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出路——汤因比文明形态史观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 陈玉霞
导师: 丁立群
关键词: 文明形态史观,文明,宗教,历史哲学
文献来源: 黑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着重概括、分析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汤因比在《历史研 究》中在继承前人尤其是斯宾格勒的文明形态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 历史即文明,人类历史是多种文明相互激荡的历史;所有的文明在哲 学上是同时代的,在价值上是相等的;每一种文明一般要经历产生、 成长、衰落和解体的过程,挑战与应战是理解这一过程的钥匙。汤因 比把整体性的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进一步开拓了宏观综合治史 的理论;他提出的多元文明等值的观点,虽然具有历史相对主义、文 化相对主义的倾向,却打破了在历史哲学领域中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 的欧洲文明中心论和历史发展直线论;挑战和应战模式虽具有主观性, 但它包含着对人的主体性的赞扬与肯定,体现出了汤因比超越了历史 发展的循环论和宿命论。 文明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以宗教为核心 内容的文化是文明的灵魂和精髓。由于宗教世俗化使人的自我中心和 贪婪日益膨胀,导致高新技术的利用产生了严重的弊端。于是,西方 文明陷入危机之中。汤因比认为通过恢复宗教信仰来提高人的精神境 界、道德水平,从而可以摆脱西方文明危机。对此,我们看到汤因比 对现实的敏锐的洞察力:在科学技术发展程度较高的今天,人类更需 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这样才能减少科学技术给人类带 来的消极后果。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对思辨的历 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兰克学派、唯物史观都是有所超越或启示的。 当然,作为一部宏篇巨著,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是在所难免的。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外文摘要
导论 《历史研究》诞生的前提条件
一、政界、学界两栖的汤因比
二、《历史研究》的写作目的和历史背景
三、汤因比文明形态史观的思想渊源
四、汤因比文明形态史观研究的视域
第1章 文明——历史研究的单位
1.1 历史研究的误区
1.1.1 历史研究的工业化倾向
1.1.2 历史研究的国家化倾向
1.2 历史研究的突破——文明的诉求
1.3 文明的模式及反思
1.4 文明的种类和性质
第2章 文明的历史
2.1 文明的产生
2.1.1 自然主义观点
2.1.2 文明起源于挑战和应战
2.2 文明的成长
2.2.1 主体性与文明成长
2.2.2 精英人物与普通群众
2.3 文明的衰落
2.3.1 文明衰落的宿命论
2.3.2 文明衰落的原因——丧失自决能力
2.4 文明的解体
2.4.1 文明解体的性质分析
2.4.2 文明解体的特征
第3章 文明的碰撞和传承
3.1 共时态的文明在空间上的碰撞
3.1.1 宗教诞生于多种文明的交汇处
3.1.2 现代西方文明与其它文明相接触的概况
3.2 共时态的文明相接触的社会心理后果
3.3 历时态文明在时间上的复兴
3.3.1 制度、法律和哲学的复兴
3.3.2 语言、文学和视觉艺术的复兴
3.3.3 宗教的复兴
第4章 文化——文明的灵魂
4.1 文明的整体性
4.1.1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4.1.2 索罗金对汤因比文明整体观的质疑
4.1.3 文明的整体性和非平衡性
4.1.4 汤因比的文明整体观
4.2 文明多元论
4.2.1 欧洲文明中心论
4.2.2 汤因比的多元文明观
4.2.3 世界的未来属于中国
4.3 文化决定论评析
4.3.1 历史即文化(文明)
4.3.2 从传统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
4.3.3 汤因比文化动力论评析
第5章 宗教文化思想
5.1 宗教——文明形态的表达式
5.1.1 宗教的本质
5.1.2 宗教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
5.1.3 局限与超越——汤因比宗教文化(文明)思想评析
5.1.4 从历史哲学走向历史神学
5.2 以宗教对抗技术
5.2.1 技术悲观主义
5.2.2 宗教道德化
5.2.3 爱的宗教统一人类社会
第6章 社会心理与文明变革
6.1 心理学与历史学的联盟
6.2 社会心理与文明变迁
第7章 《历史研究》的理论地位
7.1 《历史研究》与思辨的历史哲学
7.1.1 《历史研究》是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复兴
7.1.2 思辨的历史哲学的特征
7.1.3 《历史研究》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超越
7.2 《历史研究》与兰克学派
7.2.1 兰克学派的特征
7.2.2 《历史研究》对兰克学派的超越
7.3 《历史研究》与分析的历史哲学
7.3.1 分析的历史哲学的特点
7.3.2 《历史研究》对分析的历史哲学的超越
7.4 《历史研究》与唯物史观
7.4.1 唯物史观的特征
7.4.2 《历史研究》对唯物史观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独创性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23
相关论文
- [1].历史与人的生成[D]. 郭艳君.黑龙江大学2002
- [2].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 隽鸿飞.黑龙江大学2002
- [3].历史:一种反思性的文化存在[D]. 周启杰.黑龙江大学2004
- [4].社会存在本体论[D]. 李俊文.黑龙江大学2005
- [5].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化批判[D]. 张春姣.黑龙江大学2004
- [6].法治的人性基础[D]. 陈福胜.黑龙江大学2004
- [7].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 何林.黑龙江大学2005
- [8].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 姜华.黑龙江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