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苍术内生真菌与其植物圈微生物的互作及对宿主抗旱的影响

茅苍术内生真菌与其植物圈微生物的互作及对宿主抗旱的影响

论文摘要

自然状态下,茅苍术的体内存在着种类多样的内生真菌,而体外则有相关的根际和叶际微生物与之相伴而生,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研究植物圈内微生物间互作的合适植物材料。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无菌苗的组织培养——内生菌接种——炼苗——室外盆栽”的方法有效地建立了苍术内生真菌与宿主的双重培养体系,为研究内生真菌在宿主体内互作及内生真菌与宿主共生对植物圈内其他相关微生物的影响奠定了研究基础。首先,为了探讨同一宿主内生真菌侵染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以孔球孢霉AL12与小克银汉霉AL4两株茅苍术内生真菌为模式菌株,研究单独接种(AL4组和AL12组)和混合接种内生真菌(AL4/AL12组、AL4VSAL12组和AL12/AL4组)对宿主主要代谢产物挥发油的改变及内生真菌之间对各自定殖分布的影响,并设对照为不接菌(CK组)。结果表明AL4偏好定殖于根茎,而AL12对叶片的定殖更加偏好。混合接菌组中,每种菌的分离率要低于单一接菌组,可能由于真菌之间生态位竞争所致。先接种AL12,再接种AL4会降低AL4的定殖率,同样的,对于茎叶,先接种AL4再接种AL12会减少AL12的定殖率。不同的是在根中单一接种AL12相比于AL12/AL4组和AL4VSAL12组,AL12的定殖率略有下降,可能由于AI4的侵入改变了根中挥发油的含量而有利于AL12的定殖,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两种在根中长期定殖的内生真菌间存在协同作用。用染色法对接菌植物组织进行观察,可见单一弯曲,折叠不分支的菌丝体定殖在植物叶片组织和根皮层细胞间。相比纯培养的菌丝,定殖于宿主中的真菌菌丝表现出一定的形态适应性变化。透射电镜更清晰地表明内生真菌定殖于根皮层细胞的细胞壁间。气相色谱结果则表明,单独和混合接种内生真菌均显著提高茅苍术挥发油中苍术素和苍术酮的相对百分含量,特别是AL12/AL4和AL4/AL12两组的苍术素的相对百分含量为同期对照的2倍多,而AL4 VS AL12组的苍术酮的相对百分含量为同期对照的3倍,混合接菌组中宿主挥发油组分的指纹图谱相比对照更加复杂。尽管AL4和AL12在宿主体内有着一定的相互作用,但是它们与茅苍术分别共生后对宿主根际和叶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却并不清楚。为此紧接着,我们用AL4和AL12接种茅苍术组培苗,经炼苗将其移种到土壤中,自然生长一年。而后分别使用培养法和非培养法调查各组的根际及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差异,通过能谱,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叶际的基本元素组成,根际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组成和有机酸进行定量。结果表明:内生真菌接种显著提高了根际真菌和细菌的种群大小及群落多样性,且AL4的效应更加显著。不同的内生真菌对叶际微生物的影响并不一致,AL4组叶际细菌的种群大小及群落多样性最大,而AL12组的叶际真菌的种群大小及多样性最大。在内生真菌接种组中,微杆菌Microbacterium,考克氏菌Kocuria和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为优势细菌属,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为对照组的优势细菌属。镰刀菌Fusarium和青霉菌Penicillum为茅苍术根际和叶际的优势真菌属,但内生真菌接种组中,两种真菌在叶际区的种群大小有所下降,分别被优势真菌枝顶孢Acremonium和弯孢霉Curvularia所替代。不同的内生真菌接种改变了宿主叶际基本元素及根际分泌物的组成。这些由内生真菌介导的植物叶际、根际分泌物的变化可能作为植物圈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诱因。本实验首次以茅苍术为植物体系,经组培苗接种内生真菌——炼苗——自然生长一年,系统研究内生真菌定殖宿主体内对宿主植物圈相关微生物的影响,并且从真菌介导植物变化的角度探寻植物圈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可能原因,为植物圈微生物群落变化、演替提供借鉴。结合内生真菌在宿主体内互作的生态学研究,系统研究了内生真菌主要参与下的植物圈范围内的微生物间互作及影响。最后,我们筛选得到一株茅苍术叶部的优势内生真菌AL16,该菌可稳定定殖于茅苍术幼苗的地上及地下部分,并可显著提高组培苗炼苗存活率。经分子和形态学鉴定为直立枝顶孢Acremonium strictum,并发现其含有一种特殊的产孢结构。我们将接种内生真菌和无内生真菌接种的幼苗分别放置于三种水分处理条件下(对照组正常浇水、中度干旱组为PEG6000-10%、重度干旱组为PEG6000-30%)比较内生真菌接种与否对宿主应对干旱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AL16在中度干旱的条件下,可提高叶片可溶性糖,蛋白,脯氨酸含量及三种抗氧化酶活力;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提高根部和叶部脱落酸的含量;增加根冠比来帮助宿主应对干旱胁迫。而在正常浇水及重度干旱条件下,内生真菌的以上作用均不显著,甚至在有些方面有害。本研究为探索内生菌协助药用植物抵抗干旱等不利气候因素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植物圈及其相关微生物
  • 1.1.1 植物圈
  • 1.1.2 植物共生子
  • 1.1.2.1 植物共生子概念的提出
  • 1.1.2.2 植物共生子的分类
  • 1.1.2.3 植物共生子对植物的重要作用
  • 1.1.3 植物圈微生态学中常常被忽视的两种互作模式
