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畸变疣荔枝螺染色体及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

性畸变疣荔枝螺染色体及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有机锡致性畸变的指示生物腹足纲(Gastropoda)——疣荔枝螺为研究对象,从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角度探讨其雌、雄性别以及性畸变个体与正常个体间的差异,试图从遗传角度和分子水平揭示腹足类性别决定和性畸变的机制,为深入揭示此类动物性别决定机制,以及有机锡致其性畸变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填补了软体动物性别决定研究的空白,也为揭示性畸变的真正原因提供了理论证据,因而为有效控制海洋环境污染提供了有力证据。 实验中对两种荔枝螺,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和黄口荔枝螺(T.luteostoma)染色体核型和海洋环境污染致性畸变疣荔枝螺染色体进行了分析比较,旨在为研究该类动物系统演化以及明确动物性畸变与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疣荔枝螺T.clavigera 2n=24,其中11对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黄口荔枝螺T.luteostoma 2n=24,包括10对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性畸变个体的染色体形态较正常个体的有所改变,染色体有明显固缩现象,但其数目无变化。两种荔枝螺均未发现性染色体。 选取疣荔枝螺雄性个体、正常雌性个体及性畸变个体为研究材料,提取基因组DNA,参照人SRY基因HMG-box保守区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对疣荔枝螺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雄性个体的约240bp的特异片段,而雌性及性畸变个体中未发现扩增产物。通过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以及RT-PCR检测,均得到相同特异性片段,对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发现与哺乳动物SRY基因及其他脊椎动物的性别决定基因(如SOX11)都有一定的同源性,在进化上有一定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疣荔枝螺未发现性染色体,但存在性别决定基因;没有检测到性畸变个体与正常雌性螺在基因水平的差异,推断有机锡类污染物的致畸作用不在DNA水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1. 综述
  • 1.1 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与有机锡污染
  • 1.1.1 三丁基锡的毒性研究
  • 1.1.2 腹足纲动物性畸变的形态学研究
  • 1.1.3 有机锡污染致性畸变的研究
  • 1.2 软体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
  • 1.3 性别决定机制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设备及主要试剂
  • 2.1.1 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方法
  • 2.2.1 染色体的制片及观察
  • 2.2.2 性别决定基因的检出、克隆及测序
  • 3. 结果
  • 3.1 荔枝螺染色体核型分析
  • 3.1.1 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标准
  • 3.1.2 疣荔枝螺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3.1.3 黄口荔枝螺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3.1.4 疣荔枝螺正常个体和性畸变个体染色体的比较
  • 3.2 性别决定基因检出、克隆及测序
  • 3.2.1 DNA提取及定性检测
  • 3.2.2 PCR扩增结果
  • 3.2.3 RNA提取及定性检测
  • 3.2.4 DNA、RNA样品定量检测
  • 3.2.5 RT-PCR结果
  • 3.2.6 测序结果
  • 3.2.7 序列分析
  • 4. 讨论
  • 4.1 染色体制备条件的摸索
  • 4.2 疣荔枝螺和黄口荔枝螺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比较
  • 4.3 疣荔枝螺性畸变个体和正常个体染色体比较
  • 4.4 关于性染色体
  • 4.5 寻找性别决定基因引物的设计
  • 4.6 疣荔枝螺性别决定基因进化保守性分析
  • 4.7 RT-PCR扩增结果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性畸变疣荔枝螺染色体及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