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轨小卫星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轨卫星,信道分配,分配策略,仿真实现
低轨小卫星通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谢奕钊,易爱[1](2019)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信道分配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低轨卫星通信具有低时延、实时性、QOS服务质量高、面向小型移动终端客户等优点,近些年技术发展迅速。介绍了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技术;对信道动态分配及接入控制策略开展研究,提出了PSCCA模型;并通过切换掉话率和新呼叫阻塞率仿真测试,有效提高了信道利用率。(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9年13期)
王祥鹤[2](2019)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用户切换方案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有多个低轨卫星系统的验证卫星已经发射升空,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发展迅速,有望成为下一个高速发展的通信系统。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是全球覆盖、低传输延时和较低的功率需求,因此在实现个人移动通信系统方面有天然的优势。由于低轨卫星绕地球高速运动,用户终端在通信过程中需要频繁地切换以保证通信不间断。如何设计用户在卫星间的切换方案是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结构、切换目的卫星选择算法、用户切换过程、切换方案功能需求,并分析和总结了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卫星间切换算法,为后续研究设计工作提供基础。2.提出了基于多属性融合判决的用户终端卫星选择算法。针对用户终端如何选择切换目的卫星的问题,本文考虑终端的接收信号强度、候选卫星剩余服务时间和候选卫星的空闲信道数叁个因素,组合成多属性决策问题进行求解。对于候选卫星剩余服务时间的计算,本文也提出一种基于几何推导的方法,通过仿真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比其他切换策略,验证所提切换算法的有效性和优势所在。3.设计与实现了地面信关站侧的切换方案的整体模块、流程和消息。首先研究了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整体网络结构,着重分析了地面信关站在切换方案的功能和作用,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地面信关站控制器如何实现切换功能的问题上。通过分析切换功能需求,将信关站地面站控制器的功能划分为切换管理模块SC、卫星管理模块S1和公共服务模块CS叁个功能模块,并对叁个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对切换过程中的消息和消息格式进行了设计,以及对各个部分的实现。(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3)
安睿琪[3](2019)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用户接入控制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领域天地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任务,而在卫星通信中,低轨卫星通信凭借灵活性强、覆盖度高等优点被广泛使用。在用户终端控制层面,为了对系统中用户的接入、退出等操作进行统一管理控制,设计实现一套完整的低轨卫星通信用户接入控制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主要研究设计内容如下:(1)分析了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并设计一套基于分布式架构的低轨卫星通信地面信关站核心网系统,其中包括信关站控制器、信关站数据网关、认证和计费系统等。(2)设计并实现了完整的地面信关站核心网中用户的接入和退出流程,其中包括各个功能网元之间的消息交互流程、网元内部接口功能设计以及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全部消息的数据结构。(3)提出了一个在长时间间隔与短时间间隔中分别进行流量预测的混合模型,以保证系统中用户接入控制等相关操作运行稳定。首先分析传统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序列预测模型特点,并在系统中引入了基于流量预测的负载均衡策略,最终在系统消息层面以及整体资源层面上,都达到负载均衡效果。本文针对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地面信关站核心网系统设计了相应的软件架构,并设计实现了用户接入退出的流程,最后针对整体系统的负载均衡实现了相关应用创新。(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31)
李倩[4](2019)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随机接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新业务的不断拓展,作为地面无线通信系统的补充,卫星通信系统已逐渐成为实现全球个人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以其路径损耗小、传播时延短、可实现全球覆盖等优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由于轨道、频谱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国际上对其展开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因此也迫切需要我国建立完全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信息系统,一带一路倡议更是推动着低轨卫星通信星座系统的发展。作为用户接入卫星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随机接入过程的性能影响着整个低轨卫星系统网络稳定性以及用户体验。低轨卫星作为转发节点与地面距离较远,星地间通信时延较长,因此传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随机接入技术无法适用于到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中。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叁个方面:首先,通过分析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中随机接入帧结构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适用性,结合低轨卫星系统传播时延大、波束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对随机接入帧结构进行设计。根据卫星波束排列特点,提出分层结构下的随机接入帧结构设计。其次,对于卫星系统物理信道时频资源进行划分,根据上下行传输帧设计,合理分配可用于随机接入过程的时频资源。分析两种常见退避算法,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各退避算法的特点以及优劣性,提出改进后退避算法以适应复杂网络环境,并提出分层波束覆盖结构下合理的随机接入时隙与业务时隙比例。最后,分析在卫星波束移动过程中一种随机接入请求失败的典型场景,并提出随机接入转移模型以减少此类随机接入性能损失。根据模型要求,对退避算法进行修改,以减少用户平均接入时延。通过仿真确定设计模型各边界参数,完善随机接入转移模型。(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22)
蒋季[5](2019)在《面向局部高容量和广域补充覆盖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星座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陆地通信系统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等特点,可以弥补陆地通信系统的不足。但卫星通信系统的部署是一个耗费大量人力与物力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通信场景下,建立实现通信性能和成本效率均衡的卫星通信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星座设计主要分为面向局部高容量和广域补充覆盖两种,在不同的设计场景下,本文结合不同的优化目标,给出了相应的星座设计方案。首先,在面向局部高容量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星座设计场景中,针对星座设计方案未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的问题,本文给出了以用户需求和系统容量为限制条件,以卫星星座部署成本和覆盖性能为优化目标的区域星座设计方案,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了成本最小化的星座设计,解决了区域星座设计成本负担重和轨位资源缺乏的问题。其次,在面向广域补充覆盖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星座设计场景中,针对卫星星座通信性能和部署成本缺少联合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两者给出了成本效率作为新的优化指标,并提出了实现成本效率最大化的全球星座设计方案。最后,本文利用卫星工具包对上述两种星座方案进行构型和性能仿真,并与现有卫星通信系统进行比较,验证优化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针对不同设计场景中的星座优化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新的星座设计限制条件以及优化目标,同时给出了面向全球覆盖和区域覆盖的星座设计方案,为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22)
