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自动”开机

所以“自动”开机

一、如此“自动”开机(论文文献综述)

卜银河[1](2021)在《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已经宣布了面向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碳减排目标,这意味着在稳定推进煤电机组清洁化高效利用的同时,必须在未来十年内大幅提高可变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比例、发电渗透率和消纳比重。2019年5月,中国发布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新配额制,直接考核各省域年度可再生能源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是否达到按分配消纳责任权重计算的责任消纳量,将作为电力调度机构按经济性最优或碳减排效果最优优化机组开停机计划和发电计划,和电力交易机构按同样的低碳和经济原则实现市场出清的重要约束条件。虽然强制配额政策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得到了基本保证,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仍需要高电力系统灵活性作为支撑。我国电源侧的不灵活燃煤火电机组占比高、可再生能源富集区的电网侧互联互通水平有限、需求侧响应和抽水蓄能等储能侧灵活性资源规模化效应不明显,源-网-荷-储的灵活性资源不足以支撑含高比例可变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通过多种灵活消纳措施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已成为目前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量的重要基础。(1)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以西北地区实际数据和HRP-38数据库为基础,通过提取西北地区电网结构和电源结构的特征,并充分考虑电力系统负荷和非水可再生能源出力的特性,搭建了具有电网节点结构复杂、机组数量多和可再生能源占比高等特点的实际案例场景。基于此,本研究以传统基于安全约束的机组组合(SCUC)和经济调度模型(SCED)为基础开发了适用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优化模型,适用于大规模机组组合、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情景下一日运行优化决策的快速求解。进而构建了四类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灵活消纳措施情景,电网侧以提高省间输电能力和区外输电容量为代表,需求侧以提高负荷可灵活调节水平的需求侧管理为代表,电源侧以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为代表,评估了四种灵活消纳措施对西北地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影响。(2)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构建。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基础上,引入新配额制消纳责任权重的约束,并对其中非线性部分进行线性化,构建了基于调度运行优化的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经济消纳优化模型、低碳消纳优化模型以及经济与低碳双目标消纳优化模型。首先是以区域整体发电运行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基于省域互联的单目标经济消纳优化模型;随后引入305台机组的碳排放参数,以区域整体总碳排放为目标,构建了基于省域互联的单目标低碳消纳优化模型,接着在约束方面进一步考虑38个节点间的线路传输容量和机组在各节点的分布限制,构建基于网架互联的单目标低碳消纳优化模型;最后基于区域整体碳排放和系统购电成本最低构建省域互联的经济与低碳双目标消纳优化模型,并对比展开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低碳消纳的案例分析。(3)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应用研究——以西北地区为例。基于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以西北地区为模型应用场景,首先评估了新配额制对西北地区省域可再生能源经济消纳的影响,以及新配额制下四项灵活消纳措施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促进效果,并将其与新配额制实施前灵活消纳措施的效果作比较。随后分析了新配额制对低碳消纳的影响,并与经济消纳的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当西北地区配额较低时,整体上以经济消纳为目标的优化模型结果具有成本优势且减排效果与低碳消纳接近,但当配额水平较高时,整体上以低碳消纳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减排效果明显更优而增加的发电成本反而较小,此外还单独分析了区域内网架结构对低碳消纳优化结果的影响。最后对新配额制下经济与低碳双目标消纳优化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单目标低碳消纳相比,双目标权衡后,区域碳排放水平接近但消纳指标变劣,并且当风光可以平价上网时将出现较严重的限电情况。(4)新配额制下基于市场交易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该部分研究首先基于确定性成本报价,构建了省域互联的日前电能量市场和日前辅助服务市场联合出清模型,以西北地区为案例,计及各省域间和区域整体主网架约束,讨论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联合出清对新配额制下促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市场联合出清模型的消纳水平和区域整体发电成本介于经济调度和低碳调度模型之间,不同辅助服务需求规模下各省域弃电量和弃电率指标变化明显,而消纳量和消纳比重指标变化不大。随后进一步构建了考虑火电机组辅助服务市场报价不确定性的双市场鲁棒出清模型,得出了 305台机组在五类辅助服务市场和电能量市场的联合出清结果,并分析了报价对区域可再生能源消纳、辅助服务费用和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在以上模型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的政策建议,新配额制下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调度和交易提供决策支持。

谭玉莲[2](2021)在《HIAF-BRing电源样机数字控制器设计和实现》文中指出增强器BRing是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加速器系统的核心,是获取高流强、高能量、高品质重离子束流的关键部分。BRing磁场的上升速率应达到12 T/s以实现束流由低能快速地加速到高能,从而提高加速器运行效率。因此BRing二极铁电源的输出电流,其上升和下降时间应在百毫秒内,上升速率应达到38000A/s。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二极铁电源采用全储能,变前励,多个全开关功率单元串并联的实现方案:大量的母线薄膜电容提供上升段的全部能量;采用高低压切换方法以实现变前励,并同时满足注入平台段电流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10-5以及上升段跟踪误差不超过1×10-4的要求;前级采用PWM整流器,后级采用斩波器,共同实现全开关方案。电源共由21个模块组成,首先由7个功率模块(6高压1低压)串联,再将3个支路并联,以达到5100 A/3620 V的输出目标。这些实际的工程需求,不仅是对电源的挑战,也对其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解决21个功率模块的空间分布,协调控制,多信号传输等问题,同时提高数字控制器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基于全光纤介质传输的主从控制器架构方案。针对主从控制器架构,设计了多模块间多芯片大容量数据高速传输机制,实现了全部软件开发工作。主控制器实现了整机逻辑控制、故障保护、网络通讯、调试数据回读、后级调节运算、脉冲输出等功能,从控制器实现了数据采集、故障检测以及前级PWM整流等功能。