麦抗叶锈基因。其中特别是V19、V38和V46的毒性频率都为零,具有很好的抗叶锈性。在我国范围内,2003~2004年小麦叶锈菌毒性基因V2a、V9、V24、V3a、V19、V38、V39、V40、V41、V42、V43和V46的毒性频率小于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Lr2a、Lr9、Lr24、Lr3a、Lr19、Lr38、Lr39、Lr40、Lr41、Lr42、Lr43和Lr46具有很大的使用潜力,是近一段时期内我国主要可利用的小麦抗叶锈基因。2003~2004年小麦叶锈菌主要治病类型及其出现频率在云南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四川省和贵州省等不同省份差异很大,来自不同地区的菌株所含毒性基因不尽相同,毒性类群与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论文目录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小麦材料
  • 2.1.2 菌种材料
  • 2.1.3 供试药剂
  • 2.1.4 供试仪器
  • 2.1.5 其它
  • 2.2 试验方法
  • 2.2.1 小麦叶锈菌标样的扩繁
  • 2.2.2 小麦叶锈菌的保存
  • 2.2.3 小麦叶锈菌致病性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河北省2001~2004年小麦叶锈菌致病性及毒性基因分析
  • 3.1.1 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及出现频率
  • 3.1.2 河北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分析
  • 3.2 河北省1981~1982年与2001~2004年小麦叶锈菌毒性基因分析
  • 3.2.1 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及出现频率
  • 3.2.2 河北省1981~1982年和2001~2004年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分析
  • 3.3 我国2003~2004年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苗期鉴定及基因分析
  • 3.3.1 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
  • 3.3.2 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分布
  • 3.3.3 我国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分析
  • 4 讨论
  • 4.1 关于小麦叶锈菌命名方法
  • 4.2 河北省小麦叶锈菌毒性基因出现频率变化动态
  • 4.3 我国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频率变化动态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利用本氏烟筛选小麦叶锈菌效应蛋白[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01)
    • [2].基于转录组测序开发的一个小麦叶锈菌特异分子标记[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5)
    • [3].叶锈菌侵染的小麦叶片转录组数据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04)
    • [4].山西省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及毒性监测[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3)
    • [5].小麦叶锈菌特异分子标记建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4)
    • [6].不同培养载体及温度对小麦叶锈菌夏孢子萌发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4(S1)
    • [7].小麦叶锈菌休眠与萌发夏孢子的差异表达[J]. 微生物学报 2020(01)
    • [8].山东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0)
    • [9].国际上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及其小种命名方法[J]. 植物保护 2008(04)
    • [10].2011-2012年度中国六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分析[J]. 植物病理学报 2015(02)
    • [11].2007年陕西、湖北和四川三省小麦叶锈菌苗期毒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7)
    • [12].叶锈菌侵染的小麦细胞间隙液中激发子的分离纯化[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10)
    • [13].不同小麦品种叶锈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09)
    • [14].小麦叶锈菌萌发条件的探索[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11)
    • [15].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的研究方法[J]. 知识经济 2010(16)
    • [16].2009-2011年河南省小麦叶锈菌毒性结构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3(04)
    • [17].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受叶锈菌侵染前后防卫酶活性变化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11)
    • [18].基于转录组测序对小麦抗叶锈性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1)
    • [19].河北省又取得一批植保农药类科研成果[J]. 农药市场信息 2014(11)
    • [20].杨树与叶锈菌互作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03)
    • [21].TaGAD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中的作用[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6)
    • [22].IGS在小麦叶锈菌中的多态性分析初探[J]. 华北农学报 2015(05)
    • [23].小麦与叶锈菌互作前后基因组甲基化模式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8(04)
    • [24].小麦叶锈菌10个候选效应蛋白特点及其qRT-PCR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07)
    • [25].小麦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复合PCR检测[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1)
    • [26].小麦Wrab18基因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中的功能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2)
    • [27].我国部分地区小麦叶锈菌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3(01)
    • [28].2009年河北省小麦叶锈菌群体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 2014(02)
    • [29].小麦与叶锈菌互作体系中G蛋白α、β亚基的表达及其与抗病蛋白和活性氧代谢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10(12)
    • [30].小麦叶锈菌与近等基因系TcLr41互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J]. 植物保护学报 2009(04)

    标签:;  ;  ;  ;  ;  

    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苗期鉴定及毒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