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被誉为“中国总集之祖”的梁昭明太子萧统,一直是史学界和文学界关注的对象。他主持编撰的《文选》以其独到的文史价值备受历代学者推崇,随着后世学者对《文选》研究的不断深入,还形成了“选学”。另一方面,全国一些地方至今仍有与昭明太子有关的遗址,如文选楼、读书台、分经台等。历史上,一些地方曾有昭明太子遗迹或因昭明太子而得名的祭祀场所、宗教或世俗建筑。一个萧梁时期的东宫太子,历时千年仍被奉祀,甚至被奉为地方保护神,这种人神之际的转变值得深思。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梁武帝长子,两岁时便被立为皇太子。他尚文好学、聪颖正直,深得梁武帝喜爱。性情宽和容众,仁孝之义朝野具闻,其人格魅力为时人所称赞。这样一个贤明有为的太子却不幸意外伤亡年仅三十一岁。昭明太子亡后没有淡出历史的舞台,反而在千百年的历史流传中,渐渐由人演变为百姓尊崇的神灵。从国家角度来看,朝廷对昭明太子的封祀肇迹于梁,受封于宋并达到顶峰,宋以后基本沿袭前制。朝廷通过对神祠授予庙额、封号,将地方祠祀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主要是基于加强对民间信仰的管理、维护国家政治统治的目的。与此同时,地方官员的积极推动也使得昭明太子信仰进一步形成。对当地民间信仰的认可是外来官员了解民风民情快速融入当地的一种手段;昭明太子聪明仁孝的优秀品质有助于教化民风。出于融入地方、教化乡民的考虑,昭明太子成为池州地区官员奉祀的对象。相较于国家政治力量出于维持政治统治目的而采取种种行为,民间崇祀昭明太子则更多的是出于自发行为。在历史的流传过程中,昭明太子神从池州渐渐传播至舒城、芜湖、祁门、宣城乃至江西、江苏等地,传播地域十分广泛。其根本原因是百姓对昭明太子“神性”的膜拜。在民间传说中,昭明太子神具有除疫避邪、灭火灾、神判等职能。对昭明太子神职的肯定是昭明太子信仰得以传播、延续的内在驱动力。昭明太子信仰的形成与民间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是国家力量推动的结果,也与文人及宗教的宣传分不开。一部《文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更促进了文人为文好学的精神。世传多部研究《文选》的著作,而纪念昭明太子的文章诗赋更层出不穷。对昭明太子文学成就的肯定是中国崇文风尚的一种反映。正是历代文人的大力推崇,无形中增强了昭明太子信仰的活力。宗教附会是昭明太子信仰得以形成的又一助推力。梁代是佛教兴盛的时代,同时也呈现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基本态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昭明太子对佛道二教都尊崇有加,不少寺观中有或附会有昭明太子遗存。宋明以后,更有寺院将昭明太子奉为护法伽蓝神。通过寺观的宣传,昭明太子信仰也传至江苏、浙江等地。在安徽池州地区的傩戏中,昭明太子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昭明太子是贵池乡间人尽皆知的神灵,一度被奉为“土主”、“鬼神师”、“案菩萨”。每逢庙会,昭明太子都是百姓必请的傩神神主。这其中隐含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昭明太子曾食池鱼而美之的佳话在池地广为流传,这段历史渊源是池人信仰昭明太子的历史根基。昭明太子死后福佑池民,满足乡民愿望是池民信仰昭明太子神的根源。民间愿望是傩神信仰的动力,强烈的世俗愿望,使傩神的职司一步步膨胀。而以昭明太子信仰为根基举行的傩仪大会,又反过来增强了宗族、村落的凝聚力,乡民在节日的狂欢中得到了情感的渲泄,增强了乡土认同感。通过对史料的考察可以看出,昭明太子信仰的产生与其本人的人格魅力、国家与民间的双重推动作用、文人的助推力及宗教的宣传是分不开的。一路走来,昭明太子从人到神的演变轨迹也正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造人造神时所展现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第三届思勉原创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人神之际:古代中国五帝祭祀的变迁(上)[J]. 河北学刊 2019(05)
- [3].人神之际:古代中国五帝祭祀的变迁(下)[J]. 河北学刊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