依照HIAF-BRing二极铁电源的多模块串并联的特点,设计了基于有限状态机FSM的电源状态检测轮询机制,实现了整体有序逻辑控制,使得大电流、宽电压范围、大功率电源状态可观测,运行稳定,同时辅以双冗余模块故障联锁保护系统,大大提高电源的可靠性。针对电源调试需求,利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千兆以太网,提出了基于先进先出FIFO的较低延迟应用层协议数据解析方案,设计了应用层协议的重发机制,实现了多达65535种大容量数据的带时间戳回读,同时增设了具备一定刷新率的实时数据回读显示功能,极大增加了电源调试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该数字控制器现已经全面应用于HIAF-BRing二极铁电源样机中,囿于功率模块数目的限制,暂时实现了单支路5模块串联,3支路并联,共15个模块串并联工作,上升和下降时间处于百毫秒内,5100 A/3620 V输出,注入平台段相对误差不超过6.25×10-5,上升段跟踪误差不超过2.5×10-4的输出目标,基本达到了设计预期。在电源实际调试、老化实验等长达10个月的实验中验证了其工程实现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解决了HIAF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技术问题。

李欢欢[3](2021)在《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力低碳转型大背景下,水轮发电机组(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和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作为稳定灵活性资源将消纳更多风光可再生能源。受电力负荷峰谷差与自身水-机-电耦合特性的双重影响,水轮发电机组将面临更为频繁的过渡过程,顶盖振动、导轴承摆度及尾水压力等指标参数剧烈变化,严重威胁机组安全运行及调能效果。本文以揭示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复杂水-机-电耦合关联机制与解析多指标参数复杂波动变化背后潜在风险规律为关键科学问题,构建水轮发电机组动态安全评价新框架,并将水轮发电机组动态调节特性纳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入网的现实情景下,进一步优化机组互补性能与互补效益,取得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围绕揭示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复杂水-机-电耦合关联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克服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轴系模型或抽蓄电动机模型不能全面描述机组水-机-电耦合特性的缺陷,探究子系统耦合切入点,建立两类机组过渡过程水-机-电耦合模型并深入研究机组动态稳定性。主要包括:(1)针对一管两机常规水轮发电机组,由水轮机力矩推求转轮水力不平衡力,以水力不平衡力为切入点耦连发电机不平衡磁拉力、阻尼力、碰摩力及水导轴承非线性油膜力,使水力系统与机电耦合系统紧密联系,利用特征线法求解引水管-尾水管传递函数、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轴系受力方程,建立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统一模型,将可靠性验证后的耦合统一模型应用于开机稳定性分析,研究主要运行或结构参数对机组振动特性影响规律,优化主要参数取值,从而使机组能够以最经济、操作最简便的优化方式提高过渡过程稳定性。结果表明:转子振幅与自调节系数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近似描述,转子振幅与转轮进出口直径比关系可用五次方程近似描述;轴承离心率对开机振动失去响应的临界数量级趋近于1×10-6,转轮进出口直径比最优取值趋近于0.8,自调节系数最优取值趋近于3。(2)针对一管两机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将其抽水调相运行时水压扰动等异常变化等效为高斯随机型或阶跃型外部激励,以“外部激励影响有功输出,有功输出影响无功特性”为切入点耦连水力系统与机电耦合系统,利用特征线法求解复杂管道传递函数并基于Matlab/Simulink模块耦合励磁装置及抽蓄电动机模型,建立完整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多机调相仿真模型。利用可靠性验证后的仿真模型研究外部激励作用下进相与迟相转化机制及多机间无功流动特性,并结合工程案例提供调相机跳机情景下的风险缓解建议。结果表明:一台机组受到外部激励时,易导致并行机组进相深度减小甚至转迟相运行;阶跃激励比高斯随机激励对进相与迟相转化行为影响更大;阶跃激励较大时,励磁电流辅助调节作用可适当缓解调相不稳定性。2.围绕解析多指标参数复杂波动变化背后潜在风险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克服子系统耦合复杂性造成风险特征提取和风险表现归类困难问题,提出利用动态风险量化方法深入挖掘两类机组过渡过程指标参数间及与运行风险间关联规律的新思路。(1)为准确界定常规水轮发电机组不推荐运行区、且缓解推荐运行区风险问题,基于理论修正的顶盖振动、导轴承摆度及尾水压力等动平衡实验关键指标参数,利用动态熵改进模糊集评价方法与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提出动态熵-模糊集风险评价方法与灰-熵关联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深入挖掘不推荐运行区与推荐运行区关键指标参数潜在风险规律,以概率形式量化机组实时风险度,提取高风险指标参数并对危险度排序。结果表明:机组不推荐运行区可从0 MW~121 MW缩减至0 MW~100 MW,将为灵活性调度增加21 MW可调容量。推荐运行区内不同水头下指标参数危险度排序存在明显差异,证明不同运行水头下定位的高风险部件将各有侧重。(2)为缓解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工况甩负荷过渡过程运行风险,考虑导叶直线关闭和球阀-导叶联动关闭两种方式,利用训练数据和相应风险判别准则改进传统Fisher判别法,提出基于Fisher判别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深入挖掘甩负荷过程水轮机流量、转速、尾水压力及蜗壳压力等关键指标参数风险演化特征,量化各工况点下机组运行风险概率。结果表明:导叶直线关闭和球阀-导叶联动关闭方式下机组不稳定运行概率分别为0.23和0.16,说明导叶直线关闭方式下机组甩负荷后会出现包括水锤压力在内的严重稳定性问题,若不优化导叶关闭方式,长期运行将造成部件疲劳损伤;两种关闭方式下机组风险演化特征均呈现双峰特性,其中第1波峰发生于甩负荷初期,而第2波峰发生于甩负荷后期;球阀辅助关闭的加入对机组第1波峰运行风险缓解作用极小,但可显着降低第2波峰风险概率。3.围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入网严重威胁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运行及调能效果这一现实情景,克服现有经济目标函数缺乏对灵活性水电机组调节成本量化的缺陷,构建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及响应峰值等水电机组动态调节性能指标以衡量PID控制参数、能源配比及传输线路布置优化对水光互补系统稳定运行优化作用。进一步地,以水风互补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取高敏感性超调量指标量化水电机组动态调节成本,综合考虑电能损失成本、投入成本及售电利润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费用因子,提出以成本-利润为目标函数的水风互补发电效益评价方法,研究风速类型、容量配比及市场电价波动对互补发电效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风电接入比例超54.5%时,最不利风速条件下风力发电效益将反超水力发电效益;分时电价每天捕获的互补系统总发电效益比固定电价效益要高出1万元左右。

