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移位论文-谭鸿,李锐

骨移位论文-谭鸿,李锐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移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移位治疗,骨坏死,豌豆骨

骨移位论文文献综述

谭鸿,李锐[1](2017)在《带血管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坏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带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坏死的疗效。方法本组共11例,男4例,女6例。年龄23~57岁,平均岁。其中7例为无菌性坏死,4例为陈旧骨折脱位坏死。本组Lichtman分期Ⅱ期:3例,Ⅲa期3例,Ⅲb期5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3年。保留月骨骨壳,带尺侧腕屈肌蒂豌豆骨植入3例;摘除坏死月骨,带尺侧腕屈肌蒂豌豆骨替代8例.结果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疼痛:20分以上10例,15分1例。握力:25分1例,20分5例,10分2例,5分2例,O分1例。腕关节功能状况:20分6例,15分5例。活动范围:10分7例,5分3例,O分1例。(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9-21)

梁再卿,吴宁,韦汉鹏,吴祖俊,颜彪[2](2017)在《月骨摘除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月骨摘除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采用月骨摘除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手术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8~62岁,中位数36岁;左侧4例,右侧6例。Lichtman分期Ⅲ期4例、Ⅳ期6例;病程12~72个月,中位数20个月。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腕关节静息时和持重(物品质量5 kg)后疼痛情况,测量腕关节活动度,采用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并根据末次随访时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数13个月。腕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前静息痛(4.9±2.1)分、持重后(8.7±1.3)分,末次随访时静息痛(2.0±0.4)分、持重后(2.5±0.8)分;腕关节活动度,术前屈伸15°±6°、尺桡偏10°±1°,末次随访时屈伸130°±16°、尺桡偏40°±5°;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前(65.37±11.25)分,末次随访时(89.00±10.27)分。疗效评价结果,本组优6例、良4例。均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克氏针松动或断裂及豌豆骨脱位、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月骨摘除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可有效缓解腕关节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7年04期)

叶玉芳,潘宝根,张淑倩,刘蓉辉,陈英敏[3](2017)在《多种CT后处理技术诊断听骨链断裂并砧骨移位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16岁,因骑电动车与货车相撞致头部及左耳外伤就诊,患者呈昏迷状态,外伤初期左外耳道有鲜血流出。于外伤后第19天因欲明确耳部损伤情况行颞骨CT检查。应用GE64层螺旋CT扫描机行颞骨CT扫描,骨重建算法,窗宽窗位分别设置为4 000 Hu;700 Hu,层厚0.625 mm,重迭0.3 mm,分别以两侧中耳为中心,FOV设置为9.6 cm行靶重建,并对两侧听骨链分别行(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7年05期)

马立国[4](2012)在《骶骨移位手法矫正联合场效应治疗仪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进行骶骨移位病变手法矫正及场效应治疗仪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76例。其中,26例给予局部封闭治疗(封闭组),25例给予手法治疗加封闭止痛(手法+封闭组),25例骨盆正位拍片显示骶骨移位状况,并给予骶骨移位手法矫正联合场效应治疗仪(手法+场效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患侧下肢感觉、循环等情况。结果叁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叁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但是手法+场效组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手法+场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后患者末梢循环改善,但是手法+场效组末梢循环明显优于其他组(P<0.05),叁组治疗后小腿皮肤感觉差异无显着性,但足部皮肤感觉,手法+场效组优于其他组。结论骶骨移位病变是梨状肌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因素,检查显示骶骨移位,手法矫正联合场效应治疗仪可明显改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症状体征,改善下肢感觉及末梢循环情况,值得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2年21期)

