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沿海资源效应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华南沿海资源效应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论文题目: 华南沿海资源效应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球化学

作者: 徐瑞松

导师: 朱照宇

关键词: 资源效应,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华南沿海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从华南沿海生物屏障下探测自然资源的实际需要出发,系统研究和建立了华南沿海资源效应遥感生物地球化学的理论、经验和统计模型,有效解决了生物屏障下探测隐伏资源的难题。研究表明: 1.从理论模型来看,受Au、Mo及件生元素的毒化效应,叶体中的Au、Mo含量是丰度值的1000-1961倍,叶体色素中的Mg离子被Au、Mo等替代,使类囊体和细胞结构破裂,灰色素增加,喜钼类植物减少直至灭绝,叶面变粗糙,叶体变黄、变小、并出现色斑,枯枝增多直至死亡。色素含量比正常区的低10-30%,叶体中的水含量比正常区的低10-20%,叶面温度比正常区的低2-3℃,叶面反射率比正常区的低或高5-30%,波形发生5-25nm的兰移或红移,红端陡坡斜率比正常区的高0.1-0.4,TM与AIS灰度值比正常区的高10-100%。南海油气微渗漏区的海面喜烃类生物增多,海表面温度比正常区的高2-3℃。华南玄武岩型、灰岩型红土上覆植被以阔叶林为主,变质岩、粉砂岩、北海组(Q2)型红土为针阔叶混交林,花岗岩型红土则以针叶林为主。玄武岩型红土上覆植物叶中的铁镁和稀土元素含量最高,花岗岩型红土上覆植叶中痕量元素含量高,灰岩型红土上覆植叶中钙含量最高。玄武岩型红土上覆植物叶体中的色素含量最高,老红砂上覆植物叶体中色素含量最低。叶体水含量是粉砂岩型红土上叶体的最高,灰岩型红土最低。叶面光谱反射率是Q2型红土和老红砂的最高,灰岩和变质岩的最低,最高相差50%,波形出现5-25nm的兰移或红移。波形方差和陡坡斜率最高与最低者相差60-70%。TM和AIS次度值最高与最低相差50-100%。 2.经验模型结果表明,华南Au、Mo矿区叶面波谱和TM的EVI、TVI、MS/值比正常区的高30%左右,第1、2主成分分量是正常区的2-3倍。华南红土EVI差值是2.508,TVI差值是0.4878,MSI差值是0.4057,SVI差值是2.613,SAVI差值是0.9124。 3.统计模型结果显示,EVI、TVI、MSI、SVI、SAVI、S和SS等均与资源效应植被叶体中的成分、色素、水含量、叶面温度等具有显著的多元线性关系,特别是S、SS值与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具有极强相关性。灰色系统、模糊判别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目的意义

二、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已有研究基础

四、研究内容、方法、工作量、主要成果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第二章 资料获取与分析

第一节 资料获取

一、野外资料获取

二、实验室资料获取

第二节 特征信息分析提取

一、特征信息提取

二、多元信息融合

三、运用3S系统,建立资源效应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第三章 矿产资源效应的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第一节 河台金矿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一、理论模型

二、经验模型

1、植被和水效应指数模型

2、主成分模型

三、统计模型

1、相关分析模型

2、多因素模糊评价模型

3、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四、金矿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找矿应用

第二节 鼎湖斑岩钼矿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一、理论模型

二、经验模型

1、植被和水效应指数模型

2、主成分模型

三、统计模型

1、相关分析模型

2、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四、钼矿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找矿应用

第四章 南海大陆架油气微渗漏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探测模型

第一节 理论模型

第二节 统计模型

一、海表温度效应模型

二、海表色素效应模型

第三节 油气微渗漏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找矿应用

第五章 华南红土资源效应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第一节 理论模型

一、植物生态特征

二、成分特征

三、波谱特征

四、遥感影象特征

五、理论模型

第二节 经验模型

一、绿度和绿度归一化指数模型

二、水效应指数模型

三、调整土壤亮度值的植被指数模型

四、结构效应指数模型

第三节 统计模型

一、多元相关分析

二、回归分析模型

三、聚类分析

第四节 华南红土资源分类与调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负责的科研项目

附件二:简历

附件三: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发布时间: 2006-09-01

参考文献

  • [1].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D]. 周俊丽.华东师范大学2005
  • [2].痕量元素砷、硒在长江流域及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探讨[D]. 姚庆祯.华东师范大学2006
  • [3].珠江口沉积硅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 秦亚超.浙江大学2006
  • [4].渤海湾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演变指标的筛选[D]. 徐亚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
  • [5].中国沿海部分区域磷化氢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 李建兵.中国海洋大学2009
  • [6].植被参与对煤矸石表生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D]. 付天岭.贵州大学2015
  • [7].华北北缘中元古界蓟县群沉积学及碳硫循环[D]. 郭华.中国地质大学2013
  • [8].大亚湾放射生态学及沉积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 牟德海.暨南大学2002
  • [9].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 任春艳.中国海洋大学2010
  • [10].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微生物地质过程和C-N-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 罗根明.中国地质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遥感与地面观测数据的找矿信息提取和处理技术及应用[D]. 吴德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2].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 周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3].贵州典型矿山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D]. 张国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4].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表热环境的遥感探测及时空演化研究[D]. 张金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5].粤西新生代红土组分特征与定量遥感研究[D]. 徐金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6].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景观信息图谱及其模型系统研究[D]. 芮建勋.华东师范大学2006
  • [7].高光谱遥感影像滤波和边缘提取方法研究[D]. 杜辉强.武汉大学2004
  • [8].基于烃类微渗漏理论的高光谱遥感油气异常探测方法研究[D]. 赵欣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 [9].南京城郊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遥感地球化学基础研究[D]. 吴昀昭.南京大学2005
  • [10].铜矿区植物光谱特征与信息提取[D]. 周广柱.山东科技大学2007

标签:;  ;  ;  ;  

华南沿海资源效应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