吴刚[4](2020)在《基于捷联惯导的采煤机运行姿态高精度感知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能化开采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需求和必然方向,基于三维空间尺度的采煤机运行姿态是实现智能化开采的必需性基础信息。采煤机运行姿态的精确感知不仅能为探知、预测智能化工作面的生产状态提供途径,而且能为采煤机自主调高、记忆割煤等智能控制过程提供基础信息。已有工作初步实现了采煤机的定位定姿,但感知精度尚还欠缺,实时精确的采煤机运行姿态信息缺失长期阻碍了国内外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发展。本文即针对此问题,引入捷联惯导技术,结合实验测试、误差补偿算法优化及单轴旋转调制等方法,以采煤机“惯性测量组件误差补偿——系统误差补偿算法——单轴旋转调制”为研究主线,围绕惯性导航应用于采煤机运行姿态高精度感知时的元件级、系统级与捷联惯导级三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高采煤机运行姿态的感知精度,为综采工作面的生产状态预测及采煤机智能化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参考。本文从捷联惯导基本原理出发,构建了采煤机运行姿态的实时解算算法,建立了能够求解SINS系统状态最优估计卡尔曼滤波方程组。针对捷联惯导系统长航时的积累误差难以得到有效修正的缺陷,明确了捷联惯导系统主要误差项包括:惯性敏感器误差、初始对准误差及安装误差,并对主要误差项进行了逐一补偿。针对采煤机的强振动坏境对捷联惯导系统精度的影响,建立了采煤机振动力学模型,仿真获取了采煤机整机的振动响应特征,有效抑制了采煤机振动引起的圆锥误差与划船误差。在无法进一步提升惯性敏感器精度的条件下,提出了旋转调制误差自补偿技术,建立了实际转位机构的旋转模型,揭示了不同单轴旋转调制方案误差传播特性。基于不同单轴旋转调制方案的仿真结果,优选了最佳的旋转调制方案,推导了四位置转停时间与转位机构角加速度和调制角速度有关的表达式,理论证明了该方案可以完全消除陀螺仪零偏漂移的影响。设计了单轴旋转误差调制实验方案,研究设定了最佳的旋转调制参数,验证了单轴旋转调制能够有效提高惯导系统的姿态感知精度。研究了采煤机运行姿态感知的现场应用情况,误差补偿后的定位误差为补偿前的17%,航向角误差为补偿前的75%,采煤机运行姿态感知精度得到了显着提高。本文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提高井下采煤机运行姿态感知精度的理论与方法,不仅有助于充实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感知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为综采工作面的生产状态预测及井下开采设备智能化控制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借鉴,最终为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的发展做出贡献。该论文有图115幅,表15个,参考文献128篇。

聂赟[5](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暂态与稳态信号识别研究》文中认为暂态信号和稳态信号识别一直是信号识别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电子侦查,电子对抗等非合作通信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军事上,通过识别稳态调制信号的调制方式可以获取更多的情报,有利于我军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决策。民用方面,通过对室外电磁环境的检测,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调制信号类型及时分析干扰信号,并维护通信秩序的安全稳定。暂态信号在辐射源个体识别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对复杂电子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故障,提高系统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生产中的故障处理能力,保障系统平稳有序进行。基于这种状况,本文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暂态开机脉冲信号识别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稳态调制信号识别方案。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由于暂态开机脉冲信号的随机性和瞬时性,如何准确地确定暂态信号的起始点,成了目前研究过程中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方差自适应有效段截取算法,该算法能够利用暂态信号的方差特点,使起始点阈值随着环境中噪声的变化而变化,在噪声较大的情况仍然能将暂态开机信号从原始信号中分离出来,为后面提取更纯净的特征提供了基础保障。(2)提出并构建了基于时域,频域和空间域的38维混合特征模板,并进行了特征重要度分析,创建机器学习模型,并进行模型融合,在离线情况下,基于暂态信号特征,将四个电子设备的平均识别率从96.21%提高到97.91%,同时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3)针对16种稳态调制信号识别问题,搭建ResNet34层残差网络,利用希尔伯特变换,加入AM-Softmax层等方案提高了识别率,并搭建真实的通信环境进行了实验验证。

邹亚兰[6](2020)在《TB公司导航主机装配生产线平衡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汽车销量的下滑,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订单量也随之下降;由于人力成本和物料成本的不断提高,零部件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以及提升市场竞争力,需要对生产线进行改善优化,使产线平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本文首先阐述了生产线平衡的基本理论以及平衡生产线所需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汽车零部件企业TB公司生产上汽集团导航主机的装配生产线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生产线的工艺流程,通过时间研究方法测定了生产线上各工位的标准作业时间,发现生产线不平衡的问题;然后,运用山积图、人机操作图等工具和方法找出生产线不平衡的原因有三点:工位作业元素分配不均衡、人机操作不协调和工位员工动作不经济;最后针对生产线不平衡的原因,使用工业工程中的“5W1H”提问技术、人机操作分析、“ECRS”原则以及动作经济性原则等方法对生产线的平衡进行整体优化。但是整体优化后发现生产线的作业元素分配仍不合理,作业元素需要再次优化,由于工业工程方法在调整工位作业元素时容易受到个人主观的影响且工作效率低,从而提出了使用启发式算法对整体优化后的作业元素进行重新分配。最终,经过两次优化后生产线平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产线平衡率从52.5%提高到87.1%,达到良好生产线水平,生产效率提升;生产线平滑指数从34.1降到7.3,各工位的标准工时更加接近;瓶颈工时由最初的64.5秒减少到46秒,满足了生产需求;此外还减少了4个工位和3个作业人员,人机操作越来越协调,降低了生产成本。该论文有图31幅,表18个,参考文献74篇。

王方[7](2020)在《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流媒体类型的新型娱乐方式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随着三维图形软硬件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VR)技术也逐渐成为当今最火热的技术之一。本文着眼于VR技术与流媒体的结合,它将颠覆传统媒体的交互模式,能够更直观有效地传递信息内容,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交互性,让用户体验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VR流媒体将会是未来媒体娱乐发展的新方向,将会为传统媒体行业带来全新的转型机会,同时也将为流媒体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带来新的可能性。本课题基于这个背景,研究了并设计了一款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基于Android的VR流媒体平台是一款将电视、VR头显和安卓手机三端有机结合的智能流媒体平台。电视机顶盒作为局域网络服务终端,让电视屏幕作为虚拟现实内容显示的延伸,VR头显作为附属连接,实现局域网下互联互动,做到低延迟高清晰的VR流媒体播放,而手机端作为延伸,支持用户随时随地观看VR流媒体内容。VR流媒体平台的推出是对虚拟现实家庭娱乐场景下体验提升的一种积极探索,让VR真正走进用户的日常生活。