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红色经典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政治话语的控制和渗透,它在表现领域、表现方式甚至人物类型设置上都有着模式化、公式化倾向。在人物两性关系上,红色经典小说大多存在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譬如革命者情爱关系上的“三角模式”、强奸意象的使用,以及对反革命阵营中“荡妇”形象的着力刻画等,这些表象不仅仅是战后两军对垒模式的延续,同时还暗含着深刻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作者、读者的心理因素等。第一章主要对红色经典小说中革命者婚恋的“三角模式”进行分析。在红色经典小说文本中,革命者的婚恋关系大多是“三角关系”的模式,这样的模式一般是以革命男女主角以及另一个“干扰人物”的样式出现,其深层却仍然是革命男女的一一对应关系,本章以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为实例,探索这种模式的社会编码意义,也既是男女双方引导与被引导、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并尝试去探索这种模式的渊源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异。第二章主要论述红色经典小说中男女平等表象下的男权意识。“十七年”中,无论社会生活还是文学文本,从表面来看,男女关系都是平等的,但在这种平等表象的遮蔽下,实际上暗含着女性意识在社会生活和文学文本中双重遗失,其实这也是男权意识作用的结果。这一时期内的男权意识有着巧妙的存在方式,即是男权与国家利益(或者政党利益)的巧妙结合。第三章主要通过对红色经典小说中“强奸”意象的综合、分析,努力探索这一独特意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意蕴,即强烈的民族仇恨及阶级仇恨隐喻,与此同时这一意象也以曲折的方式表达了革命力量的暂时性薄弱。在红色经典小说中,“强奸”意象屡屡出现,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对“强奸”意象的处理都有着类似之处,同时这些作品在“强奸”意象上无一例外都留有叙述空白,红色经典小说中一直缺乏对那些被凌辱与被损害的女人们生存状态的描述,尤其是在正面人物当中,几乎从未有过被强奸侮辱后的女性出现。这一时期,许多作家有意无意之间,都常常使用“强奸”意象来隐喻民族之间、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欺凌与被欺凌的关系。第四章主要是对红色经典小说中的“荡妇”形象进行解析。本章通过对“十七年”间红色经典小说中“荡妇”形象的分析,说明:一方面,这些“荡女人”形象无意识之中成了作者与读者力比多的投射对象;另一方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性”的罪恶是塑造反面人物时常常使用的一种道德手段。红色经典小说产生于特定的年代,特定的政治氛围,对作品中两性关系的研究对我们理清政治与文学、社会文化与文学、两性关系与政治文化等诸多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