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论语》韦利译本

从接受美学看《论语》韦利译本

论文摘要

《论语》是记载孔子重要思想的儒家经典,是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该书内容涉及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在《论语》众多英译本中,本文选取阿瑟·韦利的译本进行研究。论文研究采用的理论为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诞生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种新型范式和新型方法论。该理论强调将文学批评理论的焦点由关注作者-作品转向文本-读者关系。该理论认为,读者的反应是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经验,即读者的社会经验、审美倾向、接受能力等。此外,一部文学作品不会把所有信息都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蕴含许多空白和意义未定点在文本中。接受美学自诞生之后便应用到众多研究领域。上世纪八十年代传播到我国,进入翻译研究领域。《论语》英译本研究众多,视角各异,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韦译本的研究寥寥无几。阿瑟·韦利作为汉学家的独特文化身份,犹太裔英国人的成长背景,及其个性,吸引了作者对其译本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韦利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以及怎样发展为杰出汉学家。这些背景知识,都属于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或“前理解”,进而影响韦利在翻译时采用的策略。在分析部分,论文选取韦译本的众多例证,阐述韦利作为《论语》的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他需要依靠自己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来理解文本的空白和不定性。同时,韦利也要考虑到英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原文作者、译者、读者三者的视野融合。本文从文化、语义、修辞层面将韦利译本与保罗·怀特的译本进行了比较。通过阐述韦利对“期待视野”及空白与不定点的处理,归纳出其众多翻译策略,包括普适性翻译策略,创造性移植等。本文旨在验证接受美学应用于《论语》翻译的可行性,并吸引更多学者关注韦利及其译本。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Focus of the Research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and research method
  • 1.4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 Chapter 2 The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 2.1 The Naiss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 2.2 Main Concept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 2.2.1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 2.2.2 Indeterminacy and Vacancy
  • 2.3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y
  • Chapter 3 Arthur Waley and the Analects
  • 3.1 Waley's Road to a Superior Chinese scholar
  • 3.1.1 Waley's Growth
  • 3.1.2 Waley's Career Development
  • 3.1.3 Waley's Personality
  • 3.2 Overseas Studies on Waley and his the Analects
  • 3.3 Domestic Studies on Waley and his the Analects
  • 3.4 Translation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Chapter 4 A Study on Waley's the Analects
  • 4.1 Features of Waley's the Analects
  • 4.1.1 Not the "missionary's translation"
  • 4.1.2 Waley's Attitude towards "one Confucius at a time"
  • 4.1.3 Annotations originated from the Context
  • 4.2 Applica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Waley's the Analects
  • 4.2.1 The Cultural level
  • 4.2.2 The Semantic level
  • 4.2.3 The Style level
  • 4.3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Domestication and other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Waley
  • 4.3.1 Waley's Fiv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 4.3.2 Waley's Domestication
  • 4.3.3 Creative Transposition in Waley's the Analects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Summary of the Thesis
  • 5.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Notes
  • Bibliography
  • Publications du ring the Postgraduate Program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美学到后美学:非美学的思如何可能[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J]. 山东社会科学 2019(12)
    • [3].西班牙美学经典文献的知识图谱考察[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2)
    • [4].中国当代休闲美学方法论研究初探[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从美学认知的角度谈学校课堂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5)
    • [6].作为艺理基础和核心的美学[J]. 艺术学研究 2020(03)
    • [7].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从资本到产业:美学经济价值链内涵结构与运行机制[J]. 学术探索 2020(11)
    • [9].美学经济初探[J]. 北京社会科学 2020(10)
    • [10].中华美学几个关键术语德译研讨[J]. 美育学刊 2019(06)
    • [11].审美课堂的建构:从思维拓展和审美能力养成入手——作为通识课的美学课程设置研究[J]. 大学教育 2019(12)
    • [12].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文摘 2018(10)
    • [13].大众文化时代的美学——第二十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J]. 中国文艺评论 2016(12)
    • [14].灾难美学的理论界定及批判[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5].街之美,在于人 读《街道的美学》[J]. 中华建设 2017(03)
    • [16].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述评[J]. 安康学院学报 2017(01)
    • [17].政治美学:历史源流与当代理路[J]. 文艺争鸣 2017(04)
    • [18].中国古典政治美学的理论契机、基本原则及美学史限度[J]. 文艺争鸣 2017(04)
    • [19].马克思与政治美学[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2)
    • [20].《乐感美学》的多重建设性向度评析[J]. 中国图书评论 2017(03)
    • [21].政治美学的哲学观[J]. 求是学刊 2017(02)
    • [22].论作为生活方式的美学及其效能[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3].美学新范畴与新美学建构——兼答王建疆先生[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 [24].美学生命绽放的生命美学——有感于耄耋年后的美学家王世德教授[J]. 美与时代(下) 2017(02)
    • [25].美学的对象与美学的重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6].沉醉的神往,虔诚的守望——我对美学的热爱和探索[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7].审美生命的实践——简析福柯的生存美学[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8].论当代日本美学的结构[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9].素见美学空间:一个遇见灵魂的地方[J]. 走向世界 2017(38)
    • [30].“美学”概念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05)

    标签:;  ;  ;  ;  

    从接受美学看《论语》韦利译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