基于Android的VR流媒体平台采用C/S架构,由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构成。服务器端负责网络请求处理、数据存储以及文件资源管理;客户端基于Android系统开发,采用了 MVC设计框架,搭配模块化设计思路,将系统拆分成节目推荐、节目预下载、节目介绍、流媒体直播、节目搜索、记录收藏、用户评论、头显连接、管理设置、数据储存以及网络通信等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支持VR体验,直播交流,数据采集的智能流媒体系统。本文完成了对系统压力与稳定性、屏幕适配、内存占用、响应时间、观看体验等指标的测试。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发现并解决了若干问题,确保达到设计的性能需求。该系统在各方面均表现优异,功能完备,用户体验友好,兼容性良好,在未来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唐尧[8](2020)在《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机器翻译结合下的德生收音机评测文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已经成为了翻译行业的基本翻译手段(张宁,2019:23)。但是机器翻译仍然还无法完全代替人工翻译,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机器翻译加译后编辑是现在甚至往后一段时间翻译行业的主流翻译方式。本文所分析的是笔者实践中遇到的的德生收音机评测文章的翻译。收音机评测文章兼具信息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的特征,既有大量规律性信息,也有一定的观点表达,因此采用机器翻译加译后编辑不但有利于提高翻译效率,还能确保翻译交付质量。同时,时间紧任务重也是决定采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客观原因。所以,译者结合平时课堂所学的关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知识以及翻译技术,确定了机器翻译加译后编辑的翻译模式来处理待译材料,以确保该翻译任务能够高效顺利完成。本篇翻译报告基于笔者自身的翻译实践,通过实际翻译实例,从词法,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分析总结目前机器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寻求对应的译后编辑策略。本篇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翻译项目介绍,翻译流程简述,案例分析和总结报告。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以及本篇翻译报告的写作,能够切实提升自身翻译水平,并为以后类似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丁建斌[9](2020)在《飞行器模拟检测仪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国防军事的不断发展为保护人民和国家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现代化各国国防军事的比拼不仅仅表现在武器和信息方面,更表现在军事系统设备的科技化技术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的日新月异为国防军事提供了快速有力的发展力量,计算机通信、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各国军事国防项目,计算机科学技术统筹成本和效率,在国防军事特别是武器飞行器方面的发展逐渐起到了主导作用。本文研究的内容是飞行器模拟检测仪软件的开发,对用户需求进行需求分析,对软件系统进行详细的架构设计后,使用分层架构和C/S架构,采用划分模块的方式,使用QT框架,配合Python语言、My SQL数据库和TCP/IP协议,逐步完成软件的需求实现,最后通过软件系统测试保障用户需求的实现和用户的软件使用体验。飞行器模拟检测仪软件主要实现的功能是作为上位机软件通过TCP与下位机软件进行通信,通过指令数据收发控制下位机进而控制模拟飞行器硬件设备,最后处理分析来自下位机反馈的飞行器数据形成报表,为模拟飞行器的测试实验和参数调整提供数据帮助。作为国防军事的武器飞行器控制软件,考虑到机密性、安全性和准确性方面的需求,本文讨论的飞行器模拟检测仪软件主要论述了软件架构和需求实现的过程,阐述了数据的流动方式方向,在最后实现的数据报表中总结了模拟飞行器检测实验的结果。

李琨[10](2020)在《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水利信息化技术是将物联网监控技术与水利工程项目相结合,运用物联网监控技术对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设备等进行控制、分析、和处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升级,进一步促进水利行业向“数字水利”方向迈进。“数字水利”主要由水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和执行等模块组成,是以人水和谐发展为指导目标,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战略,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应用需求,提出一系列可供操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本论文以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为依托,研究设计该水利工程项目的物联网监控系统,旨在提出以“水利信息化”和“数字水利”为基础的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以供实际供水工程运行决策。物联网监控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硬件、以数据分析处理等应用程序为软件,以数字化信息指令的接收和传递为核心技术,通过网络通讯实现工业过程全控制的实用性技术。本论文按照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前、设计中和设计后的时间思路对整个工程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进行开发研究。在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前对该系统进行功能性需求分析;在设计中,对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分别进行开发研究;在设计完成后,为保障系统稳定安全运行,提出运行前的参数测定方法和标准,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以现场实验方式对该系统进行检验并提出一定科学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供水泵站工程的实际需求,架构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的主要框架和结构;(2)对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工控机、PLC及其控制柜等硬件设备选型;(3)提出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前流量、液位、转速、压力等各参数测定指标和方法;(4)利用组态王6.53开发物联网监控系统软件,建立不同目标的运行监控模块,实现数据采集、曲线绘制、数据查询、报警等多项功能,并完成组态软件与数据库的连接,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5)详细阐述供水泵站实验室操作流程,设计不同转速比情况下单泵稳态运行实验,提出在水力调度运行中变频高效区范围,利用现场实验测量并绘制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和阻力特性曲线,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6)提出虚拟实验室建设方案,为供水泵站运行提供现代化水利管理的模式提供新的思考。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在设计思路上完整有序,硬件选型选用技术成熟的工业设备,可靠性较强,软件设计选用可维护性较高的应用程序,符合设计初衷,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采用实时响应控制,使用便捷,数据处理能力强。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提出供水行业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为今后供水泵站工程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思路;本文根据供水工程管理规范,提出供水泵站运行前各参数指标的测定方式、标准,可供各大中小型泵站在新建或更新改造中参考;文中采取实验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水力调度工程中变频经济运行方案,对山西省大水网高扬程供水泵站工程的优化调度运行具有参考价值。

