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一 门牌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作者: 马振华
导师: 汪原
关键词: 汉正街区域,门牌,街巷空间,街巷生活,空间认知
文献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选取汉正街区域的街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现场调研、绘制图表等方式,突破以往对街巷的研究仅停留在物质因素方面的局限性,对汉正街的街巷空间以及街巷中的认知系统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研究依照实地调研的不断推进而进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汉正街区域的街巷进行总体的考察,通过门牌这个入手点,展示了自建区街巷空间的自然肌理,揭示了丰富街巷生活的活力源泉,也证明了汉正街街巷空间和街巷生活对于居民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对自建区复杂街巷空间中存在的两种主要的认知系统进行研究:一是门牌,通过多个角度总结了门牌的发展和规律,从而强调了其作为认知系统的主导地位; 二是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认知系统,通过调研,分析了这种特殊的认知系统的重要作用。最后,本文探讨了这两种认知系统之间密切的转化关系。通过这两个方面,本文诠释了汉正街本身固有的特色,展现了其积极的、多样化的、有活力的一面,强调了表面混乱的街巷空间其内部的活力之源——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另外,文章系统的讲述了门牌和日常生活要素这两种认知系统,为有效的认知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同样重要的是,研究改变了传统的认识街巷的方式,从使用者入手有助于认识到城市设计的主角是使用者即市民,而不是设计者或者开发商。最后,文章对汉正街改造提出建议,提倡保留具有汉正街特色的街巷空间,以保留街巷生活。由于汉正街整体的复杂性和改造的长期性,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仍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课题成果能为研究的继续深入展开做好铺垫,能为城市空间的研究提供建设性意见。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范围
1.4 研究的方法
1.5 概念的界定
1.6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现有研究成果与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状况
2.2 国内研究状况
2.3 本章小结
3 汉正街地区的发展及街巷形态的演变
3.1 汉正街地区的发展
3.2 汉正街街巷形态的演变
3.3 本章小结
4 门牌与街巷空间
4.1 门牌“连成”街巷
4.2 街巷的分类
4.3 汉正街自建区
4.4 本章小结
5 门牌与街巷认知系统
5.1 门牌
5.2 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认知系统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2 图表索引目录
附录3 档案馆资料
附录4 访谈记录
发布时间: 2006-04-05
参考文献
- [1].汉正街商贸区旧城更新中的城市设计探讨[D]. 胡莉华.华中科技大学2006
- [2].汉正街自建住区非正规化街道空间研究[D]. 杜锦.华中科技大学2011
- [3].汉正街系列研究之四 转换平台[D]. 熊毅.华中科技大学2005
- [4].汉正街街巷空间界面研究[D]. 杨雪.华中科技大学2007
- [5].汉正街系列研究之边界[D]. 万亚兰.华中科技大学2008
- [6].声景研究[D]. 林晶.华中科技大学2008
- [7].汉正街系列研究之加建楼梯[D]. 龚良平.华中科技大学2006
- [8].汉正街系列研究之全新街[D]. 胡晓芳.华中科技大学2006
- [9].汉正街地区的隙间类型研究[D]. 詹少辉.华中科技大学2004
- [10].影响街道活力的物质空间研究[D]. 祝琬.华中科技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汉正街系列研究之全新街[D]. 胡晓芳.华中科技大学2006
- [2].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五生产空间史[D]. 钱雅妮.华中科技大学2006
- [3].汉正街系列研究之加建楼梯[D]. 龚良平.华中科技大学2006
- [4].汉正街系列研究之诊所[D]. 霍博.华中科技大学2006
- [5].汉正街地区的隙间类型研究[D]. 詹少辉.华中科技大学2004
- [6].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七 老年人外部生活空间[D]. 刘莹.华中科技大学2005
- [7].汉正街系列研究之六 搬运工[D]. 吕伟.华中科技大学2005
- [8].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三 泉隆巷[D]. 刘燕萍.华中科技大学2005
- [9].汉正街系列研究之四 转换平台[D]. 熊毅.华中科技大学2005
- [10].汉正街系列研究之二 流动的商街[D]. 叶静.华中科技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