  • 1.2 植物共生子对植物圈内其他相关微生物的影响
  • 1.2.1 植物共生子与叶际微生物
  • 1.2.2 植物共生子与根际微生物
  • 1.3 植物共生子间的相互作用
  • 1.3.1 真菌-植物-真菌的相互作用
  • 1.3.2 真菌-植物-细菌的相互作用
  • 1.3.3 细菌-植物-细菌的相互作用
  • 1.3.4 真菌-植物-病毒的相互作用
  • 1.4 涉及植物共生子的生态学互作的可能机制
  • 1.4.1 营养竞争及毒力适应
  • 1.4.2 抗生素的分泌
  • 1.4.3 挥发性有机物质的产生及作用
  • 1.4.4 物理接触
  • 1.4.5 植物系统抗性的诱导
  • 1.4.6 植物圈内跨物种的信号通信系统
  • 1.5 茅苍术作为研究材料的特殊性
  • 1.5.1 茅苍术及其内生真菌的研究基础及实验体系的构建
  • 1.5.2 茅苍术产业化道路的可能阻碍及内生真菌资源应用的可能性
  • 第2章 内生真菌在茅苍术体内互作及其对宿主挥发油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组培苗的快速繁殖
  • 2.1.3 内生真菌
  • 2.1.4 双菌平板对峙实验
  • 2.1.5 组培苗接菌
  • 2.1.6 植物组织块分菌及分离率统计
  • 2.1.7 显微镜染色法观察内生真菌在茅苍术组培苗叶片中的定殖分布
  • 2.1.8 透射电镜观察内生真菌在植物体内部的定殖
  • 2.1.9 各处理组茅苍术组培苗挥发油的提取和气相色谱分析
  • 2.1.10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双菌平板对峙实验的菌落生长状况
  • 2.2.2 内生真菌在组培苗各组织中的定殖和定殖率统计
  • 2.2.3 组织染色显微观察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内生真菌在植物细胞中的定殖
  • 2.2.5 单独接菌及混合接菌对茅苍术组培苗积累挥发油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无菌组培苗体系中内生真菌对根茎叶定殖率的差异及其互作
  • 2.3.2 菌丝体在定殖过程中的定殖部位及其形态适应性
  • 2.3.3 真菌的定殖种类和丰度对茅苍术挥发油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 第3章 内生真菌与茅苍术共生后对根际及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与内生真菌材料
  • 3.1.2 茅苍术与单一内生真菌的共生的建立
  • 3.1.3 组培苗炼苗
  • 3.1.4 组培苗移栽入土及日常管理
  • 3.1.5 土壤及叶片采样
  • 3.1.6 内生真菌的分离
  • 3.1.7 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计数和鉴定
  • 3.1.8 微生物总DNA的提取,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 3.1.9 显微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 3.1.10 根际分泌物中总糖,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浓度的测定
  • 3.1.11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数目及优势菌的代表种属
  • 3.2.2 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 3.2.3 根际和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原位显微观察
  • 3.2.4 叶片表面的基本元素含量
  • 3.2.5 根际分泌物中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
  • 3.3 讨论
  • 第4章 一株茅苍术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宿主抗干旱胁迫的调节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采样地点,采样及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 4.1.2 真菌培养及显微观察
  • 4.1.3 分子鉴定
  • 4.1.4 内生真菌与茅苍术组培苗共生体系的建立及镜检验证
  • 4.1.5 茅苍术组培苗的炼苗
  • 4.1.6 使用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
  • 4.1.7 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及脯氨酸的测定
  • 4.1.8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4.1.9 三种抗氧化酶活力的测定
  • 4.1.10 茅苍术幼苗根部及叶部脱落酸的提取及测定
  • 4.2 结果
  • 4.2.1 内生真菌AL16的鉴定
  • 4.2.2 宿主叶部及根部共生关系的建立
  • 4.2.3 叶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及脯氨酸的含量
  • 4.2.4 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4.2.5 三种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 4.2.6 内生真菌及干旱处理对脱落酸分配的影响
  • 4.2.7 干旱处理12天后基本农艺性状的测定
  • 4.3 讨论
  • 全文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  ;  ;  

    茅苍术内生真菌与其植物圈微生物的互作及对宿主抗旱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