二、如此“自动”开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此“自动”开机(论文提纲范文)

(1)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引出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研究
        1.2.2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研究
        1.2.3 基于系统优化理论的可再生能源消纳研究
        1.2.4 基于多尺度电力市场的可再生能源消纳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电力系统灵活性基础
    2.2 基于新配额制的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研究
    2.3 基于系统优化理论的可再生能源经济消纳优化方法
        2.3.1 电力系统优化理论基础
        2.3.2 基于SCUC和SCED的市场出清模型
        2.3.3 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化方法
    2.4 基于多尺度电力市场交易体系的可再生能源消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
    3.1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
        3.1.1 目标函数
        3.1.2 约束条件
    3.2 西北地区案例介绍
        3.2.1 数据库来源
        3.2.2 电网结构相关参数设定
        3.2.3 电源结构相关参数设定
        3.2.4 负荷特性相关参数设定
    3.3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灵活消纳措施情景设定
        3.3.1 电网侧灵活消纳措施情景设定
        3.3.2 需求侧灵活消纳措施情景设定
        3.3.3 电源侧灵活消纳措施情景设定
    3.4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灵活消纳措施经济效果评估
        3.4.1 电网侧灵活消纳措施效果评估
        3.4.2 需求侧灵活消纳措施效果评估
        3.4.3 电源侧灵活消纳措施效果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
    4.1 新配额制的内涵
    4.2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经济消纳优化模型
        4.2.1 模型构建
        4.2.2 参数设置
    4.3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低碳消纳优化模型
        4.3.1 模型构建
        4.3.2 参数设置
    4.4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经济与低碳双目标消纳优化模型
        4.4.1 模型构建
        4.4.2 参数设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的应用研究
    5.1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经济消纳的量化分析
        5.1.1 新配额制对经济消纳的影响
        5.1.2 新配额制下灵活消纳措施效果对比
        5.1.3 新配额制实施前后灵活消纳措施效果对比分析
    5.2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低碳消纳的量化分析
    5.3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低碳消纳和经济消纳对比分析
    5.4 新配额制下的经济与低碳双目标消纳的量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配额制下基于市场交易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
    6.1 新配额制下基于市场交易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
        6.1.1 基于确定性成本报价的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联合出清模型
        6.1.2 基于不确定成本报价的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联合出清模型
    6.2 新配额制下西北地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消纳结果分析
        6.2.1 基于确定性成本报价的双市场联合出清结果分析
        6.2.2 基于不确定成本报价的双市场联合出清结果分析
        6.2.3 市场化消纳优化与经济低碳消纳优化结果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HIAF-BRing电源样机数字控制器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HIAF及 BRing简介
    1.2 HIAF-BRing二极铁电源样机介绍
    1.3 HIAF-BRing二极铁电源控制器需求分析
    1.4 加速器电源控制器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5.1 论文的工作内容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数字控制器方案选择
    2.1 控制器设计前期工作准备
        2.1.1 带ARM核的FPGA控制器初探
        2.1.2 基于RS-485 的主从控制器研究
    2.2 基于全光纤介质的主从控制器硬件介绍
        2.2.1 硬件整体框架
        2.2.2 器件选型及性能分析
    2.3 基于全光纤介质的主从控制器软件介绍
        2.3.1 软件整体框架
        2.3.2 数字调节器模块介绍
        2.3.3 主从逻辑控制模块框架介绍
        2.3.4 故障联锁保护模块框架介绍
        2.3.5 网络数据解析模块框架介绍
        2.3.6 回读数据模块框架介绍
第3章 高速主从控制及联锁保护设计
    3.1 基于FSM的逻辑控制及轮询机制设计
        3.1.1 嵌入式硬核IP串行收发器原理介绍
        3.1.2 高速采集板的地址编码方法
        3.1.3 状态机编码设计
        3.1.4 状态查询机制设计
    3.2 基于双冗余的模块故障联锁保护系统
        3.2.1 双冗余联锁环路设计
        3.2.2 模块故障联锁板设计
        3.2.3 PLC联锁设计
        3.2.4 FPGA联锁设计
        3.2.5 故障联锁板电路级功能仿真
        3.2.6 联锁保护系统级逻辑功能仿真
第4章 千兆以太网通讯功能设计
    4.1 基于UDP及 FIFO架构的千兆以太网设计
        4.1.1 以太网基础介绍
        4.1.2 UDP/ IP及 MAC核设计
        4.1.3 数字控制器以太网应用层协议设计分析
        4.1.4 基于FIFO的应用层设计
    4.2 带重发机制的调试数据回读功能设计
        4.2.1 DDR3 SDRAM缓存机制设计
        4.2.2 可靠重发机制设计
        4.2.3 DDR3 SDRAM与网络对接设计
        4.2.4 数据时间戳设计
第5章 测试结果及分析
    5.1 数字控制器特殊工况测试
        5.1.1 电磁兼容及电气安全测试
