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宁县早胜镇中心卫生院74520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乌司他丁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ARDS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其中一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另一组加用乌司他丁。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死亡率和MOF发生率低,和对照组差异鲜明;两组经治疗后PaO2、呼吸频率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患者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治疗ARDS患者效果确切,能够减少死亡、MOF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稳定生命体征,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ARDS;临床治疗;乌司他丁;血气指标
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主要特征是肺泡和毛细血管屏障损伤、气体交换障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如何改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效果,成为医师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了乌司他丁的应用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ARDS患者52例,纳入时间段为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6例。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处于45—77岁阶段内,平均(57.2±1.6)岁。试验组中男性13例,女性13例;年龄处于42—78岁阶段内,平均(58.0±2.0)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鲜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针对性比较。
1.2临床诊断标准(1)依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X线胸片显示肺部有片状阴影,氧合指数在200mmHg以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操作。(2)排除认知障碍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处理,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给予营养支持,使用激素和抗感染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4100U,每日2次,连续治疗7天。试验组加用乌司他丁(广东天普生化医药公司生产,规格:2ml:10万U,批号:国药准字H20040506),选择20万U和40ml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泵注,每日3次,连续治疗5天。
1.4观察项目和指标[3](1)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有效和死亡两个层次,比较多器官窘迫综合症(MOF)发生情况。(2)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和血气指标,并在组间平行比较。
1.5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软件,其中临床疗效作为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和χ2检验;呼吸频率、血气指标作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和t检验。P<0.05说明对比差异鲜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死亡率和MOF发生率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ARDS的发生,主要是严重创伤、中毒、脓毒血症等引起的呼吸衰竭,这其中,肺源性脓毒血症是主要原因。患者肺内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大量聚集,释放炎症介质和氧自由基,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通气比例失调等,表现出低氧血症。近年来,医学界尝试在抗炎的基础上调节凝血机制,来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
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的酶抑制剂,对多种酶均能起到有效的活性抑制作用,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减少炎症介质数量实现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4]。临床实践表明,患者应用乌司他丁后能够减少炎症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稳定溶酶体膜,从而保护肺功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6例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25例,占比96.2%,高于对照组的76.9%;死亡和MOF发生率分别为3.8%、11.5%,低于对照组的23.1%、38.5%,和应满珍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5]。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为19.2次/min,PaO2为95.2mmHg,优于对照组的24.3次/min、86.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乌司他丁治疗ARDS患者效果确切,能够减少死亡、MOF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稳定生命体征,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季明霞,斯小水.乌司他丁联合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血管内皮通透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6):688-691.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2(07):706-718.
[3]向镜芬,杨祥.乌司他丁对ARDS/ALI患者呼吸力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5):79-80.
[4]扈林,张燕,孟令沂,等.乌司他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45):74-75.
[5]应满珍.乌司他丁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11,29(5):41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