武秀广,石会鹏,杨夏青[6](2019)在《低轨星座卫星通信系统发展概况及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成本的大幅下降,低轨星座卫星通信系统迅猛发展。本文介绍了国外低轨星座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发展我国低轨星座卫星通信系统的必要性和面临的一些问题,针对我国发展低轨星座卫星通信系统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3-07)
张勇,杨林森,李晓钰[7](2019)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及多波束切换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全球低轨(LEO,Low Earth Orbit)卫星通信系统的现状及最新建设计划进行了介绍。针对LEO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多波束体制技术以及波束切换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包括波束规划、波束切换策略、切换性能分析等,并归纳了还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参考方向。(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3-07)
赵金峰,王晓乐,霍春光[8](2019)在《低轨卫星通信网络与5G系统融合应用场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5G正朝着网络多元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要求更广泛的连接覆盖。低轨通信卫星通信可为卫星电话、车载、船载、飞机等移动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全球通信、无缝链接服务。两者融合互补可以达到高速率、广接入、多应用的商用效果。文中首先分析5G的叁类应用场景,其次介绍主流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最后分析5G与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融合应用场景,为下一步深入探讨技术融合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3-07)
驭驰[9](2019)在《我国全球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2018年12月22日7时51分,虹云工程首颗试验星"武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2018年12月29日16时00分,鸿雁星座首颗试验卫星"重庆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我国全球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正式启动。(本文来源于《太空探索》期刊2019年02期)
王悦,王权,张德鹏,李雯婷,于航[10](2019)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与5G通信融合的应用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卫星通信系统相比,低轨卫星星座通信系统具有全球覆盖(含两极区域)、随遇接入、低延时传输、终端轻小型化等特点。随着全球互联网和物联网服务的延伸,以及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逐步商业化应用,低轨卫星通信与地面5G的融合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星地融合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低轨星座与地面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以此提出低轨通信系统与5G通信融合的设计思路,并对网络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低轨星座与5G融合的应用场景设想。(本文来源于《卫星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低轨小卫星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有多个低轨卫星系统的验证卫星已经发射升空,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发展迅速,有望成为下一个高速发展的通信系统。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是全球覆盖、低传输延时和较低的功率需求,因此在实现个人移动通信系统方面有天然的优势。由于低轨卫星绕地球高速运动,用户终端在通信过程中需要频繁地切换以保证通信不间断。如何设计用户在卫星间的切换方案是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结构、切换目的卫星选择算法、用户切换过程、切换方案功能需求,并分析和总结了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卫星间切换算法,为后续研究设计工作提供基础。2.提出了基于多属性融合判决的用户终端卫星选择算法。针对用户终端如何选择切换目的卫星的问题,本文考虑终端的接收信号强度、候选卫星剩余服务时间和候选卫星的空闲信道数叁个因素,组合成多属性决策问题进行求解。对于候选卫星剩余服务时间的计算,本文也提出一种基于几何推导的方法,通过仿真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比其他切换策略,验证所提切换算法的有效性和优势所在。3.设计与实现了地面信关站侧的切换方案的整体模块、流程和消息。首先研究了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整体网络结构,着重分析了地面信关站在切换方案的功能和作用,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地面信关站控制器如何实现切换功能的问题上。通过分析切换功能需求,将信关站地面站控制器的功能划分为切换管理模块SC、卫星管理模块S1和公共服务模块CS叁个功能模块,并对叁个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对切换过程中的消息和消息格式进行了设计,以及对各个部分的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轨小卫星通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谢奕钊,易爱.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信道分配策略分析[J].电子测试.2019
[2].王祥鹤.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用户切换方案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9
[3].安睿琪.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用户接入控制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9
[4].李倩.低轨卫星通信系统随机接入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5].蒋季.面向局部高容量和广域补充覆盖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星座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9
[6].武秀广,石会鹏,杨夏青.低轨星座卫星通信系统发展概况及思考[C].第十五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张勇,杨林森,李晓钰.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及多波束切换技术综述[C].第十五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赵金峰,王晓乐,霍春光.低轨卫星通信网络与5G系统融合应用场景分析[C].第十五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9].驭驰.我国全球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启动[J].太空探索.2019
[10].王悦,王权,张德鹏,李雯婷,于航.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与5G通信融合的应用设想[J].卫星应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