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胫豆芫菁论文-杨玉霞,任国栋

毛胫豆芫菁论文-杨玉霞,任国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毛胫豆芫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鞘翅目,芫菁科,毛胫豆芫菁组,新种

毛胫豆芫菁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霞,任国栋[1](2007)在《中国毛胫豆芫菁组分类研究(鞘翅目,芫菁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毛胫豆芫菁组Epicauta tibialis group进行了系统研究,描述云南1新种,即疏毛豆芫菁Epicauta sparsicapilla sp.nov.;编制了中国已知种检索表,简述了种的分布和寄主。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王雪梅[2](2007)在《锯角豆芫菁与毛胫豆芫菁的生物学及人工饲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芫菁为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昆虫的通称,世界共记录2500余种,我国已知130余种,所分泌的斑蝥素可医治多种癌症。出于药用目的,国内学者对斑蝥素提取类似物及衍生物合成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药用昆虫本身研究不多,特别是芫菁的人工饲养和生殖生态方面,在国内至今少见有关报道。本论文对豆芫菁属的锯角豆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和毛胫豆芫菁(Epicauta tibialis Waterhouse)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锯角豆芫菁、毛胫豆芫菁在贵州省分布广泛。锯角豆芫菁在贵阳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假蛹越冬;毛胫豆芫菁在贵阳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假蛹越冬。两者幼虫均共7龄,1龄幼虫为叁爪蚴,2、3、4、5及7龄幼虫为蛴螬型,6龄幼虫为不吃不动的象甲型假蛹,1-5龄为取食生长期,取食蝗虫卵,7龄幼虫不再取食,蛹为裸蛹。2.两种芫菁均在土中产卵,土中化蛹。两者交配方式相同,开始时均为背伏式,交配成功后为直线式。雌虫产卵前仅交配一次,雄虫一生交配多次。毛胫豆芫菁雌虫一生可产卵2-4次,第一次每雌可产约200粒卵,以后会渐少,最后一次产约20粒卵。锯角豆芫菁雌虫一生可产卵3-5次,第一次产卵约80粒,最后一次产卵约20粒。3.两种芫菁成虫食性较杂,主要取食豆科、茄科、十字花科、某些蕨类植物及一些杂草的叶片。毛胫豆芫菁对四种实验植物的取食偏好性顺序为大豆>蕨类>西红柿>马铃薯。4.锯角豆芫菁个体较小。成虫平均体重:♀0.15g,♂0.14g,但其繁殖速率较快。在18℃、21℃、24℃、27℃、30℃下,测定了锯角豆芫菁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在温度27℃、30℃时,相对湿度60%,1500Lx每天14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的条件下,成虫羽化后,取食2-3天即可交配,7天可产卵,卵约10天孵化,幼虫取食蝗卵后平均20天可以羽化为成虫,实验室可实现40天繁殖1代,一年繁殖9代,饲养成功率较高。5.毛胫豆芫菁个体较锯角豆芫菁大,成虫平均体重:♀0.35g,♂0.33g,繁殖速率较慢。在27℃、30℃下,测定了毛胫豆芫菁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卵在27℃下40天才可孵化,幼虫期约为70天,因此不适合人工饲养。6.饲料植物种类对毛胫豆芫菁成虫的产卵时间及产卵量有一定影响。四种实验饲料植物按有利于毛胫豆芫菁产卵的顺序排列:大豆叶>蕨类植物叶>西红柿叶>马铃薯叶。7.两种芫菁的幼虫具有互残行为,仅捕食蝗卵,但幼虫不具有捕食某一种蝗卵的专一性。8.实验证明2种芫菁均在假蛹期滞育。低温可能是锯角豆芫菁幼虫滞育的诱导因素。而毛胫豆芫菁的幼虫在变温条件下比持续高温更容易解除滞育。9.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发现绒螨科的两种螨以及白僵菌对芫菁幼虫有寄生现象。10.实验室饲养锯角豆芫菁与野生锯角豆芫菁的斑蝥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刚羽化的锯角豆芫菁斑蝥素含量略高于取食产卵后的锯角豆芫菁斑蝥素含量。11.探讨了“锯角豆芫菁的野外助养——中华稻蝗的生物防治模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7-06-01)

