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基于一些自然因素的突发性事件,如地震、台风、海啸、洪涝干旱灾难,基于社会因素的恐怖袭击、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出现的冲突、战争等,以及基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互影响导致的重大事件,如重大火灾、恶性传染病流行等,共同构成影响社会基本生活秩序的突发性危机事件,而且危机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频发性、超强扩散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极大破坏性的特点,造成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重大变化,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威胁。 面对危机事件,各国政府必须及时有效处理,否则,不仅公共利益、民众利益乃至民众生命安全将受到重大损害,而且政府本身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这时,反应的敏捷性、处理的及时性、措施的有效性成为政府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危机发生,特别是特大危机面前,政府必须迅速行动起来,调动全社会资源和力量,齐心协力,控制和战胜危机。也就是说,动员是危机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危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动员”是一个人们在政治生活中高频率使用的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动员”从军事领域向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延伸,又出现了经济动员、政治动员、阶级动员、社会动员等概念。动员就其构成看,包括动员主体和动员客体。 动员主体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非政府组织(涵盖自组织系统)以及公民个体。尽管国家凭借其权威在组织动员中的动员效率是较高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所组织动员的集体行动是有效率的。因为组织的规模是有边界的。国家也好,组织(集团)也好,都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国家或组织(集团),国家或组织(集团)的集体行动说到底是个人动员发起的,也是个人参与实施的。因此,动员的核心不是国家层面的政治动员,而是政治动员与社会动员的有机结合。 有效的政治动员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克服困难、战胜各种危机的法宝。在革命战争时期与和平建设年代,我国积累了丰富的动员经验: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群众路线当作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建国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更是直接的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动员的形式是直接的依靠群众;充分利用国家机器,通过全国性的宣传网和政治教育来动员人民群众;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先进典型激励和鞭策人民大众,引导和推动人民大众。 然而,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国家,弱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过渡,当代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由国家垄断一切资源的“强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已经造成了新的资源分布格局,部分资源从政府严密控制之中释放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危机动员在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03)
- [2].中国巨灾灾后救助动员模式比较——以“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为例[J]. 江海学刊 2010(05)
- [3].危机管理中有线广播功能的挖掘及实现[J]. 电子政务 2014(08)
- [4].新中国危机动员理念的变迁——以自然灾害动员为例[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1(04)
-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危机动员探析[J]. 教育导刊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