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政区类型研究

我国生态政区类型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在各地有条不紊地开展,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加强,我国生态环境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好转,但个别地区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由环境保护部倡导的建设生态示范区的运动在全国许多地方蓬勃开展起来,以生态政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为目标,我国掀起了生态政区建设的大潮,而生态政区的主要类型,主要包括生态乡村、生态市县、生态省,以及超越行政区限制的生态城市群。生态乡村建设是生态市、生态县、生态省乃至整个生态城市群建设的基础和细胞工程,我国各地区依据国家规划纲要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的创建模式。生态乡村的创建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环保工作,能够优化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现。但我国生态乡村的创建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认识不够、缺乏合理的规划、资金技术不足以及农民的参与性不够等问题,大大影响了生态乡村的建设进程。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农村实际,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同时通过提高公众参与等方式,共同推进生态乡村的建设进程。生态市、县是一种独立而又对外开放的生态系统,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寻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市、县比一般城市更具有高效性、持续性、和谐性,因此建设生态市、县具有深刻的意义。生态市县的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遵照国家生态市、县的创建指标,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大法律法规建设力度、加大经济科技投入,为生态市县的建设提供政策、法律和技术保障,同时要提高社会环保意识,形成全民环保的良好风尚。生态省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创举,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创新。生态省建设把发展性和持续性有机结合,强调生态的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目前面临的一系列发展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决定了我国有建设生态省的必要性。我国在生态省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生态省建设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各地立足实际,树立全局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改善环境质量,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法律为保障,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实现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在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上述的生态乡村、生态市县、生态省是生态社区的几种主要类型,21世纪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纲要也明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目前我国呈现出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态势,许多地区提出了建设城市群的意愿,通过对我国生态城市群的示范类型进行概括总结,可以为我们更好的研究我国生态城市群建设提供思路。通过我国三大龙头生态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更好地协调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政区研究是生态文明研究的重要方面,这是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对生态文明进行的研究,改变了以往以学科研究和地域研究的视角,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把生态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在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通过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进展,我们可以了解我国生态文明政区建设的动态,以及各地开展生态政区建设的情况,从而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工作进一步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生态乡村、生态市县、生态省和生态城市群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生态乡村是基础和细胞工程,生态城市群是最终目标,通过不同层级生态文明政区的建设,可以逐步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良好互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我国生态政区建设的类型
  • 第一章 生态乡村是生态政区建设的细胞工程
  • 一、我国生态乡村建设状况及意义分析
  • (一) 我国生态乡村的创建标准及发展模式
  • (二) 我国生态乡村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分析
  • (三) 生态乡村的创建意义分析
  • 二、我国生态乡村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 (一) 农村的环保工作和村容镇貌得到极大改善
  • (二) 生态乡村的创建优化了村镇的经济增长方式
  • (三) 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农村生态文明水平
  • (四) 生态乡村的创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 三、我国生态乡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 (一) 对生态乡村创建工作的认识不够
  • (二) 具体创建过程中缺少规划
  • (三) 城乡二元分割带来资金技术等问题
  • (四) 农民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 四、对我国生态乡村建设的思考
  • (一) 在政府的主导下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乡村创建模式
