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汉杂居地区民族交往心理调查研究 ——以宁夏固原市区原州区宋家巷回族社区为视点

回汉杂居地区民族交往心理调查研究 ——以宁夏固原市区原州区宋家巷回族社区为视点

论文摘要

本文以城市回族社区——固原市原州区宋家巷回族社区为视点,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基点,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对回汉杂居地区城市民族交往现状作总体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透视该地区回汉民族的交往心理。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固原市回汉民族交往和民族心理呈现如下特征:第一,固原市城市回汉民族在长期而频繁的交往过程中,对他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质的各个方面都有直观的体会和认知,并在风俗习惯和文化方面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和融合趋势;第二,现实生活中,生活在固原市的城市回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交往和谐而频繁,但通过我们的调查同时看到,城市回汉民族是以经济交往为依托和他民族成员产生频繁的交往。第三,在交往的心理尺度上,回汉民族的交往态度积极稳定,对民族间日常的交往,如同事、团体、经济、做邻居及其交友方面都有很高的积极态度,但同时由于宗教信仰对于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情感方面的提升作用,回族对民族交往的民族身份有很高的认同;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分工模式的影响,回汉民族成员对交往的同性别对象有很高的认同感;对于民族间的深层次交往——婚姻交往,回汉民族成员都有一定的保留,尤其是回族对于宗教信仰的崇敬,比较反对回汉之间的通婚,汉族也因生活习惯的差异对族际通婚持保留态度,心理距离相对较远。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以城市回族社区为调查点的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 四、调查地点的选择
  • 五、调查方法
  • 第一章 宁夏固原市回族及回汉民族交往关系概述
  • 第一节 固原市及回汉分布状况概述
  • 一、地理概况
  • 二、历史沿革
  • 三、固原市回族渊源
  • 第二节 固原市宋家巷回族社区概述
  • 一、地理位置
  • 二、人口经济状况
  • 三、社区历史及文化传统
  • 四、社区结构
  • 第三节 固原市民族交往概述
  • 一、历史上固原市回汉民族交往概述
  • 二、新中国成立后固原市民族交往关系概述
  • 第二章 回汉杂居地区城市民族交往需要与民族意识
  • 第一节 回汉杂居地区城市民族交往需要
  • 一、人的社会属性和交往的需要
  • 二、回汉民族文化导向下的和谐交往观念
  • 第二节 回汉杂居地区城市民族交往与民族意识
  • 一、民族交往与民族意识
  • 二、交往过程中的民族意识表征
  • 三、宗教对回族民族意识的提升
  • 第三章 杂居地区城市民族认同、性别认同与心理距离
  • 第一节 回汉杂居地区城市民族认同与性别认同
  • 一、交往对象的民族身份认同
  • 二、交往对象的性别认同
  • 第二节 回汉杂居地区城市民族交往的态度和心理距离
  • 一、回汉民族交往的态度
  • 二、回汉民族交往的心理距离
  • 第四章 杂居地区城市民族交往方式
  • 第一节 团结协作为基调的政治交往
  • 一、政治心态良好,回汉民族团结协作,共同促进地区繁荣
  • 二、政治交往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 第二节 以民族特色经济交往为主的交往模式
  • 一、经济交往是回汉民族间交往的主要形式
  • 二、以民族特色经济为主的经济交往
  • 第三节 回汉民族和谐的社会生活交往
  • 一、节庆交往
  • 二、婚姻交往
  • 三、干亲交往
  • 第五章 影响回汉杂居地区城市民族交往心理的因素
  • 第一节 民族关系的基础与民族交往心理
  • 一、民族关系的强烈民族性,提升了民族交往过程中的民族意识
  • 二、回汉和谐的民族关系缩短了交往的心理距离
  • 第二节 宗教信仰与民族交往心理
  • 一、宗教信仰是回汉民族交往的心理基础
  • 二、伊斯兰教信仰决定回汉民族的交往程度
  • 第三节 民族风俗习惯与民族交往心理
  • 一、尊重习俗是民族间交往的心理维护
  • 二、习俗美德共享是民族间交往的推力
  • 三、风俗习惯的吸收与融合是民族交往的结果
  • 第四节 民族交往与民族文化变迁
  • 一、饮食禁忌的相互尊重及汉族饮食文化的变迁
  • 二、回族服饰文化变迁与汉族对回族服饰文化符号的借用
  • 三、清真寺建筑文化的共享
  • 结语 回汉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的若干思考
  • 一、回汉民族间宗教信仰理解方面的偏差仍然存
  • 二、子女教育问题依然存在
  • 三、回汉民族成员间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存在对他民族的刻板印象
  • 四、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适应问题突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核心素养背景下回汉民族班级管理之生命教育[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10)
    • [2].近三十年回汉民族团结研究回顾与展望[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3].《梦回汉唐系列之一》[J]. 艺术教育 2018(01)
    • [4].《梦回汉唐系列之二》[J]. 艺术教育 2018(01)
    • [5].《梦回汉唐系列之三》[J]. 艺术教育 2018(01)
    • [6].20世纪50年代回汉通婚问题研究[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7].三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回汉交往研究[J]. 文化学刊 2016(06)
    • [8].近年来我国回汉民族关系研究述评[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 [9].宗教、社会流动与教育:回汉青年通婚的扫描——基于相关个案的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4(12)
    • [10].小学低年段回汉混合班和谐班级的构建策略[J]. 新课程 2020(04)
    • [11].农村小学回汉学生和谐相处模式探索[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33)
    • [12].回汉通婚的理论研究方法与述评及思考(1985~2014)[J]. 西北民族论丛 2016(01)
    • [13].回汉家庭幼儿教育的差异和民族特征[J]. 知识窗(教师版) 2017(03)
    • [14].旅游信息[J]. 湖北画报(湖北旅游) 2017(04)
    • [15].市委办公厅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J]. 武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07)
    • [16].百万校友资智回汉 千亿项目助推复兴[J]. 湖北画报(上旬) 2017(09)
    • [17].民族交融与回汉关系——以华北地区沧州市回族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20(05)
    • [18].新中国成立以来回汉通婚的发展变迁及研究述评[J]. 学术交流 2012(04)
    • [19].理解与包容:中国回汉关系回顾[J]. 理论界 2008(11)
    • [20].宁夏回汉大学生及回汉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对比性研究[J]. 回族研究 2009(04)
    • [21].回汉民族性格差异分析——以银川市为例[J]. 社会心理科学 2014(Z2)
    • [22].回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基于宁夏L镇回汉社会交往与民族关系的调查[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23].历史上河湟地区回汉民族的社会交往[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8(02)
    • [24].社区治理视域下的回汉民族文化交融与发展——以云南省嵩明县Y村为例[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08)
    • [25].长治西街回汉民族关系现状分析[J]. 长治学院学报 2016(03)
    • [26].回汉民族杂居地区民族族际交往心理与文化互动[J]. 兰州学刊 2010(10)
    • [27].“邘新社亲”长 回汉情谊深[J]. 中国民族 2019(09)
    • [28].黄河上游的苦芦湾人——一个包括回汉两族地域人群的认同和建构过程[J].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9(01)
    • [29].宁夏构建和谐回汉民族关系的当代意义[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4(01)
    • [30].对回汉婚姻家庭的思考[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标签:;  ;  ;  

    回汉杂居地区民族交往心理调查研究 ——以宁夏固原市区原州区宋家巷回族社区为视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