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临床上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疾病。随着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和死亡率的下降,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慢性心衰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血电解质紊乱、心脏扩大及心肌纤维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可并发各种房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衰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时,可使心脏功能恶化、心衰程度加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是临床医师不能忽视的一个常见而重要的临床问题。 近年来,随着射频消融术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房室折返、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以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获得了90%~95%以上的根治率。但房颤的治疗仍然未能很好解决,因此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房颤的治疗常常是在房颤发生甚至演变为持续或持久性房颤以后所采取的被动疗法,如药物控制心室率、射频消融导致房颤的肺静脉内触发灶、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肺静脉前庭部的环形消融或/和左房的线形消融、以及针对心房内碎裂电位(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部位与主频率(dominartt frequency)部位等实施射频消融等,而且这些被动的治疗方法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疗效欠佳,副作用较大或并发症较多等,进而提示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回答。鉴于上述问题,故有人提出需要针对房颤的发生机制进行主动治疗,即体现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心血管病学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心房颤动论文; 通道论文; 交换体论文; 基因表达论文;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论文;