  • (二)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控制污染
  • (三) 在公众参与下建立环境友好型生活、生产方式
  • 第二章 加强生态市县建设的整合
  • 一、我国生态市、县建设的状况分析
  • (一) 我国生态市、县创建标准研究
  • (二) 我国生态市、县规划原则
  • 二、我国生态市、县的主要特点及建设意义分析
  • (一) 生态市、县的特点
  • (二) 建设生态市、县的意义
  • 三、对我国生态市、县建设的思考
  • (一)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做好行政保障
  • (二) 加大科技投入提供技术保障
  • (三) 加强生态保护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 (四) 因地制宜探索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
  • 第三章 提高生态省建设的整合能力
  • 一、生态省的特征及必要性分析
  • (一) 生态省的基本特征
  • (二) 我国建设生态省的必要性分析
  • 二、我国生态省建设现状及指标体系探究
  • (一) 我国生态省建设的现状分析
  • (二) 生态省建设的指标体系分析
  • 三、对我国生态省建设的思考
  • (一) 生态省的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
  • (二) 生态省的建设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
  • (三) 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 (四) 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实现社会公平
  • (五) 立足实际树立全局思维和大局意识
  • 第四章 积极推进生态城市群建设
  • 一、生态城市群的示范效应分析
  • (一) 生态城市群与生态示范区的辩证关系
  • (二) 生态城市群的示范效应
  • 二、我国生态城市群建设的几种类型
  • (一) 国家级三大龙头生态城市群
  • (二) 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目标的东北城市群
  • (三) 以建设“两型社会”为目标的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
  • (四) 以建设“国家生态经济区”为目标的黄河三角洲和鄱阳湖城市群
  • (五) 依托双核,建设城乡统筹的成渝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
  • (六) 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城市群建设
  • 三、重点建设国家级三大龙头生态城市群
  • (一) 环渤海生态城市群带动东北、华北、中西部地区生态城市群建设
  • (二) 长三角生态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城市群建设
  • (三) 珠三角生态城市群带动东南沿海的生态城市群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错壤的政区、流动的河流与以“漕”为大的区域社会:明清时期直鲁豫交界区域动乱研究[J]. 社会科学 2020(04)
    • [2].基层政区治理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上海基本管理单元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04)
    • [3].政区三要素框架下的中国当代市制:演进逻辑与优化路径[J]. 学术月刊 2020(07)
    • [4].清末奉天、锦州二府的县级政区格局及其边界形态[J]. 清史研究 2020(05)
    • [5].应急管理中政区治理的关联逻辑及其内在困境[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6].江苏政区2500年变迁[J]. 江苏地方志 2019(04)
    • [7].广东政区地名文化景观研究[J]. 中国地名 2015(12)
    • [8].“兖州”作为地理政区概念的变迁研究[J]. 德州学院学报 2015(01)
    • [9].量化调整山西省市县政区的探讨[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5)
    • [10].清末农安县下政区的地域联系与空间结构——德藏晚清吉林舆图研究之三[J]. 社会科学战线 2020(11)
    • [11].清朝政区边界复原与清史地理再现——《清史地图集》的编绘实践[J]. 清史研究 2020(05)
    • [12].福建政区地名文化景观分析[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13].明清时期天津地域型政区研究[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8(06)
    • [14].清代政区“厅”探析[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8(08)
    • [15].《东汉政区地理》县级政区补考[J]. 南都学坛 2016(02)
    • [16].清代浙江省政区边界的格局构建与空间类型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17].六朝政区研究刍议[J]. 历史地理 2013(01)
    • [18].清代贵州方志的星野岐论与政区认同[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3(04)
    • [19].快乐中体验 体验中学习——《认一认祖国政区》教学设计[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03)
    • [20].唐宋变革视野下的河南政区研究[J]. 宋史研究论丛 2010(00)
    • [2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政区名注释商兑[J]. 云梦学刊 2014(02)
    • [22].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政区更名问题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3].跨政区旅游区整合发展分析[J]. 旅游论坛 2009(05)
    • [24].民族型政区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8(01)
    • [25].耦合与失衡:闵行政区变迁中的上海城镇化进程(1958—1992)[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9(04)
    • [26].渐变与突变:中国历史上高层政区演变的分析[J]. 开发研究 2016(02)
    • [27].中国政区一课的趣味记忆[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01)
    • [28].邵阳历史上军事政区的设立与邵阳民风之关系研究[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9].宋代的特殊政区——在礼仪圣地所建的军[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30].广东政区地名文化景观研究[J]. 热带地理 2011(05)

    标签:;  ;  ;  ;  ;  

    我国生态政区类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