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纵观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会发现其题材选择与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摇滚乐手、同性恋者、先锋艺术家等“与世难容”的人物在第六代电影中占有极重的分量。按照伯明翰学派的观点,亚文化具有抵抗性。第六代电影正是通过对亚文化族群的关注,呈现出“抵抗的姿态”。第六代电影所涉及的亚文化族群涵盖了摇滚亚文化、同性恋亚文化和先锋艺术亚文化。躁动的青年、压抑的同性恋者和孤独的先锋艺术家是其抵抗主体,他们力图挣脱灵魂的枷锁,消解异性恋霸权,抗拒当今社会中人的异化。这种抵抗呈现出纪实美学、身体美学、怀旧美学等风格特征。导演用原生态的场景空间、非职业演员的表演以及冷静、客观的镜头语言,构成纪实美学的风格;通过对暴力、自虐、排泄、性爱等身体行为的展现,达到对身体的审美;通过对时空之维的建构,营造出怀旧的氛围。然而,这类以亚文化为题材的影片受到了来自东西方的双重误读,其抵抗性遭遇了想象性建构。屡屡获奖的背后,潜隐着西方中心者的东方主义情结;屡屡被禁的背后,暗含着东西方权力争斗中过于敏感的心理。显然,影片的抵抗所呈现出来的政治意义被过分夸大。事实上,亚文化的抵抗性具有自我消解的意义。因为亚文化的抵抗是一种仪式,而仪式所具有的“表演性”特征,将使亚文化的抵抗性得以自我消解。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Abstract引言1 亚文化的概念与"第六代"的命名1.1 何谓亚文化?1.1.1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强调亚文化的"差异性"1.1.2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强调亚文化的"抵抗性"1.1.3 后亚文化研究:强调亚文化的"消费性"1.1.4 总结:究竟什么是亚文化1.2 谁是"第六代"?1.2.1 "第六代"的命名1.2.2 与亚文化的关系2 抵抗:第六代电影的精神内核2.1 抵抗的主体2.1.1 摇滚乐手:躁动的青年2.1.2 同性恋者:被压抑的生命2.1.3 先锋艺术家:孤独的理想主义者2.2 抵抗的对象2.2.1 灵魂的枷锁2.2.2 异性恋霸权2.2.3 人的异化3 抵抗的美学:第六代电影的影像风格3.1 纪实美学3.1.1 原生态的场景空间3.1.2 非职业演员的表演3.1.3 冷静、客观的镜头语言3.2 身体美学3.2.1 身体与暴力3.2.2 身体与自虐3.2.3 身体与排泄3.2.4 身体与性爱3.3 怀旧美学3.3.1 时间之维:回忆的视角3.3.2 空间之维:城与人的还原4 抵抗的接受:遭遇想象性建构4.1 影片的当代境遇:来自东西方的双重误读4.1.1 国际电影节上的无限风光4.1.2 中国本土的地下生存4.2 抵抗的消解:仪式抵抗4.2.1 抵抗是一种仪式4.2.2 仪式具有"表演性"特征4.2.3 "表演性"特征带来抵抗的自我消解结语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第六代电影论文; 亚文化论文; 抵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