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策略

蔡金海(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高级中学广东深圳518123)

【摘要】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品质的主渠道。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提出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七种策略;反向思考;培养求异性;标新立异,培养独特性;加强联想,培养敏捷性;善于探究,培养深刻性;图文转换,培养形象性;案例剖析,培养综合性;变式训练,培养灵活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思维;思维品质;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品质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具有求异性、独特性、敏捷性、形象性等品质。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我们进行了多年探索与实践,并总结出了一些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本文所阐述的做法与认识能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有借鉴意义。

1.反向思考,培养创新思维的求异性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正向思维是指沿着人们的习惯性思考路线去思考,而逆向思维则是指背逆人们的习惯路线去思考。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而运用逆向思维却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逆向思维能打破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地理教学中采用“探讨逆命题的真假”及“反证法”是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便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为此,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度,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这两者缺一不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有独立见解和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台风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危害很大,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台风的登陆及其破坏的视频,让学生讨论:如何减轻台风危害?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多种方案:加强防灾意识,尽量在家;转移危险区人口;组建防灾救灾精干队伍;灾前充分估计灾情,灾后及时救援;在沿海营造防护林,减轻风暴潮的危害;参加保险,使灾后能尽快恢复生产;在重灾区尽量不要建重要的经济部门;台风是由热带气旋发育而成,能否通过施放大量制冷剂来降低台风强度,甚至消灭台风;能否改变台风的路径,不让台风登陆。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独特性。

3.加强联想,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联想是打开沉睡在头脑深处记忆的最简便和最适宜的钥匙”。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既有助于学生通过联想理清地理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灵活、便于运用的知识网络,更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常用以下几种联想。

3.1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指触发物与联想物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联想,这种联想可以促成知识条理化和系列化。例如,南美洲东南沿海地区(10°S~25°S)的热带雨林气候是由低纬信风越过暖流洋面后遇地形阻挡抬升形成的,由此可以联想到成因相同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中美洲东部沿海地区。

3.2对比联想。对比联想是指触发物与联想物之间具有相反性质的联想,这种联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活化对应的知识。例如,学习地球运动意义,可以从夏至日联想到冬至日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从某日南半球各地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季节联想到北半球同纬度的情况;学习天气系统时,可以从气旋联想到反气旋,从冷锋联想到暖锋;学习工业生产时,可以从传统工业联想到新兴工业;学习城市化时,可以从城市化联想到逆城市化,从发展中国家联想到发达国家城市化状况等。

3.3因果联想。因果联想是指触发物和联想物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的联想,这种联想层层递进,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太阳辐射分布差异→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都是沿着地理现象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的联想。

4.善于探究,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

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学习就是最值得推崇的方式之一。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应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根据地理学习的内容与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将探究的类型简略地分为知识结构探究型、现象探究型、条件探究型等多种探究类型。以“现象探究型”为例,现象探究是根据已发生的现象去探究形成的原因,它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现象追索本质,分析影响因素,逐步探究、推理、得出结论。如“沙尘暴”成因探析。课堂上先播放一段沙尘暴天气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沙尘暴天气的特点和危害,激起学生探究沙尘暴的兴趣。首先我们展示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学生容易得出:西北处于干旱、半干旱区,然后,我们又通过分析北京、呼和浩特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学生很快得出:春旱严重,冬春降水少。接着展示三段动画片[1]一个老先生滥砍滥伐;[2]牛羊成群,过度放牧;[3]演示西北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沙尘暴”的成因。“沙尘暴”的根本成因包括两方面:尘源、风源。

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意识,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5.图文转换,培养创新思维的形象性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多数学科,自然语言是唯一的表述形式,图片只作为补充说明;而在地理学科中,制图表述和文字表述,两者不能相互代替,必须相互补充,地图素有“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之称。把图形语言和自然语言相互转换是地理学科培养学生思维形象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地理图像,特别是读图、填图、绘图、用图技能的培养。例如,学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单纯用语言讲述,学生很难理解。而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更应加强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凸现学科图像语言特点,培养思维品质的形象性。

6.案例剖析,培养创新思维的综合性

因“案例教学法”具有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课堂形式的探究性等优点,已广泛地应用到中学教学之中。在实施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我们重视应用案例教学,从分析某一典型的地理事实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地理事物的时空演化规律,由感性到理性,促进了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深刻理解与应用。

例如,在教《工业区位因素》时,我们引入人教版中的案例《德国鲁尔区》。首先引导学生说出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再从气候、资源、交通、市场等因素入手剖析在19世纪中叶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鲁尔工业区中传统工业部门兴起、衰落的原因和振兴对策。然后,要求学生比较我国东北工业区和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异同,这时学生就能将鲁尔区中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探究之中。通过分析、迁移,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理案例综合分析的一般方法:地理案例往往是某区域的典型事实。要分析地理案例,势必先定位、再从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入手,进行综合分析,理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客观地进行区域评价,找出区域发展的优势及问题,拟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并能将案例研究成果应用于其它地域与情景之中。

案例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思维上的分析与综合过程,通过这种训练,既能加深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思维的综合性。

7.变式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式,在一定阶段往往会按照这种固定模式去解题,稍不注意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导致思想的僵化。而运用变式训练,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下面这道题,就是通过变式训练,来提高学生变通能力的。

若某人从图1中的M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100千米,则其最终的位置

A.回到M点

B.在M点的正南方向

C.在M点的正东方向

D.在M点的正西方向

学过了相关知识后,学生都知道根据经、纬度相差1°所对应的实地距离的长短来进行判断。但在我们找出正确答案C后,决不能仅仅只停留于此,而应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一:变顺序。如果此人不是按照题中的顺序行走,而是先向正南,然后再依次向正东、正北、正西方向行走,结果会怎样?如果先是向正西、正北,情况又如何呢?

变式二:变M点的位置。如果M点并非位于图2中的位置,而是位于赤道以北30千米处,结果又如何呢?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思考使M点距赤道的距离发生变化,如果M点是位于赤道以北50千米、70千米处,情况又如何变化呢?

通过以上的变式练习,多角度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真正地融会贯通,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熟练地运用知识,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创新思维品质的内涵丰富,培养方式多样,只要我们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创造性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进行培养与训练,就能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方面真正有所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张铁明.教学信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张超段玉山主编.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陈澄主编.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8]许素贞.地图教学与创造性思维[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7、8)

收稿日期:2012-06-18

标签:;  ;  ;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