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2004-2006年的1027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民营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持股数对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使用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的盈余管理通常被视为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一种表现,“利益趋同效应”和“防御效应”分别解释了管理者持股对管理者行为动机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利益趋同效应”假说认为,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提高,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因此,管理者将减少机会主义行为;而“防御效应”假说则认为,管理者持有一定比例的股权时,将较少受到契约等控制机制的约束,从而可能增加机会主义行为。本文用Jones模型度量了使用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采用三次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高管持股对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并用利益趋同效应和防御效应予以解释。结果发现,高管持股比例与操控性应计利润之间存在着显著三次非线性关系,且显示出区间效应。在高管持股比例较低和较高的公司中,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上升,操控性应计利润随之下降;但是在高管持股比例适中时,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上升,操控性应计利润随之增加。这表明“利益趋同效应”和“防御效应”同时存在,前者在高管持股比例较低和较高时起主要作用,而后者在高管持股比例适中时起主要作用。研究结果对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在中国的应用——基于对被查处盈余操纵的研究[J]. 中国会计评论 2016(02)
- [2].融资约束动因下的操纵性应计利润行为-基于市场化进程视角[J].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16(10)
- [3].融资约束、投资机会与可操纵应计利润管理行为[J]. 财政监督 2015(32)
- [4].可操控应计利润、审计意见和审计收费[J]. 财会通讯 2014(36)
- [5].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在盈余管理识别中的运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4(10)
- [6].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模型改进及检验方法——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系统工程 2014(09)
- [7].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08)
- [8].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对可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7(23)
- [9].对应计利润分离法合理性的质疑[J]. 财会月刊 2013(14)
- [10].总体应计利润模型计量偏差分析[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11)
- [11].全面推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盈余质量——来自欧盟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大管理研究 2010(01)
- [12].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实证研究[J]. 财会通讯 2015(20)
- [13].操纵性应计利润对盈余管理度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 会计之友 2011(08)
- [14].不同计算方法下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分析[J]. 财会通讯 2009(12)
- [15].盈余管理动因及其计量方法分析[J]. 金融经济 2008(08)
- [16].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3(20)
- [17].盈余管理度量方法的争议与思考[J].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2013(12)
- [18].现金流量与应计利润在企业债券市场中的有用性——来自沪市的经验证据[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8(03)
- [19].基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应计利润计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0].减值计提、管理层变更与盈余管理──以四川长虹为案例所作的检验与度量[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10)
- [21].基于成本粘性的分析师盈余预测有效性研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2].盈余管理模型有效性的比较研究[J]. 企业研究 2014(06)
- [23].盈余管理测度方法的比较和分析[J]. 商业会计 2014(12)
- [24].盈余构成、持续性差异与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02)
- [25].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02)
- [26].公司增发过程中经营活动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研究[J]. 财会月刊 2012(11)
- [27].盈余管理的中外比较研究[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09)
- [28].我国上市公司反倾销调查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9)
- [29].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空间变化的实证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02)
- [30].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