季祝永,薛荣,陈余庆,邹春锦,孙凤翔[5](2011)在《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脱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月骨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月骨脱位9例。结果随访12~34个月,平均21个月,X线片示移位的腕豆骨均未出现密度增高、囊性变、塌陷及碎裂等坏死征象。结论用带蒂豌豆骨移位是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月骨脱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贾晓燕[6](2011)在《带血管蒂的头状骨移位术后生物力学研究及远期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月骨无菌性坏死是由于缺血导致的骨坏死,它的病因仍然不清楚。形态上的变化,例如尺骨负变异、尺骨过度暴露、异常的桡骨倾斜和/或梯形的月骨和月骨血运的特殊形式都是易感因素,外伤史也很常见。多通过放射线平片来诊断,而MRI对该病早期诊断有优势,CT在证实月骨骨折和塌陷方面有优势,Lichtman把月骨无菌性坏死分为4期。这种疾病的发病史不是很明确,并且症状与月骨形状的变化和腕骨塌陷的程度不成正比。没有有力的证据去支持任何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很多患者通过腕关节的暂时外固定得到改善,但是这并没有阻止腕关节的进一步塌陷。Kienbock病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该病的严重程度。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血运重建术、桡骨短缩术、尺骨延长术、月骨切除和假体置换术、局限性腕关节融合术、近排腕骨切除术、全腕关节融合术及神经切断术等,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手术治疗方法一直存在分歧。1985年以来,路来金等通过显微解剖学研究,设计了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顺行血管蒂的头状骨移位术,来替代已经坏死碎裂的月骨,重新构建桡腕关节功能,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头状骨移位术后所重建的桡腕关节在解剖结构上不同于正常腕关节,这些解剖结构的变化是否会成为远期继发腕创伤性关节炎的诱因?患者术后远期效果如何?这些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本研究在正常与头状骨移位术后的腕关节标本上,分别测量腕关节处于不同位置时桡腕关节面及TH关节面的应力分布与大小,并比较二者间差异,分析头状骨移位术后腕关节负荷传导方式及对各关节面的生物力学影响。同时对该术式术后患者进行远期随访,以其为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手术提供更确切的实验数据和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富士压敏薄膜在正常与头状骨移位术后的腕关节标本上,分别测量腕关节处于不同位置时桡腕关节面和TH关节面的应力分布与大小,并比较二者间差异。对12个术后患者进行远期随访,系统询问和检查患侧腕关节,对患者腕关节握力、活动范围及主观方面进行评估。放射线学用来评价头状骨骨瓣的血供是否充足及是否出现或加重创伤性关节炎。结果:腕关节处于中立、掌屈、背伸、桡偏、尺偏位时,正常腕关节和头状骨移位术后腕关节的舟骨窝、TFC及TH关节平均应力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腕关节处于中立、背伸、尺偏位时,正常腕关节和移位术后腕关节的月骨窝平均应力间无差异(P>0.05)。然而,在腕关节处于掌屈和桡偏位时,正常腕关节和移位术后的月骨窝平均应力间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通过LSD检测,我们发现统计学差异来自紧密接触组月骨窝平均应力和非紧密接触组平均应力之间;在紧密接触组月骨窝的压力是0.983±0.12,明显大于非紧密接触组的0.782±0.04,这表明在非紧密接触组通过中央柱传导的力量降低;在非紧密接触组通过月骨窝传导的应力降低是头状骨短缩的结果。12名随访患者评分结果如下:好7名,一般5名。术后患侧腕关节活动弧度是健侧腕关节活动弧度的67%。患侧手的握力是健侧手握力的59%。复查术后腕关节X线:证实桡腕关节及腕中关节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复查腕关节MRI,证实头状骨骨瓣的血供良好,无骨坏死或骨不连的发生。结论:腕关节处于中立、掌屈、背伸、桡偏、尺偏位时,正常腕关节和移位术后腕关节的舟骨窝、月骨窝、TFC及TH关节平均应力间无显着性差异。带血管蒂的头状骨移位术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解释了为什么此术式术后不发生关节炎,从而证明了带血管蒂的头状骨移位术是晚期Kienbock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3-01)

杨子光[7](2011)在《头状骨移位术后桡腕关节面应力分布在体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头状骨移位术后在体桡腕关节内应力分布及变化情况。研究对象:一名男性患者,45岁,住院号76587,临床诊断为右腕部月骨无菌性坏死ⅢA期(Kienb(O|¨)ck diseaseⅢA),于2008年5月7日于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手外科行臂丛麻醉下右腕月骨切除、头状骨移位术。研究方法:对患者行双手腕部叁个不同位置的高分辨率CT机扫描,分别为中立位,掌屈约30°位、背伸约30°位。以自身对照为实验研究方式,右手腕部叁个位置设为手术组,左手腕部叁个位置设为对照组(非手术组)。将双手腕部断层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并导入Mimics 10.01软件,依据手部骨骼的CT灰度值,建立腕部骨骼的数字化叁维重建,以.STL的格式保存并导入到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进行处理,建立叁维腕部骨骼实体模型,最后导入ANSYS Products 12.0软件,根据腕骨的物理学性质及参数值,对模型进行赋值,并根据腕关节面受力的特点进行仿真工况设定。对照组的月骨及舟骨施加10N,方向垂直桡腕关节面,在手术组的月骨及移位头状骨施加的力的大小及方向与对照组相同。取得手术组、对照组的桡骨窝及桡月窝的应力-应变云图,以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头状骨移位术后,桡骨远端舟骨窝、桡月窝内传导的最大载荷小于正常腕关节可传导最大载荷,即在关节面软骨可承受的应力载荷之内,故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性小于正常腕关节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额可能性。结论:带血管蒂头状骨移位术不存在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其原因在于术后桡骨远端关节软骨所承受的载荷位于关节软骨的正常范围内。本实验对头状骨移位术后患者腕部骨骼建立在体叁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以自身对照为实验研究方式,探求头状骨移位手术后患者预后情况,与离体的术后腕关节面的应力分析研究更具有临床研究价值,并为判断此种手术方法,对于月骨无菌性坏死疾病的诊治及预后情况提供临床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3-01)