        5.1.2 高低温试验测试
    5.2 开机流程测试
    5.3 模块故障联锁测试
    5.4 基于UDP的以太网应用层测试
    5.5 回读系统测试和示波器实测对比
    5.6 电源样机输出指标分析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1.3 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综述
        1.3.1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1.3.2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1.3.3 两类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风险分析
    1.4 水风光多能互补性优化及经济效益评估综述
        1.4.1 多能互补性优化
        1.4.2 多能互补经济效益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开机过渡过程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开机特性
    2.3 水轮发电机组基本模型
        2.3.1 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
        2.3.2 轴系模型
    2.4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统一新模型
        2.4.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模型的建立
        2.4.2 参数设置
        2.4.3 模型验证
    2.5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开机稳定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抽水调相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抽水调相工况特性
    3.3 抽水调相运行理论
        3.3.1 抽水调相运行迟相与进相基本理论
        3.3.2 多机进相运行稳定性理论
    3.4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仿真模型
        3.4.1 多机系统抽水调相模型的建立
        3.4.2 模型验证
    3.5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抽水调相运行稳定性分析
        3.5.1 励磁电流作用下多机调相运行稳定性分析
        3.5.2 外部激励作用下迟相与进相运行转化机制分析
    3.6 抽水调相风险情景下的运行建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轮发电机组典型过渡过程运行风险分析
    4.1 引言
    4.2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不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4.2.1 试验机组参数设置与运行区初步界定
        4.2.2 动平衡实验与初步分析
        4.2.3 动态熵-模糊集风险评价方法
        4.2.4 不推荐运行区优化与动态风险分析
    4.3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4.3.1 试验机组概况与运行水头设置
        4.3.2 动平衡实验与初步分析
        4.3.3 灰-熵关联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4.3.4 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4.4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工况甩负荷过渡过程风险分析
        4.4.1 甩负荷过渡过程导叶及球阀-导叶联动关闭规律
        4.4.2 数据来源
        4.4.3 基于Fisher判别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4.4.4 考虑导叶-球阀联动关闭的水泵水轮发电机组风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风光混合系统互补性能与发电效益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水光混合系统互补性能优化研究
        5.2.1 动态调节性能指标
        5.2.2 水光互补发电模型
        5.2.3 算例分析
    5.3 水风混合系统互补发电效益优化研究
        5.3.1 基于成本-利润的互补发电效益评价方法
        5.3.2 水风互补发电仿真模型
        5.3.3 互补性验证
        5.3.4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其他指标隶属度函数
附录 B 参数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捷联惯导的采煤机运行姿态高精度感知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案
2 基于捷联惯导的采煤机运行姿态感知理论
    2.1 采煤机运动与姿态特征
    2.2 捷联式惯性导航原理
    2.3 采煤机运行姿态解算算法
    2.4 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
    2.5 捷联惯导的卡尔曼滤波算法
    2.6 本章小结
3 采煤机捷联惯导惯性敏感器误差分析与补偿
    3.1 捷联惯导误差来源分析
    3.2 惯性敏感器性能测试系统
    3.3 陀螺仪零偏误差补偿
    3.4 加速度计零偏误差补偿
    3.5 随机漂移误差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采煤机捷联惯导初始对准与安装误差分析与补偿
    4.1 采煤机捷联惯导初始对准误差补偿
    4.2 采煤机捷联惯导安装误差补偿
    4.3 采煤机捷联惯导振动误差补偿
    4.4 本章小结
5 捷联惯导单轴旋转误差调制机制研究
    5.1 旋转调制技术原理
    5.2 单轴连续旋转调制方案
    5.3 单轴连续正反旋转调制方案
    5.4 四位置转停调制方案
    5.5 最佳旋转调制方案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捷联惯导单轴旋转误差调制实验
    6.1 实验方案设计与参数设定
    6.2 单轴旋转误差调制实验
    6.3 单轴旋转误差调制效果分析
    6.4 采煤机运行姿态感知现场应用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暂态与稳态信号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暂态脉冲信号识别研究
        1.2.2 稳态调制信号的识别研究
    1.3 论文创新点和主要内容
        1.3.1 论文的创新点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暂态开机脉冲指纹信号的采集与数据预处理
    2.1 信号的理论基础
    2.2 信号的一般特性
    2.3 暂态开机脉冲指纹信号的采集与分析
        2.3.1 电子开机暂态指纹脉冲信号的数据采集方案
        2.3.2 电子设备开机暂态指纹脉冲信号的初步分析
        2.3.3 电子设备开机暂态指纹脉冲信号数据集
    2.4 电子设备开机暂态脉冲信号的预处理
        2.4.1 基于自适应方差的有效段截取算法的提出
        2.4.2 基于滑动窗的方差自适应有效段截取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暂态开机脉冲信号识别
    3.1 机器学习的历史发展
    3.2 混合特征模板的构建
        3.2.1 时频域特征模板的构建
        3.2.2 基于信号直方图的统计特征
        3.2.3 基于空间域特征的提取
        3.2.4 混合特征模板的构建
    3.3 机器学习模型的原理
        3.3.1 引言
        3.3.2 决策树原理
        3.3.3 支持向量机原理
        3.3.4 随机森林模型
        3.3.5 梯度提升树模型原理
