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镶白旗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https://www.lw50.cn/thumb/7776cd1544c49d1b5a9db3ab.webp)
论文摘要
荒漠化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环境与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也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研究区正镶白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地及沙地和草原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北方乃至全国荒漠化程度较严重的地区。本文以正镶白旗1990年、2000年和2006年夏季三期TM遥感影像、地形图;1961—2005年的降水、气温、建国以来的人口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为数据源;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图像处理技术为手段;利用矩阵分析荒漠化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过程、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对正镶白旗荒漠化动态变化和原因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预测了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TM影像解译数据与研究区高程模型DEM叠加后,分析了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不同高程、坡度、坡向上的分布概况,为防治荒漠化土地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6年间荒漠化总面积在扩大,但在两个时段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变化也不相同。2000年与1990年相比,各类型荒漠化土地面积总和有所增加,其中,轻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分别由64458.9hm~2和72112.7 hm~2变为74082.6 hm~2和81820.4 hm~2;中度荒漠化和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分别由88263. 7 hm~2和57075.6 hm~2变为86058.4 hm~2和50347.9 hm~2。2006年与2000年相比,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增加,其中,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到66597.3 hm~2,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不大,中度荒漠化和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分别增加到160284.3 hm~2和62742.7 hm~2。利用马尔科夫预测模型计算出,在未来34年内,轻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中度荒漠化和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有增加趋势。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正镶白旗土地荒漠化扩展的原因是人口增长太快、过度开垦、超载放牧等不合理利用行为造成土地压力过大,加上气候干旱、降水分配不均、变率大等因素造成的。经过科学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策略,遏制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1 引言1.1 荒漠化与沙漠化1.1.1 荒漠化的概念1.1.2 沙漠化的定义1.1.3 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与联系1.2 荒漠化研究背景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3.1 国外研究概况1.3.2 国内研究概况1.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 研究内容1.5.2 研究方法1.5.3 技术路线2 研究区概况2.1 地理位置和区划2.2 地质地貌特征2.3 气候与水文2.4 土壤与植被2.5 社会经济概况3 遥感影像处理与荒漠化分类及解译标志3.1 数据选择3.1.1 遥感数据选取3.1.2 地形图及行政区划图3.2 遥感影像处理3.2.1 遥感影像几何纠正3.2.2 影像镶嵌3.2.3 影像增强和最佳波段组合研究3.3 荒漠化分类系统及解译标志3.3.1 荒漠化分类、分级3.3.2 荒漠化遥感解译标志及荒漠化程度的划分指标4 荒漠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分析4.1 数据来源与监测方法4.2 16 年来正镶白旗荒漠化土地的动态分析4.2.1 三个时期荒漠化土地状况4.2.2 荒漠化土地面积的变化4.2.3 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发展速率4.3 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4.3.1 不同研究时段的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分析4.3.2 不同程度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土地的转移矩阵4.3.3 荒漠化土地的逆转与发展变化5 荒漠化土地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5.1 利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正镶白旗土地荒漠化发展趋势5.1.1 转移概率的确定5.2 动态模拟与预测5.2.1 对马氏模拟荒漠化变化的检验5.3 预测结果分析6 DEM 生成与荒漠化土地信息的提取6.1 数字高程模型DEM 的生成6.2 分析数据6.2.1 基于高程分级的荒漠化分析6.2.2 基于坡度的荒漠化分析6.2.3 基于坡向的分析7 正镶白旗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7.1 荒漠化扩展的气候原因7.1.1 降雨变化与荒漠化7.1.2 温度及其变化7.1.3 蒸发量及其变化7.1.4 风力与土地荒漠化7.2 荒漠化土地扩展的人为原因7.2.1 政策制度原因7.2.2 人口迅速增长7.2.3 人口总体素质低下7.2.4 过度放牧7.2.5 过度垦殖利用7.2.6 经济因素7.3 荒漠化的防治对策7.3.1 贯彻“围封转移”政策,开展舍饲饲养7.3.2 改变经营方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7.3.3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草地,健全草地监测系统7.3.4 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压力7.3.5 加强3S技术在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7.3.6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8 结论与展望8.1 研究结论8.2 问题讨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图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荒漠化论文; 正镶白旗论文; 动态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