李素飞,赵云波,桂士良,扬子峰,卜晓峰[8](2010)在《头状骨移位替代术治疗晚期Kienbock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带血管蒂头状骨移位替代术治疗晚期kienbock病的手术疗效。方法A组:13例晚期(Licht-manⅢ、Ⅳ期)kienbock病患者,入院后均行腕部X线检查、头状骨移位替代术。B组:11例行月骨假体植入术。结果以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为准。A组除差1例,12例腕痛基本消失、平均握力恢复至健侧的76%,腕关节活动范围为健侧的51%。结论头状骨移位替代术治疗晚期kienbock病,能缓解疼痛、改善握力及腕关节活动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李志英,王晓飞[9](2009)在《带掌侧血管蒂部分头状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观察与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月骨无菌性坏死,也叫月骨软化症或金伯克氏病,在腕关节疾病中较为常见,是腕关节痛的主要病症之一.虽经90年的临床研究,特别是近20年来对该疾病研究,在解剖学、病因学、影像学和治疗方法上,进展较快,但迄今为止最突出的问题仍是病因不清,故伴之而来的是缺乏针对病因的确切有效治疗方法。因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发现较晚,故(本文来源于《中华护理学会第11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9-11-02)

唐诗添,黄富国,王军,康斌,唐华[10](2009)在《头状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方法:对7例Lichtman分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坏死月骨摘除,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结果:术后随访1~5年,平均32个月,移位头状骨有可靠血运,6例腕痛消失,1例仍有轻度腕痛,优良率100%。结论:应用该法替代月骨支撑腕关节,符合腕关节功能解剖,是治疗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09年04期)

骨移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月骨摘除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采用月骨摘除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手术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8~62岁,中位数36岁;左侧4例,右侧6例。Lichtman分期Ⅲ期4例、Ⅳ期6例;病程12~72个月,中位数20个月。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腕关节静息时和持重(物品质量5 kg)后疼痛情况,测量腕关节活动度,采用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并根据末次随访时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数13个月。腕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前静息痛(4.9±2.1)分、持重后(8.7±1.3)分,末次随访时静息痛(2.0±0.4)分、持重后(2.5±0.8)分;腕关节活动度,术前屈伸15°±6°、尺桡偏10°±1°,末次随访时屈伸130°±16°、尺桡偏40°±5°;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前(65.37±11.25)分,末次随访时(89.00±10.27)分。疗效评价结果,本组优6例、良4例。均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克氏针松动或断裂及豌豆骨脱位、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月骨摘除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可有效缓解腕关节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安全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移位论文参考文献

[1].谭鸿,李锐.带血管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坏死[C].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2].梁再卿,吴宁,韦汉鹏,吴祖俊,颜彪.月骨摘除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J].中医正骨.2017

[3].叶玉芳,潘宝根,张淑倩,刘蓉辉,陈英敏.多种CT后处理技术诊断听骨链断裂并砧骨移位1例[J].河北医药.2017

[4].马立国.骶骨移位手法矫正联合场效应治疗仪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

[5].季祝永,薛荣,陈余庆,邹春锦,孙凤翔.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

[6].贾晓燕.带血管蒂的头状骨移位术后生物力学研究及远期疗效分析[D].吉林大学.2011

[7].杨子光.头状骨移位术后桡腕关节面应力分布在体叁维有限元分析[D].吉林大学.2011

[8].李素飞,赵云波,桂士良,扬子峰,卜晓峰.头状骨移位替代术治疗晚期Kienbock病[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

[9].李志英,王晓飞.带掌侧血管蒂部分头状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观察与护理[C].中华护理学会第11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9

[10].唐诗添,黄富国,王军,康斌,唐华.头状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J].华西医学.2009

标签:;  ;  ;  

骨移位论文-谭鸿,李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