        3.3.6 极端梯度提升树模型原理
        3.3.7 线性判别分析模型原理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实验评价标准
        3.4.2 十折交叉验证
        3.4.3 单模型实验结果
        3.4.4 模型融合
        3.4.5 模型融合实验结果
        3.4.6 特征重要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稳态调制信号的采集与分析
    4.1 引言
    4.2 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
        4.2.1 通信系统的组成
        4.2.2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4.2.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4.3 通信系统中稳态调制信号原理与特性
        4.3.1 幅度调制
        4.3.2 角度调制
        4.3.3 数字频带调制
    4.4 稳态调制信号的采集与数据增强
        4.4.1 无线通信中稳态调制信号采集方案
        4.4.2 数据增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调制信号的识别
    5.1 引言
    5.2 人工神经网络历史发展的三次浪潮
    5.3 深度学习理论基础
        5.3.1 多层感知机
        5.3.2 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和特点
    5.4 深度残差网络介绍
    5.5 深度残差网络搭建
        5.5.1 数据预处理
        5.5.2 ResNet34层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1 希尔伯特变换与AM-Softmax实验分析
        5.6.2 信号增强实验分析
        5.6.3 高斯白噪声实验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TB公司导航主机装配生产线平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2 生产线平衡理论与方法
    2.1 生产线平衡理论
    2.2 生产线平衡方法
3 TB公司导航主机生产线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TB公司背景介绍
    3.2 TB公司导航主机生产线工艺流程
    3.3 TB公司导航主机生产线不平衡分析
    3.4 本章小节
4 TB公司导航主机生产线不平衡原因分析
    4.1 工位作业元素分配不均衡
    4.2 人机操作不协调
    4.3 工位员工动作不经济
    4.4 本章小节
5 TB公司导航主机生产线平衡优化
    5.1 生产线平衡的整体优化
    5.2 针对作业元素的再次优化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收集

(7)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2.1 Android系统
        2.1.1 Android系统的现状
        2.1.2 Android系统的优势
        2.1.3 Android系统架构
        2.1.4 Android TV开发
    2.2 Android网络通信
        2.2.1 Socket简介
        2.2.2 建立Socket连接
    2.3 VR技术
    2.4 直播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整体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业务功能需求
        3.1.2 非业务需求
    3.2 系统整体架构
    3.3 Android客户端设计
        3.3.1 开机定制模块设计
        3.3.2 电视台模块设计
        3.3.3 直播间模块设计
        3.3.4 播放器模块设计
        3.3.5 节目展示与管理模块设计
        3.3.6 局域互连模块设计
        3.3.7 用户模块设计
        3.3.8 数据库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的关键技术实现
    4.1 系统架构实现
    4.2 VR播放器实现
        4.2.1 VR播放器整体实现
        4.2.2 VR视频格式识别方案
    4.3 局域互连功能实现
    4.4 下载管理功能实现
    4.5 屏幕适配方案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测试与应用
    5.1 系统测试
        5.1.1 系统稳定性测试
        5.1.2 屏幕适配性测试
        5.1.3 VR播放流畅性
        5.1.4 局域流媒体服务接口稳定性测试
    5.2 系统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6.3 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机器翻译结合下的德生收音机评测文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1.1 项目来源
    1.2 文本特征
        1.2.1 词汇特点
        1.2.2 句子特点
        1.2.3 语篇特点
    1.3 选择机器翻译加译后编辑的原因
        1.3.1 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
        1.3.2 适合机器翻译加译后编辑的文本特征
        1.3.3 计算机辅助翻译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处理
        2.1.2 平行文本搜集与研读
        2.1.3 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的建立
    2.2 译中执行
        2.2.1 机器翻译引擎选择
        2.2.2 导入机器译文
    2.3 译后编辑
        2.3.1 机器翻译译文的常见问题
        2.3.2 译后编辑策略
    2.4 译后审校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词法类错误及其译后编辑的策略
        3.1.1 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处理
        3.1.2 缩略语的处理
        3.1.3 代词的误译及其处理
        3.1.4 介词的误译及其处理
    3.2 句法类错误及其译后编辑的策略
        3.2.1 语序不当的处理
        3.2.2 复杂从句的处理
        3.2.3 特殊句式的处理
    3.3 语篇类错误及其译后编辑的策略
        3.3.1 连贯与衔接
        3.3.2 语言风格的一致性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原文
    附录二 机器翻译译文
    附录三 译后编辑译文
    附录四 术语表
    附录五 平行文本

(9)飞行器模拟检测仪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飞行器模拟检测仪工作流程
    2.2 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的功能部署
    2.3 TCP协议
    2.4 MySQL数据库
    2.5 多线程编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功能性需求
        3.1.1 系统总体用例设计
        3.1.2 开机自检用例说明
        3.1.3 参数设置用例说明
        3.1.4 飞行器模拟检测用例说明
        3.1.5 计量用例说明
    3.2 非功能性需求
        3.2.1 性能需求
        3.2.2 可靠性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飞行器模拟检测仪软件的设计实现
    4.1 软件数据流设计
    4.2 基于TCP通信的C/S架构设计
    4.3 分层架构设计与实现
