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尤其是文学翻译更是如此,它既是模仿,又是创造。以往我们在探讨翻译时,总是一味地强调对原文的忠实。随着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人们把对译者的研究也纳入到了翻译研究的体系当中,并逐渐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发挥的主体性作用。译者既要力求忠实于原文,又要克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使译作为读者所接受。译者就是在创造与模仿、得与失等矛盾的交织下,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尽力把异质文学移植到本土上来。正是文学翻译的这种特性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使得比较文学中译介学所引用的命题“创造性叛逆”成为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特征。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和文学作品的一种存在形式,文学翻译取得了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而“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提出,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文是从这一概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做了全面分析,全文分三章内容。第一章论述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及其表现形式,阐明其在文学接受与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揭示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文学和文化研究价值。第二章主要从蒙汉异质文化的差异性上探究创造性叛逆发生的原因。一方面,创造性叛逆可以带来译本的增值;同时,读者反应是译本增值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创造性叛逆又可能导致原作文化信息的失落,这种失落往往是文化性质的,具有重要的文学争文化研究价值。第三章主要从蒙古族主体文化环境对翻译活动的规范和制约上探究创造性叛逆发生的原因。指出,只有自觉接受主体文化的规范并适应了主体文化环境的译本,才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经过了蒙古族传统文学的文体形式和语言形式的改造之后的翻译文学,反而能够顺利地融人蒙古族文学当中,成为蒙古族文学有机的组成部分。最后,总结为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研究中寻找启悟,进一步挖掘其作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价值。蒙古族的文学翻译要发挥传统文学的优势的基础上,善于将外来文化因素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使之成为蒙古族文学和文化可借鉴和利用的基本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