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局外人》中的青少年话语

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局外人》中的青少年话语

论文摘要

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所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也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规则将其意义传播到社会中,以此确立社会地位。我们正是在这些话语模式下建构了现在的世界。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困惑和迷茫往往在其话语中反映出来,这种困惑和迷茫也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考验。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壳和内心世界的反映,是青少年表达内心意愿、质疑社会权威和追求个人理想的工具和方式。青少年处于社会的边缘,渴望自由和独立,渴望社会的认可和尊敬。他们在靠近社会中心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成人和儿童的话语特征。《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和《局外人》(1967)是两部反映美国当代青少年生活的成长小说,书中主人公的话语特色堪称当代美国青少年话语的典型。两部作品对二战后美国社会状况和美国青少年精神状态的成功描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小说对非正式的、口语化的美国青少年语言习惯的艺术展现。文学大师J·D·塞林格和S·E·辛顿笔下主人公们的语言既具共性特征,又有个性色彩;不仅具有粗俗化、俚语化的特征,又不失创造性,还有学校教育规范的痕迹。这也正是两部作品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问世以来一直在美国社会乃至世界文坛界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青少年话语及其文化成因入手,分析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辛顿的《局外人》并藉此阐述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的话语共性特征和文化内涵。而这一研究的起点是对如下这些问题的思考:两部作品共同的青少年话语特征有哪些?这些话语特征蕴含了哪些社会文化因素?两书话语特征产生了怎么样的社会反响和艺术效果?本文将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力图提出可能的解答。小说中的每一个青少年人物都是一个个案;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促使它生成的社会和文化的反映。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运用亚文化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以期丰富对美国青少年话语和美国社会的理解,加深对它们的认识。通过系统总结文本中美国青少年话语特征和对所选文本的个案研究,本文力图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一个中国读者的观点融入到关于美国青少年语言的探讨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1.1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 1.2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Research Status quo of the Two Novelettes Abroad
  • 2.2 Research Status quo of the Two Novelettes at Home
  • 2.3 Research Status quo of Adolescent Language
  • 3 Adolescent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wo Novelettes
  • 3.1 Vulgarity
  • 3.2 Colloquialism
  • 3.3 Vividness
  • 3.4 Exaggeration
  • 3.5 Repetition
  • 3.6 Emotionality
  • 4 A Cultural Study of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 4.1 Marginal Status of Adolescents
  • 4.2 Lack of Respectable Adult Model
  • 4.3 Defiance against Adult World
  • 4.4 Desire for Autonomy
  • 5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Awards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局外人》中的青少年话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