毛胫豆芫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芫菁为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昆虫的通称,世界共记录2500余种,我国已知130余种,所分泌的斑蝥素可医治多种癌症。出于药用目的,国内学者对斑蝥素提取类似物及衍生物合成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药用昆虫本身研究不多,特别是芫菁的人工饲养和生殖生态方面,在国内至今少见有关报道。本论文对豆芫菁属的锯角豆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和毛胫豆芫菁(Epicauta tibialis Waterhouse)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锯角豆芫菁、毛胫豆芫菁在贵州省分布广泛。锯角豆芫菁在贵阳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假蛹越冬;毛胫豆芫菁在贵阳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假蛹越冬。两者幼虫均共7龄,1龄幼虫为叁爪蚴,2、3、4、5及7龄幼虫为蛴螬型,6龄幼虫为不吃不动的象甲型假蛹,1-5龄为取食生长期,取食蝗虫卵,7龄幼虫不再取食,蛹为裸蛹。2.两种芫菁均在土中产卵,土中化蛹。两者交配方式相同,开始时均为背伏式,交配成功后为直线式。雌虫产卵前仅交配一次,雄虫一生交配多次。毛胫豆芫菁雌虫一生可产卵2-4次,第一次每雌可产约200粒卵,以后会渐少,最后一次产约20粒卵。锯角豆芫菁雌虫一生可产卵3-5次,第一次产卵约80粒,最后一次产卵约20粒。3.两种芫菁成虫食性较杂,主要取食豆科、茄科、十字花科、某些蕨类植物及一些杂草的叶片。毛胫豆芫菁对四种实验植物的取食偏好性顺序为大豆>蕨类>西红柿>马铃薯。4.锯角豆芫菁个体较小。成虫平均体重:♀0.15g,♂0.14g,但其繁殖速率较快。在18℃、21℃、24℃、27℃、30℃下,测定了锯角豆芫菁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在温度27℃、30℃时,相对湿度60%,1500Lx每天14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的条件下,成虫羽化后,取食2-3天即可交配,7天可产卵,卵约10天孵化,幼虫取食蝗卵后平均20天可以羽化为成虫,实验室可实现40天繁殖1代,一年繁殖9代,饲养成功率较高。5.毛胫豆芫菁个体较锯角豆芫菁大,成虫平均体重:♀0.35g,♂0.33g,繁殖速率较慢。在27℃、30℃下,测定了毛胫豆芫菁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卵在27℃下40天才可孵化,幼虫期约为70天,因此不适合人工饲养。6.饲料植物种类对毛胫豆芫菁成虫的产卵时间及产卵量有一定影响。四种实验饲料植物按有利于毛胫豆芫菁产卵的顺序排列:大豆叶>蕨类植物叶>西红柿叶>马铃薯叶。7.两种芫菁的幼虫具有互残行为,仅捕食蝗卵,但幼虫不具有捕食某一种蝗卵的专一性。8.实验证明2种芫菁均在假蛹期滞育。低温可能是锯角豆芫菁幼虫滞育的诱导因素。而毛胫豆芫菁的幼虫在变温条件下比持续高温更容易解除滞育。9.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发现绒螨科的两种螨以及白僵菌对芫菁幼虫有寄生现象。10.实验室饲养锯角豆芫菁与野生锯角豆芫菁的斑蝥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刚羽化的锯角豆芫菁斑蝥素含量略高于取食产卵后的锯角豆芫菁斑蝥素含量。11.探讨了“锯角豆芫菁的野外助养——中华稻蝗的生物防治模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毛胫豆芫菁论文参考文献

[1].杨玉霞,任国栋.中国毛胫豆芫菁组分类研究(鞘翅目,芫菁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7

[2].王雪梅.锯角豆芫菁与毛胫豆芫菁的生物学及人工饲养研究[D].贵州大学.2007

标签:;  ;  ;  ;  

毛胫豆芫菁论文-杨玉霞,任国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