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春秋末期,礼坏乐崩,群雄并起,诸侯国各自为政,争霸天下,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哲人与枭雄并出。子路(前542——前480年),春秋末年鲁国卞人,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他是孔门早期最著名的弟子之一。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形象较为特别,他出身微贱,以桀骜不驯而闻名,后为孔子折服,“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转变为君子。他前野后仁,前喭后礼,最终死于节义的巨大转变,在孔门弟子中具有典范意义。可以说,子路从野人到君子的转变是孔子教育艺术的成功范例。子路圣门高足,位列十哲,他是实践孔子德治仁政思想的光辉典范。子路一生追随、保护孔子,踏平坎坷,周游列国,圣道干城,游说四方,积极捍卫并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都不容忽视。子路是干济之儒的突出代表,他的志向就是从政治国,为民谋利。干济之儒主要指以介身国家治理、实现外在功业为基本诉求的孔门弟子,他对于干世济民有着极高的热情,长期跟随孔子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把为政治国当成为学的主要指向。在他的思想中包含着勇于行义的理想主义和重“义”轻“礼”的自然主义两个方面。子路之死,是一种壮士君子视死如归的典型。他赴难救患,志在必死。子路以他的君子之死,去践行仁道,成为“蹈仁而死者”。从性别角色角度说明士之成仁,是男性的选择;通过对比手法再现子路君子之死折射出伟大的人格力量。子路性情爽直,勇武果敢,忠义智仁,闻善则行,闻过则喜,诚实守信,为子至孝,善政为民,务实求真。通过子路研究,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这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