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

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文题目: 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

作者: 张伟忠

导师: 朱德发,宋益乔

关键词: 文学话语,语文教育,话语实践,话语分析

文献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主要是文学教育)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重点研究、解决以下问题:一,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作品、文艺理论形成了怎样的文学话语,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现代中国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改革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传播、接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三,文学发展与母语教育互动关系的连接点是什么,二者如何在相互影响、促进的过程中共同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四,新世纪文学话语和教育话语如何走向融合,中学文学教育应怎样开展。本论文的研究视角是话语实践和话语分析。无论是现代中国文学,还是现代语文教育,都是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它们又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塑造和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通过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后者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接受和规训。但它们使用的工具是相同的,都是语言和文本;发挥作用的形式是相同的,都通过话语实践;它们的目标和推动力也是相同的,目标是立人,主要推动力是现代化。因此,现代中国文学和现代语文教育虽然各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内部规律,但其发展轨迹是互相交叉互为影响的,二者有着连接点和共振点,即话语实践,具体表现为文白之争和文道之争。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我们能从两者同向共进的发展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学话语依托于时代主流话语,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命名。本论文认为现代中国文学话语主要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教育话语、五四时期的启蒙话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众话语、四十年代的革命话语、五十—七十年代的政治话语、八十—九十年代的人文话语、世纪之交的全球话语七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文学话语,既有其规定性特征,又有其交叉、错位性,但都能大致反映出时代的主流话语趋向。在每一阶段中,文学话语和语文教育都有着复杂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得到说明。为研究的方便,本论文按历史顺序展开,力求史论结合,并尽可能得出一些有益于解决所讨论的问题的答案。本论文属于跨学科研究,共分九章,另有绪言和结语部分。“绪言”点明了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第一章 晚清教育话语与国文设科

一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文界革命的互涉

二 中体西用的话语实践对文学和语文教育的影响

三 学制改革与国文科的设立

第二章 五四启蒙话语与国文教育改革

一 话语体系转型对五四文学革命与国文教育改革的深层影响

二 五四文学观念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三 五四文学革命的创作实绩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四 国语统一运动与国语科的设立

五 现代教育理论对文学教育的推动——以道尔顿制实验为例

六 文学革命和语文教育相互影响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三章 三十年代的大众话语与语文教育

一 文艺大众化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二 大众语运动与语文教育

三 三十年代的语文教育

四 对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与语文教育的反思

第四章 四十年代的革命话语与语文教育

一 四十年代民族形式讨论与语文教育

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话语的规范

三 四十年代文白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 革命话语中的语文教育

第五章 五十—七十年代的政治话语与语文教育

一 政治话语控制下的文学和语文教育

二 政治话语的普泛化倾向与《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

三 语文分科教学与文学教育

四 六十年代的语文大讨论

五 进入教材的十七年文学作品——重现革命历史和再造新中国形象的努力

六 “文革”语境中的文学与语文教育

第六章 八十—九十年代的人文话语与语文教育大讨论

一 文学创作与语文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 人文精神讨论与人文话语的形成

三 人文精神与语文教育

四 人文话语观照下的文学教育批判与反思

第七章 世纪之交的全球话语与语文课程改革

一 以人为本:文学与语文教育的旨归

二 全球化语境中的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

三 全球话语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四 网络环境与《Q 版语文》

五 后现代批评话语与对“那一代”的批判

六 民族主义话语与新读经运动

第八章 话语体系变迁中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一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历史沿革

二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与教学

三 中学语文教育视野中鲁迅作品的阅读史

四 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当代审视

第九章 文学话语与教育话语的融合——新世纪的文学教育

一 目标论:回归本体,重视主体

二 内容论:重视经典教育

三 方法论:建立新的解读系统

四 策略论:实施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五 评价论: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评价体系

六 行动论: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融合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26

参考文献

  • [1].海外体验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D]. 赵亮.山东师范大学2006
  • [2].现代中国文学疾病叙事研究[D]. 宫爱玲.山东师范大学2007
  • [3].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D]. 彭松.复旦大学2008
  • [4].再生与流变[D]. 白春超.河南大学2003
  • [5].《东方杂志》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D]. 王勇.南开大学2012
  • [6].现代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日本中介[D]. 潘德宝.复旦大学2013

标签:;  ;  ;  ;  

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