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性存在的澄明 ——狄尔泰:艺术体验与生命之在

走向人性存在的澄明 ——狄尔泰:艺术体验与生命之在

论文摘要

生命美学(philosophy of life)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在德国和法国流行的一种非理性主义美学思潮。生命美学家们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到人的存在方式。他们都不把人的生命看作是物质的、理性的实体,而看作是主体对自己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活动过程。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或经验的超越,对现代高速发展的工业理性压抑的超越。狄尔泰就是其中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重点分析狄尔泰的生命美学理论,进而运用狄尔泰的生命美学观来阐释当今人类的生存之谜——怎样的一种生存方式才是最有效的生命存在。通过对生命本体论的研究我们认识到狄尔泰美学研究中的生命指的是人的生命,而非生物的生命,艺术体验是人的特殊权力。生命的存在是一种体验式的存在,生命和体验是不可分的。生命个体本身就是体验的总和,而体验同时也印证了生命的存在。在众多的体验中,艺术体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生命存在,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存在,并且作为体验表达的媒介——艺术作品也是生命体验的结晶。在当今这个技术理性至上的年代里,人文理性受到压抑,人的存在已失去完整性,沦为自己理性创造物的奴隶。此时,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解放途径,不仅要从身体上解放自己,更要从精神上解放自己。艺术体验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手段,艺术体验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相融的、物我不分,它能使人们在最深刻的层面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存在,从而使生命达到一种忘我的自由境界,摆脱机械理性主义的束缚,实现生命本体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当然,这种自由之境是建立在超越现实基础之上的,具有很多的排他性,对于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来说确实很难实现,但它至少为我们的审美趋向提供了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艺术体验与生命存在的理论关系探讨
  • 0.2 狄尔泰的生命美学研究
  • 1 体验——狄尔泰生命美学的理论基石
  • 1.1 狄尔泰如何以体验性阐释生命美学
  • 1.2 体验的二元一体说
  • 2 艺术体验与生命之在
  • 2.1 艺术体验,把握生命的根本方式
  • 2.1.1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体验
  • 2.1.2 体验,生命的反思;自我价值的实现
  • 2.2 艺术体验的表达——精神的对象化
  • 2.2.1 艺术体验中“我”与“他者”的存在
  • 2.2.2 艺术体验与生命本体的艺术化
  • 2.2.3 艺术作品——体验生命意义的媒介
  • 2.2.4 艺术体验的意象性
  • 3 艺术体验透过形而上的外壳走向人性存在的澄明
  • 3.1 艺术体验——人的特殊权力
  • 3.2 与机械理性主义的对峙
  • 3.3 艺术体验与人的主体解放
  • 3.4 艺术体验走向更高的生命真实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狄尔泰精神科学谈儿童媒介的价值[J]. 新闻传播 2014(02)
    • [2].狄尔泰诠释学的体验概念探析[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3].狄尔泰的“社会—历史实在”理论刍议[J]. 江淮论坛 2009(04)
    • [4].从经验到体验:狄尔泰鸿沟的产生与消弥[J]. 湘南学院学报 2020(04)
    • [5].狄尔泰的意义概念[J]. 社会科学 2018(02)
    • [6].笔墨应和时代——狄尔泰谈艺术表现方式的时代性[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1)
    • [7].论狄尔泰的“体验”概念[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02)
    • [8].从心理学到释义学——狄尔泰描述心理学的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2)
    • [9].狄尔泰的美学理论——“体验”,“表达”,“理解”[J]. 青春岁月 2015(03)
    • [10].人的当下与历史相遇——浅析狄尔泰体验概念及在徐贵祥战争小说创作中的体现[J]. 战士文艺 2008(04)
    • [11].狄尔泰生命哲学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 [12].构建生命的意义——由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得到的启示[J]. 社会心理科学 2012(Z1)
    • [13].狄尔泰生命释义学的起源[J]. 浙江学刊 2014(06)
    • [14].历史主义对狄尔泰的影响[J]. 江淮论坛 2008(05)
    • [15].狄尔泰美学思想中的“生命”范畴[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
    • [16].狄尔泰与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转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11)
    • [17].以生命把握生命——狄尔泰哲学方法论初探[J]. 世界哲学 2010(04)
    • [18].《人文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形成》概述——《狄尔泰选集》第三卷英译者导言[J]. 世界哲学 2008(02)
    • [19].诠释与建构——狄尔泰与韦伯“理解”问题的解析[J]. 河南社会科学 2018(11)
    • [20].狄尔泰生命本体论研究[J]. 青春岁月 2012(16)
    • [21].狄尔泰的精神科学思想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价值的启示[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7)
    • [22].从狄尔泰到海德格尔:解释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刍议解释学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向[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02)
    • [23].狄尔泰生命哲学对当代中国德育转型的启示[J]. 齐鲁学刊 2018(01)
    • [24].狄尔泰生命伦理学思想解析[J]. 伦理学研究 2014(02)
    • [25].狄尔泰哲学的历史性[J]. 传承 2008(24)
    • [26].美国当代狄尔泰研究的守护人R·A·马克瑞尔[J]. 世界哲学 2008(02)
    • [27].从综合到分析:狄尔泰对康德想象力的批判[J]. 唯实 2012(01)
    • [28].论狄尔泰精神科学中事实与价值的关系[J]. 理论与现代化 2017(05)
    • [29].描述心理学作为“精神科学”的方法意义[J]. 学术界 2015(09)
    • [30].李长之与狄尔泰[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2(04)

    标签:;  ;  ;  

    走向人性存在的澄明 ——狄尔泰:艺术体验与生命之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