    4.4 软件模块划分设计与实现
        4.4.1 参数设置模块
        4.4.2 指令数据收发模块
        4.4.3 实验记录模块
        4.4.4 报表生成模块
        4.4.5 维护计量模块
    4.5 数据库表设计
        4.5.1 本地数据管理
        4.5.2 外部数据管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参数设置模块
        5.2.2 指令数据收发模块
        5.2.3 实验记录模块
        5.2.4 报表生成模块
        5.2.5 计量模块
    5.3 系统非功能测试
        5.3.1 性能需求测试
        5.3.2 可靠性需求测试
    5.4 软件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简介
    2.1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工程简介
    2.2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主要设备
    2.3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供水系统运行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3.2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功能性需求
        3.2.1 主控级主要功能
        3.2.2 现地级主要功能
    3.3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主要框架
        3.3.1 体系结构
        3.3.2 层次架构
        3.3.3 网络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硬件系统选型
    4.1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结构
        4.1.1 操作指导控制系统
        4.1.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4.1.3 集中式控制系统
        4.1.4 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
        4.1.5 集散式控制系统
        4.1.6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4.1.7 系统结构的选择
    4.2 主控级系统选择
        4.2.1 工控机选择
        4.2.2 PLC及控制柜选择
    4.3 现地级系统选择
        4.3.1 流量测量仪器选择
        4.3.2 液位测量仪器选择
        4.3.3 压力测量仪器选择
        4.3.4 转速测量选择
        4.3.5 电动蝶阀选择
        4.3.6 电动调节阀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软件开发
    5.1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软件选择
        5.1.1 系统监控软件介绍和选择
        5.1.2 软件实现功能
        5.1.3 利用组态王进行软件设计的流程
    5.2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软件界面展示
        5.2.1 开启画面
        5.2.2 登录画面
        5.2.3 主画面
        5.2.4 实时曲线
        5.2.5 历史曲线
        5.2.6 特性曲线
        5.2.7 数据查询及打印
        5.2.8 报警
    5.3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数据库
        5.3.1 供水泵站实验室综合数据库设计
        5.3.2 数据库介绍对比
        5.3.3 数据库的选择和连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参数测定基本要求
    6.1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参数测定的意义
    6.2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需测定任务
    6.3 测定标准
        6.3.1 同一测定参数多次测定的极限误差
        6.3.2 测定仪器的极限误差
        6.3.3 被测定参数总极限误差
    6.4 测定条件
    6.5 流量测定
        6.5.1 测定方法对比
        6.5.2 流速仪测定法
        6.5.3 超声波流量计测定法
        6.5.4 差压测流法
    6.6 液位测定
        6.6.1 直读液位测定法
        6.6.2 超声波液位测定法
        6.6.3 静压式液位测定法
    6.7 压力测定
    6.8 扬程测定计算
    6.9 转速和功率测定
        6.9.1 转速测定
        6.9.2 功率测定
    6.10 其他参数测定
        6.10.1 振动测定
        6.10.2 噪音测定
        6.10.3 温度测定
    6.11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运行实践
    7.1 实验室操作流程
        7.1.1 系统开机运行
        7.1.2 系统正常停机运行
        7.1.3 系统事故紧急停机运行
    7.2 不同工况下单泵稳态运行对比分析
        7.2.1 实验目的与方法
        7.2.2 实验数据
        7.2.3 数据分析
    7.3 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与阻力特性曲线研究
        7.3.1 实验目的与方法
        7.3.2 实验数据
        7.3.3 数据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供水泵站虚拟实验室建设
    8.1 虚拟实验室介绍
    8.2 虚拟实验室建设方案
    8.3 虚拟实验室应用实践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如此“自动”开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研究[D]. 卜银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HIAF-BRing电源样机数字控制器设计和实现[D]. 谭玉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D]. 李欢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基于捷联惯导的采煤机运行姿态高精度感知理论与技术研究[D]. 吴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基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暂态与稳态信号识别研究[D]. 聂赟.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TB公司导航主机装配生产线平衡优化研究[D]. 邹亚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研究与设计[D]. 王方.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8]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机器翻译结合下的德生收音机评测文章翻译实践报告[D]. 唐尧. 东华大学, 2020(11)
  • [9]飞行器模拟检测仪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丁建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D]. 李琨.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所以“自动”开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